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 劉長銘
教師職業(yè)與幸福
北京四中劉長銘
幸福,這是一個嚴肅而深刻的哲學命題,也是自古以來人類所追求的理想。怎樣才能幸福?有人認為富有是幸福的原因。也許這種觀點現(xiàn)在會得到許多人的認同。的確,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富人生活得更加快樂。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質疑:富人之所以感到快樂并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快樂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變得富有。
一項長期研究的結果表明,入學時被測定為快樂的學生到40歲時,要比同時被測定為不快樂的學生多掙30%。究竟是富有的人更加快樂,還是快樂的人更容易富有,這還是一個我們沒能搞清的問題。
但我相信,今天對我們這些算不上富有的人來說,我們在生活中享有的舒適和便捷也早已超過了古代的王公貴族。但如果今天我們仍不能感到幸福快樂的話,那恐怕要到物質享受之外去尋找原因了。
比如,我們在與同儕相比時所產(chǎn)生的心理落差,我們身體的健康,我們在社會上的安全感和被信任的程度,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棘手問題,以及我們對未來生活中種種不確定因素的隱憂,等等。這里也不排除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幸福本身的理解的問題。
享受工作是一種重要的幸福理念。古今中外的文化常將工作描述成痛苦的付出。中國古人認為成功的標志是做“人上人”,要做“人上人”就得先吃“苦中苦”,因此工作和學習被看成是痛苦的過程。西方的文化觀念也與之類似。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上帝為了懲罰亞當?shù)囊靶?,罰他到凡間去工作。
將工作與痛苦畫等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陳腐的觀念。一個人如果不能享受到工作的快樂,那他或她就很難感到生活是幸福的,因為工作幾乎要占去生活的一半光陰。
其實敬業(yè)并不意味著痛苦的付出和個人的犧牲,快樂工作的人常能從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幸福。在我的同事中,有許多廢寢忘食勤奮工作的人,他們?yōu)楣ぷ鞲冻隽舜罅繒r間和精力,甚至犧牲休息日,但從他們的臉上我看不到一絲痛苦和厭倦。
對于教師來說,快樂工作的人更容易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更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會更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因而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師的成就感就源自于看到學生在自己的影響下發(fā)生變化,從學生身上找到自己精神與文化的基因,這樣的教師也必然會得到學生的尊敬甚至敬仰,享受到精神層面的快樂與幸福。
教師既是一個容易走向封閉的職業(yè),也是一個可以走向開放的職業(yè)。走向封閉還是尋求開放,完全取決于教師是否愿意和善于將自己激活,用北京四中劉葵老師的話來講,就是“讓心靈醒著”。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些教師,他們對所教的學科知識不可謂不嫻熟,但在教科書之外所知甚少,他們的心靈和精神沒有能得到及時的補充而日漸枯竭,這使他們容易感到工作和生活的乏味。
而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師,他們始終保持著對新知的渴求,他們的課堂常講常新,他們不斷將自己獲得的新知和人生體驗融入教學,與學生分享。這樣的教師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能從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嘗到新鮮感,永不厭煩,他們的精神也會不斷得到充實。
和睦相處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這里既包括同事之間的相處,更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親相愛。我總認為,一個人生活和工作的最大動力和幸福的源泉主要來自家庭的溫馨和恩愛。
在實際生活中,能夠獲得完整幸福的人并不很多,甚至少之又少。這里需要社會環(huán)境的寬容和理解,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豁達的心胸,需要注重文化修養(yǎng)和提升精神境界,需要克服或抑制不切實際和永無休止的個人欲望等等。說到底,這是一個涉及生活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人生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