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溧陽市溧城中心小學 王 芳
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做人、學思想、學求知
江蘇省溧陽市溧城中心小學 王 芳
數學教學應該立足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數學學科的知識為依托,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學做人、學思想、學求知。
數學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就應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學習做人。學做人,就是要使學生鑄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時代需要的人。為此,教師要努力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思想品德的內化過程和行為規(guī)范的同化過程,以教學藝術為支撐引導學生把學做人轉變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小學數學是數學知識體系中最基礎的部分,恰巧是在這一段數學知識發(fā)展史上我國有著豐富的數學遺產。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數學上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是世界數學發(fā)展史中光輝的篇章,這樣豐富的極具說服力的數學史料,再加上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所提供的大量數據和統(tǒng)計材料,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勤奮自強的情感教育的極好的素材。但小學數學屬于理科類,其思想情感往往是內隱深藏的。作為數學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善于挖掘、展示小學數學內藏的情感因素,有時還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滲透德育的條件,引導學生在學數學中學做人。例如:“三角形穩(wěn)定性”是既簡單又枯燥的數學概念,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做了如下的設計:運用錄像讓學生觀察并思考,為會么雨棚的支架要制作成三角形?而工作臺燈的支架為什么制作成四邊形?在這個背景下,讓學生運用飲料吸管、大頭釘做學具進行實驗探究。學生制作了三角形和四邊形模型,通過操作、比較,自己發(fā)現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再讓學生分組議議、集體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錄像短片《生活中的三角形》,在片中攝有在上海浦東宏偉的建筑工地上一臺臺大吊車、一幢幢摩天大廈成三角形的地基結構,最后在片中出現了雄偉壯觀的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并配上簡短的旁白,向學生提供激奮人心的數據。這樣,借助于一個個三角形來碰擊學生的心靈,讓民族自豪感,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發(fā)奮學習、立志報國的情感在兒童的心田里沉積。
學做人的內涵極其豐富,關鍵是一名教師應有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會做人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挖掘培養(yǎng)學做人的素材,在數學教育中為學生學會做人奠好基礎。
數學教育要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就應體現其發(fā)展性,為學生的持續(xù)學習、終身學習做準備。為此,數學教育提供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中學會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才是數學教學的靈魂。
數學思想是學生數學思維模式內化的結果,所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有別于技能的培養(yǎng),只有認同性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情感著手,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從根本上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應用于實際,若能將數學教學密切聯系實際,就能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數學,怎樣去用數學,從而萌發(fā)其數學意識,進而真正喜愛數學。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內在的聯系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數學知識的教學離不開數學思想和方法,所以教材就是小學生學思想最好的載體。只要教師能有意識地把數學知識中隱含著的思想方法提煉出來,使學生得到熏陶,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例如:在教學“土石方”時,結合堤壩土石方的計算,把從電視新聞中轉錄的黃河、長江截流的壯觀場面呈現在學生眼前,并概括地介紹小流砥和三峽大壩。在這們的大背景下,學生情感激蕩,深切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作用,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接著,出示堤壩的模型(棱柱),將實際生活問題概括成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自己來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教學過程就成了學生認識發(fā)生過程,“死”的書本知識“活”化為學生的思維。學生觀察到堤壩的橫截面是梯形,從梯形通過剪拼可轉化成長方形得到啟迪,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方法,推斷出堤壩也可以通過切割,重新組合,轉化為長方體。教師適時地運用教具進行演示實驗,來證實學生推斷的正確性。這樣,把堤壩求積(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分割組合(途徑)進行轉化,歸結為長方體求積(已解決的問題),使原問題得到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化歸思想方法得到充分體現。進而引導學生運用類比、化歸的思想方法嘗試解決“挖溝渠”、“壘路基”、三棱柱塊求積等實際問題,最后歸納出:像上述一類物體的體積都可用V=Sh求積,這就滲透了建模的思想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從個別具體的特例出發(fā),通過經驗的積累進行歸納,得出普遍性的結論。這樣的教學過程,不是就題論題地獲取知識、培養(yǎng)技能,而是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在學生頭腦中的淀積過程。
要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思想,就要求教師具有教學生學思想的意識,努力挖掘教材中內隱深藏的思想方法,有時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滲透思想方法的條件,寓滲透思想方法的教育于“教者有意,學者無心”之中。
學求知,就是開發(fā)學生發(fā)展性學力,是使學生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重要條件。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會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求知。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首要的是教師必須有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形成求知的意識,并以教學藝術為支撐,使數學教學過程充分展現成知識的形成和學力的發(fā)展過程,讓學會求知成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精神世界有一種強烈的需求——自己是探索者、發(fā)現者。教師應不斷扶植和加深學生成為探索者、發(fā)現者的愿望,并創(chuàng)設條件使其愿望得以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讓學生去揭示,知識讓學生去探究,規(guī)律讓學生去發(fā)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讓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從而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會求知。
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做人、學思想、學求知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它的內涵極其深廣,本文對此僅做了初步的探索和論述,有待進一步研究。只要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對人的全面素質進行客觀開發(fā)、提高、培養(yǎng)的過程,一定能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得到整體性發(fā)展,為學生將來的做人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