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敘園
在美執(zhí)教風險大
◎ 翁敘園
我執(zhí)教美國公立學校的前幾年,時常經(jīng)歷一些可以歸入“文化沖擊”引發(fā)的大小事件,有幾次甚至身處險境。
每年在全體職工大會上,校長總會一臉鄭重地提醒甚至懇求所有老師:“請你們千萬記得管住自己的口和手!不該說的絕不要說出口,不該動的絕不出手!”我用了幾年時間領悟這“不出口”和“不出手”的嚴重性。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環(huán)境,一不小心就可能有滅頂之禍。
美國社會大熔爐的特色在教室里尤其明顯。我的學生家庭來自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各國,以南美洲背景居多,文化的不同反映在各個方面,比如語言文字。
我這個外國人每年要記住一百五十多個外國名字,即使有過目成誦的本領,在課堂上也難免一時口窒,常常就以“this girl, that boy(這個女孩,那個男孩)”替代。學生會嘟噥一句:“我有名字的呀!”一段時間之后,看我不改,居然采取行動,給校長寫了一封聯(lián)名信,說我不尊重他們,又說我有時還讓他們“shut up(閉嘴)”。校長特意來給我上文化課,說在非洲和南美洲文化中,“girl,boy”常被用來呼喚貓狗,提醒我要謹慎。
美國老師維持教室秩序,即便眼前景象天翻地覆,也要竭力和顏悅色心平氣和;訓話時,嘴里只能用“不適合”“不應該”“不要作錯誤選擇”……這類正人君子在文明社會談判桌上的詞匯?!皊hut up”這個詞在我這個中國人看來,怎么也算不得出格,但課堂上,這個詞分量超常。此詞一出,滿堂噪聲瞬間消失,學生肅靜側目,三四秒之后,“哦——”聲四起,表示他們驚訝于老師言辭失當。然后是家長投訴、校長召見。
另外一個更敏感的詞是“stupid(愚蠢)”。罵人蠢蛋,當然帶點侮辱性,足以讓老師被開除。但我有一次沒忍住,說了。好在盛怒中還剩一點理智,最后關頭偏了偏,把已到嘴邊的“you are stupid(你真愚蠢)”變成了“your behavior is very stupid(你的行為很愚蠢)”。
家長的投訴從不遲誤。先是校長召見了解情況,說怎么樣都不能用這個詞,然后面對一臉不悅的家長,我將解釋的重點集中在行為,不是指人,但難免雙方都不太愉快,免不了道歉。道歉的態(tài)度必須誠懇,不然家長是會告到教育局去的。
和動口比較,動手的界線就很明顯了。老師在維持秩序中扯了或者推了學生一下,哪怕就輕輕一下,如果學生和家長硬說你動手了,你就百口莫辯。即使校長知道學生頑劣,她也無法保你,你只能自求多福。
(摘自《新民晚報》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