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紹玲,許曉明,許大偉
(吉林省琿春市氣象局,延邊 133300)
琿春近海盆地水稻豐欠年氣象條件的分析
石紹玲,許曉明,許大偉
(吉林省琿春市氣象局,延邊 133300)
文章對1990年以來琿春市發(fā)生的低溫冷害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并對比1993年(欠年)與1999年(豐年)的氣象條件,結果表明,低溫冷害是琿春市水稻受危害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低溫冷害影響程度隨著離海遠近,海拔高低及地理環(huán)境有較大差異。
低溫冷害 氣象因子 防御
琿春市位于吉林省最東部,中、朝、俄等3國交接的邊境地區(qū),全市由分布在東、西、南向的4個小型山間近海盆地組成。全市總面積5 366 km2,地理位置處于北緯42°26′,東經(jīng)129°52′~131°19′。
琿春市地形是東西長,南北窄,且南部有一狹長地帶伸入日本海岸附近,整個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且西北至東北部地勢均較高。氣候屬中緯度中溫帶近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由于靠近日本海,所以冬夏受海洋的影響十分顯著,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熱,氣候溫和潮濕,多陰雨寡照,雨量充沛,因此,容易發(fā)生洪澇及低溫冷害。
2.1 熱量條件(溫度)對農作物的影響
低溫冷害是影響琿春市糧食減產(chǎn)的主要因素,尤其是6~8月期間是琿春市水稻生育的關鍵期。該期間正是水稻的分蘗、幼穗分化、孕穗、抽穗及開花期。特別是該時期為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期,正是水稻生育過程中,對低溫最敏感的時期。水稻生育期間經(jīng)歷了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季高溫季節(jié),其日平均氣溫在21~25℃ 范圍內適宜生長,此時如遇低溫,則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從表1的資料來看,1993年與1999年都未達到該溫度??梢?,只要生長期某一階段出現(xiàn)低溫危害,就可能造成延遲型冷害或障礙型冷害,尤以7、8月平均氣溫在20.5℃以下時,危害程度較大,容易發(fā)生欠收,若在19℃以下時,則必然欠收。1993年6月1日至7月20日連續(xù)低溫、陰雨、寡照,在生育期間延遲低溫、延遲生育和抽穗,6月9日返青后,6月底才達到普遍期,比歷年同期晚1周左右,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延遲型冷害。7月下旬至8月20日是水稻的孕穗、抽穗和開花期,需高溫、少雨多日照。而這關鍵性的30 d內又失去了積溫120℃,又形成了嚴重的障礙型冷害,致使水稻孕穗在8月16日才達到普遍期,而抽穗普遍期是在8月24日,均比歷年同期晚10 d左右。而且植株矮小,長勢不齊,造成水稻不育或部分不育,產(chǎn)生大量空秕率,從而使水稻產(chǎn)量大減,未能形成正常的產(chǎn)量結構。
1993年,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前期受延遲型冷害,后期受障礙型冷害的共同影響,是最典型的混合型冷害。致使水稻的空殼率達到90%,幾乎到了絕收的地步,是歷年來受害最重的一年。與1999年(6~8)月氣溫對比詳見圖1、圖2、圖3。
對比分析1993年(欠年)與1999年(豐年)水稻所需氣象條件。從表1得出,欠年(1993年)5~9月的平均氣溫為16.5℃,而豐收年(1999年)為18.4℃,豐年比欠年平均高出1.9℃。該數(shù)值相差較大,且是5~9月平均數(shù)據(jù),如逐月比較豐年與欠年的數(shù)據(jù),該數(shù)值相差更懸殊。其中,大豐年1999年6月平均氣溫為18.0 ℃,而大欠年1993年6月平均氣溫則為15.3℃,豐年比欠年平均高出2.7℃??傊瑥默q春市的地理位置來看,白天的溫度越高,對作物的生長過程就更有利。作物發(fā)育的速度與溫度成正比關系,即溫度越高發(fā)育速度就越快,因而最適宜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從表1也可明顯看出,豐年時7~8月份日平均氣溫在20℃以上,該溫度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欠年則達不到20℃,差值都在2.0℃以上,1993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關鍵性的近30 d內失去積溫120℃,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表1 1993年與1999年各氣象要素對比
圖1 1993年與1999年6月氣溫對比
圖2 1993年與1999年7月氣溫對比
圖3 1993年與1999年8月氣溫對比
2.2 降水量對農作物的影響
分析降水量(5~9月)與農作物的生長關系。從表1中得出,降水量與豐欠年的關系不大,但與某一時段的降雨量關系密切。豐年5~9月總降水量為393.8 mm,僅比欠年少6.1 mm。但豐年特點是7月份降雨量比較大(與農諺“陰歷6月連雨吃飽飯”的說法一致),而欠年則往往是7、8月份降水量均較多。單純從降水指標來分析降雨過多對琿春市怕澇不怕旱的地理位置來說,是農業(yè)上的唯一不利條件。因為豐年大多出現(xiàn)在少雨的年份里,尤其是8月份正值水稻的孕穗、開花時期,需高溫、少雨、多日照的氣象條件。從表1中可看出,豐年8月份降水量為58.6 mm,而欠年為118.1 mm,豐年比欠年少59.5 mm。1993年8月這種降雨量過于集中,顯然是給農業(yè)上帶來欠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日照總時數(shù)和日照百分率對農作物的影響
從表1中也可以看出,逐月日照時數(shù)豐年為最多、欠年為最少。1993年7月下旬的日照時數(shù)為5.6 h,8月上旬的日照時數(shù)僅為4.2 h,均為歷年同期較高水平。5~9月豐年日照總時數(shù)為1 038.9 h,欠年為788.9 h,欠年比豐年少250.0 h。從日照百分率來看豐年5~9月為48%,而欠年僅為37%。這是由于琿春市距離日本海近,受海洋季風氣候的影響,陰雨天數(shù)多的緣故造成的。很顯然,日照少就意味著連陰雨天數(shù)的增多,陰雨天增多是造成作物減產(chǎn)的一個主要氣象因子。如日照少,相應的氣溫也要低,陰雨天無疑地就會一定增多,作物生長過程往往就會延遲或不能完成,作物沒有完成正常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其外部特征表現(xiàn)就是作物貪青、空秕粒數(shù)增多等,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chǎn)。
除了上述氣象因素影響外,種子因素影響也較大。由于盲目引進晚熟品種,施肥多的地塊、插秧早的地塊全部是空殼,稻穗最多只有2~3粒成熟,而有的后分蘗的水稻長勢很矮反而成熟了。這是由于錯過了障礙型冷害的影響。如1993年琿春市哈達門鄉(xiāng)有個別農戶插秧晚、施肥少,且是早熟品種,反而未受太大障礙型冷害的影響。由此說明,選好種子、適時早播、合理施肥,并充分利用氣象條件,也可奪取豐收。1993年水稻絕收(只有兩成),主要是由氣象原因(6月1日至8月10日60 d以上連續(xù)低溫、陰雨、寡照)造成的。水稻生產(chǎn)的主要方向是提高產(chǎn)量,但應注意在正常氣候條件下獲得高產(chǎn),氣候正常條件下的高產(chǎn)技術并不一定適合于氣候寒冷的地區(qū)。因此,為了最大可能地避免冷害,應當根據(jù)水稻對溫度的要求和各地水稻生育期間的氣溫條件,確定對于延遲型冷害和障礙型冷害均安全的生育期,對不同的育秧方法采用適宜的品種,在適宜的時期進行播種、插秧,實行計劃栽培,使水稻的一生都處在比較安全的時期生長發(fā)育,從而最終達到高產(chǎn)優(yōu)質。
通過分析得出,在應對低溫冷害中,氣象部門應努力提高中、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及長期氣候監(jiān)測預測水平,并提前向農業(yè)部門和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如發(fā)生低溫冷害時,及時啟動“琿春市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并積極采取應急措施。
廣大農民群眾應克服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從認識上堅定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從物質、技術上積極做好防御低溫冷害的各項準備,將低溫冷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農業(yè)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選育抗寒抗冷型的優(yōu)良品種,建立合理的施肥體系,采取穩(wěn)定高產(chǎn)的栽培技術等措施,并積極宣傳和推廣應用已取得的防御低溫冷害的科技成果。
[1] 張鳳歧,賈艷梅.延邊地區(qū)作物生長季低溫冷害的氣候特征.吉林氣象,2000,(3):34~36
[2] 李善淑.琿春盆地金50年熱量條件及低溫冷害的變化特征分析.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4):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