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一中 沈涇渭 姜有榮
理性思辨鑄華章
江蘇省阜寧一中 沈涇渭 姜有榮
高中生較之于初中生,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能力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高考作文應(yīng)根據(jù)高中生思維發(fā)展的這一實際,加大對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高中生的作文在主題、結(jié)構(gòu)、技法等方面差距不是很大,差距大的主要是內(nèi)容和思想。而決定二者的是思維的方向和角度問題。理性思辨代表思維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作文等次的高低。那么,怎樣才能讓作文沾上思辨味,具有思辨色彩呢?縱觀2015年高考各省市涌現(xiàn)出來的拔尖之作,其操作路徑主要有如下六條:
事物作為矛盾的統(tǒng)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既統(tǒng)一,又斗爭,推動著事物的發(fā)展和轉(zhuǎn)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辨時全面而辯證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既要看到對立與排斥,又要看到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轉(zhuǎn)化。如:
①遠者僅僅滿足于“閉門造車”,別人說得再誘人,也不如親自出門去嗅一嗅鮮花的馨香;近者如“井底之蛙”,確是“知其美”,卻難“知其所以美”。真正可取的態(tài)度應(yīng)是“遠近”兼具,近以親其景,遠以曉其理,如此一來,方可享受到最美的自然。(廣東考生《近以親其景,遠以曉其理》)
②人生,就是不停地行走,追逐終點的成功。行途中,左岸是承載大智若愚的老實,右岸是大愚若智的聰明。自詡聰慧,跌進右岸,便忘記了堅守本心的老實;執(zhí)于老實,陷入左岸,就丟失了洞若觀火的聰慧。只有讓聰明與老實齊飛,兼得兩者,才能在行途的終點嗅到成功的芬芳。(四川考生《讓聰明與老實齊飛》)
③我們心中存在的堅硬的東西是那些很難為外物所動搖的,如精神意志、理性思考,而柔軟的東西則承載了人們所知的大多數(shù)美好情感,如善良、悲憫等,它們分居理性、感性兩端,看似不可調(diào)和,實則相輔相成。
堅硬的東西幫助人們抵御外來的侵略,使人變得強大堅定;柔軟的東西則讓人永葆人性。唯有正確處理其間關(guān)系,才能達到內(nèi)心的和諧。(上海考生《存天理,明人欲》)
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對紛繁世事、人間萬象,我們不能僅靠戴一副“平光鏡”去走馬觀花,而應(yīng)該使用“X光”甚至是“CT”去入骨三分地透視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古人云:涉淺水者見魚鱉,入深海中擒蛟龍。為此,只有讓思辨的“倚天劍”向思想更“深”處劈去,你才能屠得“蛟龍”。如:
①什么是“詞氣”?我無法給它下一個定義,但我想它一定不同于“詞采”。“詞采”是外在的,是可以學習、模仿的,是可以復(fù)制的。而“詞氣”則不同,它是內(nèi)在的,是靈魂層面上的,是無法模仿的,是需要像孟子那樣“養(yǎng)浩然之氣”方能獲得的。所以,格調(diào)高的文章是由內(nèi)而外的,是作者有了高潔人品之后的自然流露。(浙江考生《通過詞氣辨格調(diào)》)
②現(xiàn)今流行穿素色衣服,打扮清新,人們稱其為“小清新”。與之對應(yīng)的另一類穿著則比較出格,人們稱之為“非主流”。這些都是過度追逐與裝扮,而忽略了內(nèi)在修養(yǎng)的存在。我認為,一個人的氣質(zhì)并非取決于他的穿著打扮,而應(yīng)體現(xiàn)在他的內(nèi)涵與思想上,就像生產(chǎn)一輛汽車,不能只有華麗的外表,還要有動力強大的引擎。(天津考生《你的“范兒”,正如你所思》)
③雖然您作為她的父親被她舉報只是因為一件看似較小的事情,但小事不小,細節(jié)體現(xiàn)一個人的素養(yǎng)。您看,如今的“中國式過馬路”,如今中國游客的“到此一游”,這些都是不遵守規(guī)則的典型事例,同時也是低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這些行為讓外國人嗤之以鼻。因為部分中國人,我國的大國形象嚴重受損,這難道不令人惋惜嗎?(江西考生《遵守規(guī)則,做好自己》)
謝霆鋒的那首《因為愛,所以愛》很悅耳,但你如果用這種模式去思辨,那你就是最低級的踏步思維。你要知道,前人早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蔽覀儜?yīng)該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去探明那個“緣”、那個“故”。只有對事物呈現(xiàn)性狀的“緣”、“故”探得越明,我們對事理的邏輯鏈才能理得越清,對解決的方案才能定得越準。如:
①民國初期是真正產(chǎn)生大師的時代,學者們能夠埋頭書海、享受寂寞中的樂趣是很重要的原因。那時并非沒有燈紅酒綠的喧鬧,并非沒有虛名俗利的誘惑,正因為超乎尋常的認真,因為異乎常情的執(zhí)著,才成就了山峰聳立的大師群體。(天津考生《我所理解的“民國范兒”》)
②我們推崇“有意義”,卻傾向于“有意思”,因為做有意義的事需要強大的信仰與信念支持,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卻不一定會得到個人利益。而有意思的事就不同了,因其有意思,我們總是輕易地被其吸引;因其有意思,我們總是不厭其煩并且樂此不疲,投入了興趣與情趣,我們不會覺得它煩躁與沉悶。(山東考生《有意思與有意義》)
③著名作家紀伯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里醒著,一個在白晝里睡著。我想,這樣兩個“我”,一個代表著人心的堅硬,一個代表著人心的柔軟?,F(xiàn)在有太多的人抱怨:為什么這個世界變得如此冷漠?但我想,這大抵是有一些人在用他們的“堅硬”傷害著另外一些人的“柔軟”,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像仙人掌那樣,用堅硬的刺包裹著柔軟的內(nèi)心。(上??忌断扇苏瓢愕男摹罚?/p>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那只能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那才叫眼光。真正的博弈高手,絕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兩步”,“看三步”,甚至“看N步”。我們只有“見人之所未見”,才能“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我們對事物發(fā)展趨勢的預(yù)見性越強,我們的思辨給人的啟發(fā)性就越大。如:
①要知道,當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都以“老王”為奮斗的榜樣時,我們這個時代就充滿了令人鼓舞的正能量。我們就再也不會看到懶散的背影,再也不會聽到抱怨的聲音;我們將會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將會聽到一曲昂揚向上、催人奮進的嘹亮歌聲。(遼寧考生《平凡創(chuàng)造偉大,更具時代風采》)
②人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生活也是如此。人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愈發(fā)強大。當下你可能默默無聞,在別人眼里,你也許就是一個平庸的人,但你自己心里應(yīng)該清楚,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努力和點點滴滴的積累,不正是在為日后的成功和輝煌做準備嗎?厚積薄發(fā),才能卓越不凡!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有所成就。待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你將成為萬眾矚目的閃亮明星?。ê笨忌镀椒仓贰罚?/p>
③時間創(chuàng)造價值,等待創(chuàng)造奇跡。等待是漫長的、痛苦的,在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唯有一次次說服自己不放棄,才能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和“花期”。只有當你真正經(jīng)歷了地獄般的痛苦后,你才知道雪萊說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真理并不是忽悠大家的。當你每次糾結(jié)要不要放棄時,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成為什么?我配得上我想要的生活嗎?你要堅持下去,將來的自己一定會感激現(xiàn)在拼搏的你。(湖南考生《等風來》)
“角度改變觀念”,央視的這句廣告詞啟迪我們:為了使自己的思辨不“隨大流”,最好調(diào)整一下思維的方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
①曾經(jīng),我們對飲于清輝之下,同賞明月,共話嬋娟。而如今,小學生都知道月球是一顆死寂的星球,表面凹凸不平。那么,當你再執(zhí)起酒杯時,是否還有“但愿人長久”的情思?越近的距離,讓充滿詩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安徽考生《距離,讓你我更美》)
②每個人都有他想走的路、想看的天,外人以為的“你應(yīng)該”,從來不應(yīng)該成為個體追求夢想的枷鎖和阻攔。當其他的鳥兒在藍天中感受自由,孔雀也在她永遠無法脫離的大地上做一個孤獨的王者。每個人的追求都值得被尊重,我愛她腳踩大地的堅實,更敬畏她為此做出的犧牲,為了與眾不同的美,她放棄了翱翔藍天的自在。成全夢想的人們,總是不得不割舍生命中的某些快樂,事事難圓滿。(北京考生《深入靈魂的熱愛》)
③有人說:“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那么,這種“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觀念真的擁有確鑿?fù)昝赖恼撟C嗎?果真世上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能說,這種觀念鼓吹的是超凡志向與勇氣,卻顯然缺乏理性??鬃佑阅拒嚨募で榇┰缴衬?,而“仁”與“禮”的人文關(guān)懷卻被春秋爭霸的紛飛戰(zhàn)火所湮滅;蘇格拉底高唱民主的贊歌,最終亦飲下民主的鴆酒而亡……歷史長河中的一幕幕告訴我們:世上的確有走不通的路。
然而,走不通的路就沒有意義嗎?人們常常是走得太快,而把靈魂落在了后面,或是太過于關(guān)注道路通往哪里以及旅程的終點,而忽略了道路本身的意義。事實上,出走的意義即在于行走本身,生命的跋涉才是生命的原象。(福建考生《出走乃生命之原象》)
影響事物發(fā)展的因素是多樣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錯綜復(fù)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辨時拓寬思路,多維發(fā)散,在此基礎(chǔ)上加以統(tǒng)籌、整合。如果我們思維的寬度不夠,發(fā)散的力度不夠,就會顧此失彼,甚至掛一漏萬,從而留下說理的漏洞。在尋因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可能”;在破解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辦法”。如:
①智慧是個孩子,天真可愛;智慧是個中年人,成熟穩(wěn)重;智慧是個老年人,和藹慈祥。智慧就是這個樣子,就像一個人一生的樣子。(江蘇考生《智慧的樣子》)
②真正走近自然者,非僅賞心悅目而記名于石者,亦非板臉述其名稱而顯其才者,竊以為,于自然以五官感之且以博識辨之,則真正入自然者也。(廣東考生《帶上感性與理性去走近自然》)
③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世相百態(tài),真假難辨,萬事萬物,錯綜復(fù)雜,而真相永遠只有一個。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認清一個人,就不能過于相信自己的親眼所見。只有把耳聞、目睹、心想結(jié)合起來,再加以調(diào)查研究,理性判斷,方能不受蒙蔽,洞悉真相。(安徽考生《由蝴蝶翅膀無色所想到的》)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蘆葦?!钡@棵“蘆葦”不是一天就能“長”成的。為此,理性思辨能力的養(yǎng)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短則需要高三一年的強化,長則需要高中三年的歷練;窄則需要語文學科的專項指導(dǎo)與訓(xùn)練,寬則需要各學科、各種活動的有機滲透與協(xié)同配合。我們堅信:你內(nèi)外兼修、目無全牛之日,就是理性思辨葦花飄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