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秋天的腳步越來越近。在一些人眼中,秋天是最美的季節(jié),秋高氣爽,碩果滿枝;不過在另一些人眼中,秋天卻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jié),草木枯黃,落葉紛紛。
為什么葉子一到秋天就要變黃凋落呢?導致葉落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氣溫下降。氣溫下降后,樹葉中的葉綠素會被破壞,在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的作用下,樹葉的顏色會逐漸變成黃色或紅色。接著,葉柄上的輸水管道會失去效力,樹葉就會變得干枯,在風雨的吹打之下,樹葉便紛紛掉落了。當然,這種情況多發(fā)生在一年一落葉的健康植物身上,比如楊、柳、桃、李等,對于常綠植物(如松、柏),樹葉可能好幾年才會掉落一次。
或許正是因為秋天草木凋零,原本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世界此后將進入一段灰暗、寂靜的狀態(tài),所以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一直都有“悲秋”情結,不信我們來讀讀下面的詩句: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王昌齡)”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李清照)”
瞧,這些詩句是不是透著濃濃的傷感之情呢?
另外,很多人常用“多事之秋”來形容事情多變,這種說法或許和人們對秋天的認識有關。
我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在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莊稼收成的多少幾乎完全依靠天氣的好壞。秋天農(nóng)作物紛紛成熟,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到了收割的時候,更是需要晴朗的天氣便于人們晾曬打場,但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秋季雨水多,日照少,這樣一來,很多莊稼的收成就會受到影響。對于春夏季節(jié)的天氣災害,人們可以通過補種一些生長期短的農(nóng)作物來挽回部分損失,但面對秋天的天氣災害,人們則沒有太多機會進行補救。而且,一旦莊稼收成不好,全家人的口糧就會出現(xiàn)短缺,或許這就是人們覺得秋天多災害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多事之秋”,人們還經(jīng)常用“存亡之秋”來形容事情的緊急性和重要性,而這種說法或許與我國古代的戰(zhàn)爭多發(fā)生在秋天有關。
為了不耽誤農(nóng)作物的收割,我國古代的執(zhí)政者一般會選擇在秋收后征兵或發(fā)動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的勝敗又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所以用“存亡之秋”來形容事情的緊急性也就很好理解了。當然,漢代以后,征兵及發(fā)兵不一定選在秋季,畢竟“天時地利人和”對軍事行動的影響更大。
其實,除了剛才說到的那些原因,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許多人“悲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F(xiàn)代醫(yī)學證明,人腦中的松果體腺體會分泌一種叫“褪黑激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會誘導人們情緒低落、多愁善感、消沉抑郁。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受人體接受陽光多少的影響,秋冬季節(jié),氣溫下降,人體接受的日照減少,大腦中松果體腺體分泌的褪黑激素就會增多,這也導致了人們產(chǎn)生“悲秋”情結。
編輯: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