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通過三個故事,來講經(jīng)濟學的三個基本道理,也許對年輕的朋友們、同學們有所幫助。
第一個故事,它的主題詞叫“消滅選擇”。
我出生在北京,可是幼兒園還沒有畢業(yè),我就被送到了農(nóng)村。上小學的第一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天,同學們課間把我叫到了操場。我還以為同學們真不錯,要歡迎我呢。我剛過去,站到中間,還沒站穩(wěn)呢,有一個同學悄悄地跑到身后,把我的褲子一下拉了下來,當著全班同學還有外班同學的面,所有的眼睛都看著我。幸好那時候沒手機,如果發(fā)生在現(xiàn)在我要被人肉搜索了。對我而言,這是人生的鴉片戰(zhàn)爭,真是奇恥大辱!怎么辦?找班主去!
我跟班主任告狀,班主任講的是方言我沒聽懂,大概的意思是說——你小子真笨,連褲子都保不住,還來找我。然后我就回家了,本應(yīng)該向父母求救,但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告訴父母,他們不但沒有同情我反而會教育我說:“一定是你犯錯誤了,農(nóng)民的孩子都很純樸,怎么會欺負你呢?”
所以,我沒有選擇。
怎么辦?必須靠自己。怎么靠自己?三件事。第一要找到我媽媽,讓她給我把褲子的松緊帶換成繩子,這樣,我就能保住底線,褲子從此被扎得緊緊的。第二我要學會跑。那時,我的學校離食堂很遠,大概有兩公里的路,每天放學我便第一個從課堂跑出來,因為我害怕別人打我,還要第一個跑到食堂吃飯。第三我觀察同學們是怎么打架的,我要學習打架。
一個月后,機會來了。班主任說:“李小葵(我小時候叫李小葵)同學,你不能一放學就跑,你要做值日,今天跟其他同學一起掃地、搬桌子。”沒辦法,我只能留下來。放學后,那幾個同學有機會了,要打我一頓。但是,我跑了一個月的步,身體壯了。這時候,四五個同學要打我,我先跟他們在課桌之間跑,最后我抓住機會,朝一個經(jīng)常欺負我的同學撞過去。他沒想到我還能反擊,沒有防備地被撞倒后頭撞到課桌上,流血了。
第二天,媽媽買了餅干,帶著我到同學家賠禮道歉。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家院子里有一頭牛。農(nóng)村的牛不同于動物園的牛,那個味道很特殊!對我來說,那是“香味”,我第一次嘗到了勝利的香甜,從此以后,沒有人敢欺負我了,那是我從鴉片戰(zhàn)爭中被欺負到抗美援朝勝利的轉(zhuǎn)折點。
這件事說明什么?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人的潛能才激發(fā),才能真正自救??唇裉斓哪贻p人,你們存在的問題,在我看來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我的很多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經(jīng)常來問我,他以后可以做什么。讀了博士還沒想清楚自己未來干什么?這很諷刺。我經(jīng)常想,假如馬云的成績好一點、數(shù)學靈光一點、考上了一個很好的學校、讀了金融,恐怕他不見得會創(chuàng)業(yè),可能就進了金融公司。所以馬云也好,劉強東也好,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消滅很多選擇后背水一戰(zhàn)。
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道理——你們要做的,是盡快地找到自己的未來發(fā)展方向,然后在這個大方向上消滅選擇。在明確大方向,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你突然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量、才智比想象的高,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認為干不成的事。
第二個故事 ,它是關(guān)于“投資”。
1992年,我博士畢業(yè)后找工作,第一個面試的學校是紐約大學。紐約大學金融系的同事決定給我工作。一星期以后,密歇根大學經(jīng)濟系也決定請我去那工作。
于是,我碰到了一個選擇的問題,紐約大學金融系在華爾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資是密歇根大學的兩倍,怎么辦?
紐約大學的金融系主任,是我的一個博士同學的父親,他跟我說:“我給你付的工資高,你來我這專門研究金融問題。我不想用高工資,補貼別人的經(jīng)濟學研究。你也甭搞中國經(jīng)濟研究了!”
他的話在我腦子里反復回響。我出國選了經(jīng)濟學、關(guān)心中國的問題、想的是中國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紐約大學只研究金融問題,跟中國不直接搭界,我的未來會怎么樣呢?我會高興嗎?最后,我決定去經(jīng)濟系。為什么,用經(jīng)濟學的道理來講,我想的是未來和人力資本。什么叫人力資本?就是你未來獲得幸福、獲得快樂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每一位同學,不用買股票、不用買房子,就有了“股票”,就是你自己!你是這只股票的CEO、董事長,你的導師、老師、父母、同學,都是持股者,只不過你是個大股東。所以你今天的主要的任務(wù),是如何做好主營業(yè)務(wù),如何讓你未來更加快樂。
例如,是否要逃離北京?今天我可能忍受一些大城市的病,大城市的痛苦,但是未來我會更幸福。因為我在大城市獲得了工作、鍛煉的機會;我認識了很多跟我想法相近的年輕人;會有很多導師指導我。所以,請大家關(guān)注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你自己就是一個“上市公司”,你的未來取決于今天的決策,取決于今天的努力。
第三個故事,要確定“圈子”。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好朋友。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國,來到波士頓郊區(qū)的一個學校。他出國前就想清楚了要搞金融。他是學外語出身,就讀院校也不是名校,要如何進入金融圈呢?在波士頓的每個周末,他便坐著公共汽車進城去波士頓市區(qū)。
美國的公共汽車,是一小時一班!他需要背著面包,帶著可樂、牛奶,一走一天。去哪兒?波士頓的金融街,那里有很多基金公司辦公室,還有很多投資銀行的分部。干什么?站在大廳里看著門板,記下來這些公司的負責人的名字、部門。找到公司總部的總機號,給總機打電話,說要跟某部門某辦公室的史密斯先生談一談。總機接線員一聽,這位小伙子似乎挺靠譜,可能是一個業(yè)務(wù)伙伴,便放他進去。于是,這位同學便跟華爾街金融公司的波士頓分公司接上頭了。
很快,他就去這家公司做實習生,過了五六年,經(jīng)過不懈努力成為了一個全球三大之一的投資銀行的亞太部總管,如今他辦了自己的私募股權(quán)基金。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詞是什么呢?關(guān)鍵詞叫“圈子”。
從經(jīng)濟學來看,這個例子運用的是什么原理呢?經(jīng)濟學中,這叫外部性、外溢性。每一個能干的人,每一個大公司,都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正向的幫助。哪怕你基礎(chǔ)低也無所謂,只要進入這個圈子,你便會不斷地往上走。經(jīng)過努力,會成功、變得更有名。同時,我們還會遇到困擾,就是很多年輕人會有一種情結(jié):經(jīng)過奮斗,我成功了,為什么這個圈子還有其他的人要跟我競爭呢?這叫“瑜亮情結(jié)”,既生瑜也生亮。經(jīng)濟學也告訴我們,年輕人不應(yīng)該這么想,因為人才的成長都是集團性的。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不要猶豫,盡早認準大方向。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認準長遠,認定自己,然后想方設(shè)法找到你要奮斗的那個圈子。進入圈子之后,你會跟著這個圈子不斷地往上走。前途屬于你們,祝你們好運!
(李稻葵,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教授、資深經(jīng)濟學家、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