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波
朋友的兒子從警官學校畢業(yè),分到沈陽一派出所當民警。某次見面,他問我:“叔,你說我也入職了,該看點什么書好?”我沒打奔兒,脫口而出,“看點兒心理學方面的書,哪怕你不干警察,對你都有好處。”
心理學書是我喜歡看的類型書之一。18歲那年,沈陽新華書店在中山公園舉行書展,我去了,買了一本《創(chuàng)造心理學》,非常好看。后來不知被誰借走了,再沒還。我想再買一本,卻說啥也買不到了,很遺憾。
這幾年,心理學方面的書越出越細,什么《重口味心理學》《說謊心理學》《拖延心理學》等等。有一本叫《設計心理學》,作者是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設計還牽涉到心理?納悶兒,買來瞧瞧。
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副理事長柳冠中先生給這本書作的推薦序,標題為“設計是無言的服務”。此言極是。你如果看過央視“交換空間”和上海衛(wèi)視“夢想改造家”,就會知道,好的設計確實會帶給人很大方便和愉悅。
有人說,廚房設計超過10平方米,就是對主婦的不尊重。說這話的人或許是女權主義者。中國美院教授,擔任過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常務副院長的杭間先生,似乎也認同此理。他給這本書作的第二篇推薦序,就強調了設計時的“小”。他認為,“小”是一種更偉大的關懷。
作者本人觀點就更明確了。他開篇就告訴讀者:你在使用某物品時遇到麻煩,那不是你的錯,是設計出了問題。這話說得很對。一把折疊水果刀,要想掰開很費力氣,恨不得用牙咬用腳踹,就是設計出了問題。
作者舉例說:要想防止在使用照相機時,把電池或記憶卡插錯位置,導致機器受損,就應當在設計時,使這些部件只能有一種插入方式,或是設計出不論怎樣都能正常工作的相機。他給出經驗:當物品上貼有使用說明,諸如“由此推開”“請事先切斷電源”,就表明該物設計很糟糕。
忽然想起一位明白人說過,好的幽默漫畫應該不著一字。既不用通過文字,只看圖畫,就能看懂,讓人會心一笑。在這方面,兩者似乎有一些相通。想想看,商品上到處是使用性文字說明,你是不是得煩死?
這本書分七章:日用品中的設計問題;日常操作心理學;頭腦中的知識與外界知識;知道要做什么;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設計中的挑戰(zhàn);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作者斷言:我發(fā)現人們并不總是笨手笨腳,也并非總是出錯,他們只是在操作那些構思和設計都很糟糕的產品時才會出錯。
1990年代初,我去位于沈陽東南部的遼寧省人民醫(yī)院看病。進去就出不來了,門診大樓迷宮似的。我以為就我一個人方向感紊亂,后來發(fā)現,不止一個人問我,大門在哪兒?你說這設計有多糟糕。后來這家醫(yī)院翻蓋了,去年去了一次,看病人,比以前好多了,至少能讓我找著大門了。
看看這本書,對照一下中國產品的設計,挺有感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