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彥(上海)
整治違建有必要立法入刑
文/胡彥(上海)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不管是天上還是地下,有空間就意味著能撈錢,因此很多人鋌而走險。據(jù)《解放日報》報道,常熟路一處75平方米的房子竟挖出深2米、面積至少50平方米的地下室,導致樓內(nèi)不少居民家中出現(xiàn)了多條裂縫,人心惶惶,擔心是否會重演“樓倒倒”事件。
目前,法律法規(guī)對違法搭建者的處罰條款不可謂不多,有破壞房屋結(jié)構(gòu)罰款的,有違法建筑被限制交易的,有違法不整改不得繼承房產(chǎn)的,等等,如今有人又提出應(yīng)該加強立法,將違法建筑與個人誠信掛鉤,通過征信系統(tǒng),進一步限制違法搭建者的其他需求,增加其違法成本。法律規(guī)定得清清楚楚,違法行為也是事實確鑿,但違法者為什么仍然肆無忌憚呢?表面原因是違法處罰的效率不高,繁瑣地走程序以致“木已成舟”,而根本原因是當違法成本遠低于獲利之巨時,得利者往往會鋌而走險,規(guī)定和措施再多也是無濟于事的,這也是這些年來違法建筑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鑒于此,需要進一步思考提高法律的威懾力,讓法律法規(guī)真正管用。筆者提出是否有可能將嚴重的違法搭建行為納入刑法范圍予以制裁,就像 “酒駕入刑”一樣。這首先是因為嚴重的違法搭建行為,例如拆除房屋承重結(jié)構(gòu)、深挖地下室等侵害相鄰公眾利益,更給城市公共安全帶來嚴重隱患。2015年初,北京市德內(nèi)大街93號院內(nèi),業(yè)主在樓房底下違法開挖一個最深達18米的地下室,導致街面出現(xiàn)大坑,4間民居倒塌。此違法行為造成的危害非常嚴重,社會影響極其惡劣。北京市西城區(qū)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當事人,并以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對當事人提起公訴。這是一起嚴重違法搭建行為按刑法處理的案例,應(yīng)該讓司法界加以借鑒,積極研究如何加強立法,讓一切違法搭建的行為在法律的威懾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