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屠蘇酒”有什么講究?人類也有專屬節(jié)日?“寒食節(jié)”不能開火?七夕節(jié)怎樣“乞巧”?中國古代的這些社會風俗雖然已經漸行漸遠,但是如果我們想深入理解古代詩詞,不懂它們可是萬萬不行的!
年輕人先來!
大家應該都熟悉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一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詩中提到的“屠蘇”本是一種草,古人認為這種草可以屠鬼,因此取名為“屠蘇”,后來有人用屠蘇草釀酒,就有了屠蘇酒。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屠蘇酒釀造配方,主要用了八種草藥,因此又叫“八神散”,這一配方早在唐代就隨著日本的遣唐使流傳到了日本,后又得到了日本人的改進。無論是中國的古方還是現(xiàn)在日本的方子,釀造出的屠蘇酒藥用價值都很高,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和血、解毒辟穢等功效。在古代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落后,人們還沒有消毒殺菌意識的情況下,飲用屠蘇酒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預防疾病的手段。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飲用屠蘇酒,要按照年齡從小到大的順序,從小孩到老人依次飲用。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兩人是同一年出生,但劉禹錫比白居易大幾個月,于是飲屠蘇酒時白居易故意問劉禹錫:“與君同甲子,歲酒合誰先?”劉禹錫只得讓白居易先飲,說:“與君同甲子,壽酒讓先杯?!卑拙右鬃匀缓艿靡獾叵蕊嬕槐捞K酒,說:“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摧作少年人?!边@個風俗很容易讓年齡偏大的人產生一種歲月催人老的遲暮感,所以唐代詩人裴夷直就寫了首《歲日先把屠蘇酒戲唐仁烈》:“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倘更數(shù)年逢此日,還應惆悵羨他人?!?/p>
歡慶吧,人類!
在中國古代風俗中,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是“人日”。傳說女媧在造人之前,第一日造出了雞,第二日造出了狗,第三日造出了羊,第四日造出了豬,第五日造出了牛,第六日造出了馬,第七日才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就成了人類這一族群的生日。
“人日”的風俗在漢代開始出現(xiàn),魏晉以后逐漸受到重視。據記載,人日這天,人們要戴上一種叫“人勝”的頭飾,還要互贈“花勝”?!叭藙佟笔怯貌始?、絲帛、軟金銀等物品剪成小人的形狀,或用金箔刻成人形。除了戴在頭上,人們還可以將“人勝”掛在屏風或帳子上?!盎▌佟眲t是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花朵的樣子。唐代更重視“人日”這個節(jié)日,皇帝在這天會賜給群臣彩縷“人勝”,大宴群臣,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就會被視為來年將平安順利,人壽年豐。
“人日”的熱鬧,反襯出那些遠離家鄉(xiāng)或者思念親朋之人的孤涼惆悵。隋代詩人薛道衡在某年的年底來到南方,轉眼進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時間雖短,卻已經歷了舊年和新年兩個年頭。于是他揮筆寫下《人日思歸》一詩:“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庇闷咛旌蛢赡甑膶Ρ龋磉_了詩人的思鄉(xiāng)心切。唐代詩人高適在“人日”這天想起老友杜甫,寫下《人日寄杜二拾遺》一詩,其中“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兩句,使得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唐代以后,“人日”的歡慶色彩逐漸淡化,但一些風俗卻留傳至今,比如很多地方要吃“七寶羹”或“七菜粥”,即用七種蔬菜做羹煮粥,據說可以除邪氣、治百病。 他們過節(jié)吃冷飯!
寒食節(jié)在清明節(jié)前的一天(或兩天),因此古人常把寒食與清明連起來過。據記載,從漢代到唐代,許多地區(qū)每逢寒食節(jié)就不生火,只吃冷食,到了清明才燒火做飯。宋代以后,寒食禁火的習俗就逐漸消失了。
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的賢者介子推而設。與寒食節(jié)相關的詩歌有很多,如唐代詩人孟云卿在天寶年間科考失敗后,漂泊流落寄居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在寒食節(jié)前夕他寫下了《寒食》一詩:“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這首詩寫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介子推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自己為生活所迫,這樣一語雙關,道出了多少難堪的辛酸!
唐代詩人韓翃(hòng)也寫過一首《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全詩描寫宮廷寒食節(jié)的情況,選取典型的題材場景,并以漢喻唐,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諷刺。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點明地點時間,并將春天的長安稱為春城,新穎巧妙地點出了整座城市都沐浴著春天的輝澤,又以“無處不”這一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城柳絮飛舞的迷人春景,同時也點明是暮春季節(jié)?!按撼菬o處不飛花”描述了長安柳絮紛飛的情形,與現(xiàn)在北京每年春天都會經歷的“柳絮之災”非常類似,據說相關的技術人員要給楊柳做絕育,不知道是否能改善“無處不飛花”的尷尬局面。
請賜我一雙巧手!
如今的七夕節(jié),儼然已經被各路商家包裝成了中國式的情人節(jié),這實際上還是沿著七夕這天牛郎織女相會的思路來的。其實在古代,農歷七月初七是專屬于女性的節(jié)日,年輕的女子會在這一天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針織、刺繡的技巧,所以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都t樓夢》中“金陵十二釵”之一的巧姐,因為生日是在農歷七月初七,正是乞巧節(jié),所以劉姥姥就給她取了“巧姐”這樣一個名字。
神話故事中的織女是某位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于紡織各種云錦和天衣。所以從漢代開始的兩千多年間,每逢農歷七月初七,年輕女子們都要在庭院間擺上瓜果祭拜織女,用各種方式乞巧。漢代女子常把一種小型蜘蛛放在盒中,大家比試蜘蛛織網的疏密程度,網密則巧,網疏則拙;宋元時期則是把針放在水盆中,大家比試月光下的針影,細長則巧,散亂則拙。各地的乞巧風俗也隨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變化,許多地方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某位女子能將線快速穿過并列的,就叫得巧。
乞巧節(jié)是不折不扣的女兒節(jié)。最著名的《乞巧》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作:“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p>
編輯:任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