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朝陽
一、關于藝術和藝術家
我時常感嘆,大自然是如此博大精深,多姿多彩,而人的生命卻極其有限,和自然萬物一樣,人的生命過程也是一個極其自然的現(xiàn)象。對自然的觀察、領悟其實就是對自己生命過程的一種感悟,關懷自然就是關懷生命。因此,覺得所謂藝術首先無非是人的一種活動,即人的一種對自然對生命的體悟活動,一旦這種活動借助于一些手段傳達出來便成為藝術了。所謂藝術家只不過是有體悟又能借助于恰當有效的手段來傳達的一些人。
如此看來,藝術決計離不開感受和恰當?shù)谋磉_手段。有感受但表達方式不對或不恰當會影響感受自身,而有手段無感受也只不過是技巧的炫耀,這都成不了藝術品。
所謂藝術品是感受的充分傳達體。因此,藝術創(chuàng)作有感而發(fā)是前提,即首先必須培養(yǎng)感受。通常感受是不可傳授的,可傳授的感受是經(jīng)驗,或者是他人的感受。要讓前人的經(jīng)驗或他人的感受變成自己的個人感受必須自己以一定的方式、角度去觀察自然,在自然中反復印證之后變?yōu)樽约簜€人所有。
也有人說他人感受的重復無多大意義,殊不知任何新的個人式的獨有感受正是在前人的感受中獲取養(yǎng)分,在自然印證中得到升華的。自然現(xiàn)象的更替,歲月的磨礪,這些都是形成感受的源泉,而長期不懈地觀察和揣摩,反反復復地印證是區(qū)別感覺和感受、感受的膚淺和深刻以及其細膩程度的手段。感受形成于反反復復體味中。因此,感受的重復是有積極意義的,是獲得個人感受的必由之路。
藝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對生活的態(tài)度及感受。
二、關于形式
有效的手段即好的形式。形式的有效與否必須以內容為準繩,凡是能夠有效地傳情達意的形式我認為都是好的形式。這里暫且不論傳達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同樣是傳達情感,有的三言兩語,言簡意賅,有的則洋洋灑灑長篇大論,看來,形式本身具有多樣化特征,其選擇要根據(jù)藝術家自身的喜好和觀念需要。另外,藝術家要有對形式的基本套路熟悉了解后進行重新組合編排的能力,尤其是對重新組合后的形式的審美判斷和敏感是當代藝術家的重要標志。
當代藝術家對形式要素應具備兩種能力:1、主動去組合編程產(chǎn)生新形式的能力 ;2、對某些固有的形式換一個角度重新定義的能力。在我看來這兩種能力無不是建立在傳統(tǒng)的基本上,任何人的思維決不是空中閣樓,是建立在前人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上的,任何形式絕不是無本之源,它需要我們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喜歡的事情開始。對形式的選擇,首先必須是嘗試,不斷的嘗試。由于被迫灌輸式教育,我們知道的手段并不多,在有限的選擇中失去對更有潛力事物的挖掘發(fā)現(xiàn),也就是失去了某些審美判斷的功能,就好比蘋果、梨子、香蕉、橘子,必須都嘗試之后你才會敏感的判斷哪種口味適合你。寫實、表現(xiàn)、抽象,架上、架下等各種形式必須都好好了解一下你才能判斷自己喜歡什么,更喜歡什么。反之,會造成感受的單一、形式的貧乏。對形式的選擇過程實質也是藝術家自我了解的過程,對形式的不斷追求也是藝術家對其自身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
三、關于我的繪畫
我個人把藝術創(chuàng)作看成是做實驗——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實驗中那種自然天成、不可預見性、不可控制性和不可操作性均是我實驗所需,因此,我在創(chuàng)作中的不確定因素非常多,唯一確定的因素是使畫面必須保持某種感受、某種意象,即自己需要傳達的情感,創(chuàng)作過程中反反復復的加法減法均圍繞這一需要去調焦。綜觀我的繪畫體驗中,發(fā)現(xiàn)自己自覺不自覺始終對自然痕跡和歲月流逝有一種莫名的關懷和敏感,這種情懷總是隱藏在我的畫面中,無論題材如何轉換,手段如何變化以及材料如何鍥入,它總是獨立存在。而且隨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脈絡愈加清晰,甚至我自感可以通過繪畫撫摸到生命的顫動,喚起我對美好的憂傷,對逝去的追憶。
山的符號,水的靈動,還有東方式的神秘,這些都足以讓我徜徉、沉醉,而“一切均在似與不似之間”是我的信條,我喜歡抽象。當然,抽象乃自然之抽象,它先總是依托自然之物自然生成,爾后到心中之象的,“看山似山,看山不似山,最后到看山仍是山”揭示了這一過程。至于材料的介入,讓我的表現(xiàn)空間更為廣闊自由,語言本身也更具表現(xiàn)力,架上畫也變得愈發(fā)有趣……
寄情于山水,我喜歡寂靜處聞驚雷,朦朧中現(xiàn)閃電,若隱若現(xiàn)中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