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詩歌,根據(jù)要求作文。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讀了此詩,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寫一篇論述類的文章。
【注意】①觀點明確,自擬題目。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襲、套作。
模擬得分:41分
寫“獨”有很多切入點,從文本第二段開始,可以看出全文的主旨是“孤獨的智慧”。這個標題與主旨貼合得不夠緊密,應修改得更貼切些。
“獨”立寒秋,“獨”坐幽徑,“獨”釣寒江……孤獨無處不在。隱者求“獨”,庸人懼“獨”,不禁自問:孤獨賜予了我們什么?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梅,就是徹徹底底的孤獨的殉道者。身為四君子之首,梅“獨”開“獨”謝,“獨”睡“獨”覺,在她心中,再無他物,有的只是一己容顏的改變。梅有傲骨,但就像林徽因寫道:“梅花,自傲之下是天生的孤獨?!泵穲允刂哪欠荨蔼殹保谑浪椎男鷩膛c塵埃中傲然起舞,才有了那一份靈魂的暗香。這是一種智慧。
第一段由孤獨無處不在引出思考:“孤獨賜予了我們什么?”第二段由題目中的詩句展開,通過梅花的經歷,提出全文觀點:孤獨賜予我們的是“智慧”。
為了能更好地突出主旨、引領論證方向,文章開頭應該更突出“智慧”,不妨在第一段就將思考的方向指向“智慧”,將“孤獨賜予了我們什么”改為“孤獨具有怎樣的智慧”。
有人以正義的言語換來的卻是無比的屈辱,我們又怎能體會他內心的孤獨?司馬遷承受的痛苦又怎會只有一個寒冬這樣簡單?但他卻在這樣的孤獨中,成就了“一家之言”,于是我們聞到了他的花香: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一段列舉了司馬遷的事例,但與“孤獨具有的智慧”關聯(lián)不大,并且這樣的例子很陳舊了,建議整段刪去。在列舉事實論據(jù)時,人所共知的事例,一筆帶過;不為人知的,可以多著筆墨,如此文章才會有新意。
不約而同的,梅的暗香在歷史長卷上飄然滑過,被那一顆顆赤誠的心焐熱,而變得松軟、馨香?!安删諙|籬,長歌采薇”的陶潛是孤獨的,“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林逋是孤獨的;屈原將崇高與孤獨一齊寫入《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文天祥用沉痛孤寂的丹心鑄就《指南錄》,“不指南方不肯休”。古仁人用其一生告訴我們這樣的智慧:要在孤獨中奏響靈魂的最強音!
這一段列舉了歷史上一些“孤獨”的名人,進一步闡述孤獨所具有的智慧就是讓人“奏響靈魂的最強音”。引用的雖然都是人所共知的歷史名人素材,但語言簡潔概括,沒有拖沓,還是比較好的。
不禁又想起了《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他的一生也受盡酷寒,入軍中左手殘疾,后又被海盜折磨了整整五年,然后回軍中任職卻遭人誣陷入獄,出獄后任稅吏又無辜入獄。之后他開始寫作,在《堂吉訶德》出版那一年,又因家門口有人遇刺而遭疑入獄,之后又因女兒的陪嫁事項再次出庭受審……他永遠都被禁錮在最黑暗的角落,承受孤獨的煎熬,但這依然阻擋不了他的步伐。
這一段列舉塞萬提斯的事例,其內涵與上一段的名人事例一致,指向重復,并且沒有就事例作出分析,只堆砌材料,論述也停留在上一個層面,沒有拓展,建議整段刪去。
論述類文章,例子不在多,而在精,將積累準備的素材不作挑選地統(tǒng)統(tǒng)搬上來,看似說了很多,其實什么也沒有說明白。建議將這個事例與前段整合,既解決前一段素材相對陳舊的問題,又避免重復堆砌。
獨,使人清醒,使人沉思,使人奮進,使人偉大。泰戈爾說:“任憑語言的波濤在我們的表面喧嘩,我們的內心始終是孤獨的?!边@種孤獨,是積極的,是充實自我精神家園的孤獨,但卻很少為人理解。正如保羅在《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中描繪的頹廢、不諳世事的孤老頭,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狹隘地認為,孤獨導致了吸煙、酗酒、暴力、自殺,而不敢直面孤獨、駕馭孤獨。
我還是期待著,期待看見一個踱步于荷塘的身影,一個靜思于地壇的身影……我想,“獨”的真諦就是:任他千軍萬馬,我只坐擁王城。
這一段論述“孤獨如何給人智慧”,句子間邏輯混亂,表述含混。比如,從文章看,孤獨給人智慧是因為孤獨可以使人清醒、使人沉思,但談不上使人“奮進”,所以,要刪去這些不符合文意的表述,并且調整前后語序,將“孤獨如何給人智慧”說清楚。
然后可以增加一段反面論證。因為前文論述了“孤獨的智慧是讓人奏響靈魂的最強音”,這一段也提到了一些人“不敢直面孤獨、駕馭孤獨”,可以順著這個意思揭示“靈魂承載不起孤獨”的后果會是什么,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為了使論述更有深度,這里還可以再增加一段,結合現(xiàn)實生活,論述“我們應該具備孤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