李小玢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美大孔子學院處,北京100088)
從話語研究的視角看“中國崛起”在日本
李小玢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美大孔子學院處,北京100088)
自2003年中國正式提出“中國崛起”的概念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在世界范圍內(nèi)關于中國的討論無處不在,隨處可以聽到、看到有關中國的話語。而作為我國的鄰邦,日本如何看待在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都迅速崛起的中國,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話語與國際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它可以塑造身份、建構認知、影響對外政策的選擇。因此,以日本的“中國崛起”話語為研究對象,通過整理分析,清晰呈現(xiàn)日本對中國認知的發(fā)展趨勢和特征,為真正改善中國的話語體系,促進中日間的和平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話語;中國崛起;日本
2003年,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發(fā)表的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正式提出了“中國崛起”的概念,并代表中國政府闡述了中國崛起的立場,即“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1]這是中國政府領導人首次用“和平崛起”這一概念來對外公開描述中國的未來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為自身的角色定位[2]。“中國和平崛起”戰(zhàn)略是在中國處于新的發(fā)展時期和新的國際格局與環(huán)境下提出的,是一條統(tǒng)籌國內(nèi)發(fā)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內(nèi)政與外交的根本發(fā)展戰(zhàn)略,為中國的發(fā)展與定位起到指導性作用,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在世界范圍內(nèi)關于中國的討論無處不在,無論是在外交場合、在國外大學的課堂里,還是在學者的國際研討會、在媒體的報道中,隨處可以聽到、看到有關中國的話語。而日本是中國近鄰,進入21世紀以來,兩國關系在經(jīng)貿(mào)及政治、安全、歷史、領土等領域既有友好合作,又有摩擦沖突。在這樣的中日關系背景下,日本如何看待一個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崛起的中國,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話語是一個包含廣泛內(nèi)容的概念,不同的學科所使用的概念側重也不同。按照??拢∕ichel Foucault)的界定,話語是由一組符號序列構成,被加以陳述,被確定為特定的存在方式[3]。具體而言,話語是人們說出來或寫出來的能夠完整表達某種思想或意思的文字或語言,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也就是說,話語不僅僅涉及內(nèi)容與表象的符號,還是為系統(tǒng)形成種種話語談論對象的復雜實踐。話語由符號構成,但是話語所做的事遠比運用符號指稱事物多得多。根據(jù)??碌难芯?,話語可以看作上述語言與言語結合而成的更豐富和復雜的具體社會形態(tài),是與社會權力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
近年來,話語越來越引起國際關系理論界以及政策研究者的關注。話語對于國際政治而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以塑造身份、建構認知、影響對外政策的選擇,“話語作為一種表達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一種有效的政治符號,而凡是政治符號就都具有象征意義[4]。國際關系研究不能忽視話語的表象作用。對于國家而言,話語的選擇不應是隨意、客觀的,而是需要體現(xiàn)主觀性、能動性、目的性和戰(zhàn)略性,其他國家對自己使用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選擇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國家利益。
自“中國崛起”提出以來,縱觀十余年中日關系的走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關系階段中,日本對“中國崛起”的認知傾向并不相同。
(一)“政冷經(jīng)熱”期日本對“中國崛起”的認知
2003年至2006年期間,中日關系相對較為緊張,常被形容為“政冷經(jīng)熱”期。
從語篇構建層面分析,這一期間日本描述“中國崛起”的文章,大致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在經(jīng)濟領域,將“中國崛起”設置為大背景,圍繞中日雙邊經(jīng)貿(mào)往來的迅猛發(fā)展進行了分析,而對于中國崛起本身沒有特別多的評論;另一種是在政治軍事領域,著重討論中國究竟能不能做到“和平發(fā)展”,同時討論中國政治軍事現(xiàn)狀。日方對“中國崛起”還是抱有一定的警惕性,有一部分人并不認可“中國崛起”就是“和平崛起”。
從句式層面分析,本階段日本在言及“中國崛起”時的句式主要分為兩種:在涉及經(jīng)濟貿(mào)易等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崛起時,日本媒體和學界通常使用判斷語氣中的判定語氣,表明日本無論是媒體還是學界,都普遍堅信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不可小覷,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與中國積極開展經(jīng)貿(mào)合作有利于日本經(jīng)濟的快速復蘇。在涉及到國際關系等話題時,句式則更多使用概言語氣,表明日本在政治上對“中國崛起”很難有斷言性的判斷,多數(shù)日本人對中國國力的迅速提高持懷疑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
在詞匯選擇上,本階段日本描述“中國崛起”,在詞匯選擇上呈現(xiàn)如下特點:第一,在安全保障領域內(nèi)對“中國崛起”持警戒態(tài)度,常選擇“直面”“應對”等動詞表達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反應,并經(jīng)常使用“引人注目”“有潛力的”“挑戰(zhàn)的”等詞形容中國的飛速發(fā)展;第二,在經(jīng)濟領域對“中國崛起”持肯定態(tài)度,通常會使用“臺頭”(中文:崛起、興起)和“勃興”(中文:崛起,勃興)兩個詞形容中國的迅速崛起??梢?,雖然日本在傳統(tǒng)的安全保障方面對中國有很強的戒心,但對于中國在經(jīng)濟領域獲得的巨大成就還是較為認可的。
(二)“政熱經(jīng)熱”期日本對“中國崛起”的認知
2006年安倍首相訪華開始到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期間,中日關系相對其他階段呈現(xiàn)出“政熱經(jīng)熱”的特點。由于兩國關系發(fā)展良好,日方對“中國崛起”的認知發(fā)生了一定的方向性改變。
從語篇層面分析,這一時期日本開始深入理性地思考“中國崛起”給自己帶來的機遇和影響。一方面,無論是國家首腦、學術界還是媒體,對“中國崛起”的積極評價和正面論述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日本經(jīng)常將中國與同為新興國家的印度一起論述,或直接將中國與印度置于“金磚國家”中進行比較。
本階段日本在句式的運用上呈現(xiàn)兩個特征:一是學界與媒體更多地使用發(fā)話/傳遞型語氣,尤其是其中的疑問語氣,這表達了日本各界對“中國崛起”的疑問和關注,也表達了日方對中國能在軍事等方面增加透明性等愿望;二是政界多采取斷言型與發(fā)話/傳遞型語氣相結合的句式。這樣的句式搭配,既肯定了“中國崛起”帶來的市場,又進一步表達了合作的意愿。
在詞匯選擇上,這一階段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概念更加深化、細化,更多地選擇微觀層面的詞匯作為主語,如中國制造的崛起、中國車崛起等,體現(xiàn)了日本對中國一部分行業(yè)所取得成就的認可。在形容詞的選擇上,尤其是形容中國經(jīng)濟實力時,常用“大”和“新”這類詞匯,在動詞選擇上多使用“應對”“正視”等中性詞,反映出這一階段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心態(tài)比較平和,對中國的看法也在逐漸向良好方向轉變。
(三)“政冷經(jīng)冷”期日本對“中國崛起”的認知
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至今,中日關系由于釣魚島問題等各方面的摩擦一步步走向對立,中日關系進入“嚴冬期”,又稱“政冷經(jīng)冷”期。在此期間,“中國威脅論”再次壓倒“和平崛起”的說法,成為這一階段對中國的普遍評價。
分析這一階段的語篇構建,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對“中國崛起”的負面評論開始增多,語篇中經(jīng)常涉及美國、朝鮮等國家,可以看出在中國崛起問題上,日本開始再一次重視美國的態(tài)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將朝鮮半島的不穩(wěn)定歸結于中國的迅速發(fā)展。
從句式選擇的角度分析,在這一階段斷然型語氣相對增加,發(fā)話/傳遞型語氣相對減少。前兩個階段日本產(chǎn)生的對“中國崛起”的新鮮感在最近幾年逐漸分化成為樂觀和悲觀兩種情緒。在這樣的情緒的感染下,為充分表達個人觀點,斷定的語氣既用在積極的斷定上,又用在消極的斷定上,這些或樂觀或悲觀的斷然型語氣體現(xiàn)出當時日本對“中國崛起”的認知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在詞匯選擇上,這一階段無論是官方、學術界還是媒體,在選擇形容“中國崛起”的詞匯時,不再使用中性詞匯,而是使用一些帶有一定情緒的詞匯,在提及“中國崛起”時多使用“警戒”“牽制”等帶有消極色彩的動詞,同時,使用“威脅”形容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fā)展。
統(tǒng)觀三個階段,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崛起”提出的十余年中,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從總的趨勢看,呈現(xiàn)出兩大特征:一是對“中國崛起”認知的波動性。除了不同階段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句式選擇和詞匯選擇有很大不同外,波動性還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階段以“中國崛起”為主題的語篇中出現(xiàn)的要素呈現(xiàn)很大不同,并且對“中國崛起”模式的成果時而肯定,時而否定。二是以“中國威脅論”為主的對華認知。雖然日本針對“中國崛起”的認知具有很大波動性,但從整體來看,日本對華話語構建始終以“中國威脅論”為主,并且日本左右翼對于“中國威脅論”的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其中,日本右翼媒體始終堅持著對“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對亞洲、對日本是巨大的威脅”這一論調(diào)的宣傳,左翼媒體則沒有徹底否定“中國崛起”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崛起”抱有一定的疑問和期待。
自1990年8月村井友秀在日本《諸君》月刊上發(fā)表題為《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的文章以來,國際社會上掀起了數(shù)輪“中國威脅論”的高潮。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中國國民普遍抱有一種“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思想,認為只要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崛起的政策,總有一天會感動國際社會,相應的錯誤輿論也會自動消失。因此,沒能在當時形成有效的輿論反擊。然而時至今日,面對如日本這樣對我國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仍持懷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的國家,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有效策略進行反擊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今后中國在應對日方各類對華認知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以“和平崛起”為重點進行對外宣傳,占領輿論先機。宣傳為什么中國的崛起一定是“和平的崛起”尤為重要。中國的和平崛起并不是中國所制造的“輿論煙幕彈”,而是歷史的必由之路。中國當前的工作中心是經(jīng)濟建設,而經(jīng)濟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
其次,著重宣傳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比如,可以通過孔子學院等民間外交機構,著重宣傳中國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特別是與中國“和平崛起”理念相契合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如孔子“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等,將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的國家形象深深地植入日本民眾的心中,那么“中國威脅論”就會失去其傳播的土壤。
最后,廣泛宣傳“中國機會論”以反駁“中國威脅論”。當前日本經(jīng)濟陷入持續(xù)低迷、長期缺乏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中日經(jīng)貿(mào)關系相互依存結構已發(fā)生改變的時刻,如果能通過公眾媒體、學界交流等渠道對中國廣大市場給日本帶來的貿(mào)易、投資的新機會進行正面宣傳,讓日本民眾乃至權力部門對中國崛起給日本帶來的實際利益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將有助于化“中國威脅論”為“中國機會論”。
[1]呂鴻,任毓駿,王如君.共同譜寫中美關系新篇章[N].人民日報,2003-12-11(1).
[2]朱奕冰,楊丹志.國內(nèi)外關于中國“崛起”與“和平崛起”研究綜述[J].甘肅理論學刊,2004(4):14-17.
[3]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倫敦:勞特里奇出版社,2002:121.
[4]胡國勝.政治符號:概念、特征與功能[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71-76.
A Study of“China's Rise”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Li Xiaobin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of Hanban,Beijing100088)
Since the concept of“China's rise”was formally proposed in 2003,the growt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discussion globally.China's close neighbor,Japan's attitude toward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 in military,economics and other related fields has become a noteworthy topic.Discourse is highly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or its capability of shaping identity,constructing cognition and affecting the tendency of foreign policy.Thus,“China's rise”discourse in Japan as our subject.This article manages to demonstrate a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trends and features of discourse was chosen in Japa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to improv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a,and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ing pea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iscourse;China's Rise;Japan
H 030
A
1674-5450(2016)03-0075-03
2016-02-01
李小玢,女,山東濟南人,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助理研究員,中國外交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詹麗責任校對: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