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墨凡(長郡中學1303班)
微需言大義
文/ 李墨凡(長郡中學1303班)
思想的“流水賬”在這個時代似乎已泛濫成災。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的知識碎片化,需求感官化,審美娛樂化。一條寥寥數(shù)字的微信,讓面對面的親近變成冷冰冰的通訊;一篇信手拈成的微小說,只博得奔跑著的讀者幾分鐘的“耳目一新”。
越來越多的觀點和論調裹著良莠不齊的外殼此起彼伏,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寸步不離電腦,習慣了與手機耳鬢廝磨。可捫心自問,這些打著“心靈雞湯”招牌的微事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我不否認確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一部叫做《時光》的微電影,講述了七個行將就木的老人的故事。電影里,他們有的被生活的寂寞封鎖,足不出戶;有的被瓶瓶藥丸折磨,卻絲毫沒有好轉。多年后,他們聚在一起,帶上老伴的遺照或骨灰,重拾當年的熱血,風雨無阻的環(huán)繞了整個臺北一圈。那份不屈服歲月的執(zhí)著,竟深深打動了我這個風華正茂的少年!
而這部優(yōu)秀的作品,在注重感觀爆炸的微電影圈里也只是鳳毛麟角,那份感人至深的少年情懷,早已經(jīng)淹沒在無盡的空虛與低俗之中。網(wǎng)絡覆蓋世界,信息湮滅一切,在精神的荒漠里,我們幾乎無處可逃。
有人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不思考,習慣了麻木地被動接收。靈魂在逐漸消磨,思想被過分地打薄,成為人快速咀嚼快速吐掉的口香糖。
其實,“微”不可怕,可怕的是“微”而膚淺,“微”而簡陋。我們是否應停下這筆思想的“流水賬”呢?
魯迅先生的作品無疑是短小精悍而發(fā)人深省的?!耙粋€黑暗無比且密不透風的房里,人們本可以無知無覺無痛苦地死去,而突然有人喊醒了所有人,這是莫大的悲哀?!边@樣簡短的描繪卻給人一種巨大的壓抑與窒息感——因為先生所濃縮的是整個革命時代探索、追求卻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簡短卻深厚。
蕭紅的文字,則深沉而疏朗。她曾寫道,“黃瓜愿開一朵黃花就開一朵黃花,愿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便是一個也不結一朵也不開也沒人管它?!绷攘葦?shù)語,她童年的自由就可見一斑了?!叭嗣袷菦]有什么希望的,就像瞎子看不到陽光,但陽光打在臉上,卻實打實溫暖起來?!焙喍處拙?,卻將人民的逆來順受表現(xiàn)得楚楚可憐。蕭紅的“微”,是她苦難生活里的念想與思考,比當今時代的許多微作品情真意切得多了。
縱觀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雖沒有關乎生死存亡的戰(zhàn)火,沒有喪權辱國的苦難,但迷茫的人生、浮躁的社會、紛亂的世界,哪一件不值得我們理性思考?而一些的所謂“微者”,卻總在重復“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矯情和濫俗,何其可笑!倘若在每一個“小我”里,都能有一些“大愛”,精神與心靈,是否會成為我們共同的棲息之地?
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希望我們在這個世界沉靜下來好好思考,真正懂得”微”的內涵,在微言里抒大義,在微言里豐厚自己,用那點點“微光”,點亮思想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