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
“免死金牌”的那些事兒
文/凱風
免死金牌最初叫鐵券丹書,當時并不具免死作用,所以初期的“鐵券丹書”是不能與“免死金牌”劃等號的。
劉邦當上皇帝后,為了和功臣們建立互信的契約精神,與之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把皇帝與功臣之間的信誓寫在鐵券上,裝進金匱,藏在用石頭砌成的宗廟之內(nèi)。這樣做,一方面是顯得隆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鐵券的安全。這時候的丹書鐵券的作用多是給這些人一種富貴榮華的憑證,甚至是這些功臣們后代封官加爵的一種重要信物。這時候的鐵券金書是不能免死的,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這人共患難還可以,同富貴就不行,他在當上皇帝之后,殺死了包括韓信在內(nèi)的很多功臣。鐵券金書并沒有能讓這些人得以周全。
據(jù)說,流傳下來的免死金牌,如今只有5塊。這5塊之中,最早的免死金牌是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賜予越州錢镠的。目前這塊免死金牌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錢镠的免死金牌形如覆瓦,長29.8厘米,寬52厘米,高2.41厘米,重約6.6千克。上面刻了300多個字,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書以楷體,因年代久遠,金字多有斑駁脫落之跡。這塊免死金牌記載的主要內(nèi)容是征討董昌的功績,并特別指出“卿恕九死,子孫三死”,也就是說,皇帝可以免錢镠9次死罪,錢镠的子孫也可以享受3次免死的權(quá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