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廣敬
2015年各個地區(qū)的中考歷史試題,在堅持“能力立意”的同時,堅持“穩(wěn)中求變,變中求新”的原則,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命題風格,對初中歷史教學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一、總體穩(wěn)定
(一)命題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和各省《考試說明》,考查范圍穩(wěn)定
各地中考試題,考查內容均涉及20個以上的課題,占全部考查范圍的70%以上。試題在突出重點的同時,兼顧了學科知識考查的全面性。
(二)考查學生能力的方式相對穩(wěn)定
除直接考查基礎知識這一傳統方式外,解讀圖片、表格等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描述和闡釋事物以得出歷史結論,是目前中考試題考查學生能力的主要方式。例如: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2015·安徽)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他游學、研習內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
C.道教D.佛教
【答案】D
【試題分析】此題是對基礎知識的直接考查。唐朝玄奘曾西游至印度,學習佛教。
2.解讀圖片、表格等材料信息
(2015·河南)“從此千里爭片刻,無須尺幅貴筆硯。雁帛魚書應共爐,聲氣相通快勝箭。枝枝節(jié)節(jié)環(huán)四海,地角天涯連一線”。這首詩反映了近代中國( )
A.火車輪船的傳入
B.大眾傳媒的興起
C.有線電報的出現
D.社會習俗的變化
【答案】C
【試題分析】本題需要解讀題目中的材料。準確提取材料中“千里爭片刻”“無須尺幅貴筆硯”“連一線”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首詩反映的是有線電報的出現。
(2015·河北)下列茶缸(圖1)是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定做并流傳至今的生活用品,其中定做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是( )
圖1
【答案】D
【試題分析】此題需要獲取圖片提供的有效信息。根據茶缸上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應出現在抗美援朝時期;B項應出現在“大躍進”時期;C項應出現在“文革”時期;D項“自衛(wèi)還擊,保衛(wèi)邊疆”是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口號,但“一九七九年”印證了這個茶缸出現在新時期,因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題目具有生活氣息,以不同時期定做的茶缸為切入點,考查現代中國的社會變遷,是一道經典試題。
(2015·安徽)閱讀圖2,導致清朝這一時期幾種主要進口貨物稅率(關稅)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圖2
A.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中國手工業(yè)紡織技術較弱
C.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
D.英國機器棉紡織業(yè)發(fā)達
【答案】C
【試題分析】在此題的解題過程中,解讀和獲取圖片信息是關鍵一步。圖片信息表明,棉花、棉紗,以及頭等白洋布的關稅稅率在1843年均大幅下降,這說明此時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已遭到破壞?!赌暇l約》規(guī)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因此,C項是正確答案。
3.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
(2015·重慶)1933年5月,美國頒布法令,一是縮小現有耕地面積,控制生產過剩;二是由政府補貼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使農民的收入恢復到1909年至1914年繁榮年代的水平。其目的是( )
A.復興農業(yè)經濟B.恢復銀行信用
C.增加就業(yè)機會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A
【試題分析】此題為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典型例題。根據教材知識,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總統羅斯福施行新政,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材料強調的是復興農業(yè)的經濟措施,A項是正確答案。
4.描述和闡釋事物以得出歷史結論
(2015·山東濟南)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圖3),請幫他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 )
圖3
A.中華文明的起源
B.統一國家的建立
C.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榮開放的社會
【答案】C
【試題分析】本題為描述和闡釋事物以得出歷史結論的題目,綜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雖然此題綜合分析圖片信息即可得出結論,但就命題角度來說,這是一道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新穎試題。題目以探究性課題的形式出現,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引導作用,也必將成為未來命題的趨勢。
(2015·江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以史為鑒明得失】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停止)。以(因為)有侯王。賴宗廟(依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剛剛安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史記·秦始皇本紀》
(1)據材料一,說說秦始皇所述是其前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針對這一弊端,他采取了怎樣的統治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師】
材料二 (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認為德意志不能再因為屈從于好戰(zhàn)的民族主義和專制政權而招致滅頂之災,要實現歐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勢主義的局限……徹底斬斷那只看不見的手,使前幾代人蒙受災難的紛爭不再發(fā)生?!麑Υ鞲邩氛f:“以我之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證,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為他們贏得一個安全可靠的未來?!?/p>
——《大國崛起·德國》
(2)材料二所述德意志“招致滅頂之災”的主要史實有哪些?據材料二,說說阿登納為歐洲國家指引了一條怎樣的道路。endprint
【力挽狂瀾破逆浪】
材料三 (會議)批判了黨中央領導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zhàn)的基本原則,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川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四 (會議)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下
(3)據材料三、四,說說這兩次會議在內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滄海揚帆少年時】
(4)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77周年儀式上,習近平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015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再次反思這場戰(zhàn)爭,它給了你怎樣的警示和啟迪?試結合史實簡要說明。
【答案】(1)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或“將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2)發(fā)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聯合(或“歐洲一體化”)。(3)都糾正了過去的錯誤,作出了正確的決策。(4)答案一:國家落后、分裂容易招致外來侵略。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至抗戰(zhàn)爆發(fā)時,中國工業(yè)生產全面落后于日本;長期以來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特別是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連年內戰(zhàn),更是給了日本侵華的可乘之機。答案二: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是取得這場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日本全面侵華后,國共兩黨實現合作,共赴國難;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愛國將士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zhàn)爭的完全勝利。
【試題分析】題目以四個篇章的形式,綜合考查了古今中外的史實,體現出鮮明的“能力立意”的命題思路。題目以探究性學習的形式出現,既有對學生基礎知識記憶能力、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比如第(1)(2)問;也有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描述闡釋事物得出結論等較高層次能力的考查,比如第(3)(4)問。以第(3)(4)問為例分析解題思路:首先解讀材料三中的材料信息“批判……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基本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遵義會議的內容;根據材料四中“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改革開放”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判斷這次會議為十一屆三中全會。題目要求闡釋這兩次會議的相似之處,學生只有熟悉相關史實,才能得出歷史結論。第(4)問“給你怎樣的警示和啟迪?試結合史實簡要說明”明確要求學生組織并論證答案,這已經上升到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反映出初中教學重視初、高中知識與能力銜接的一面。此題是當今中考命題在考查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注重歷史研究過程與方法的典型例證。
(三)關注熱點、貼近生活的特點始終如一
1.關注熱點
2015年中考試題依然關注著具有人文高度和教育意義的重大事件,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安徽卷第12題,重慶卷第15題)、中日關系(幾乎各地試卷均有涉及)、“一帶一路”(山東濟寧卷第二題)、“依法治國”(河南卷第8題)、全球化趨勢(江西卷第15題)等。歷史并非只出現在“故紙堆”中,初中教師和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應多關心國家大事,多關注學術前沿的成果?!笆澜绶捶ㄎ魉箲?zhàn)爭勝利70周年”這一熱點在2015年中考試卷中出現頻率較高,考查角度也較為固定。例如:
(2015·山東濟寧)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中國即將舉行閱兵式等大規(guī)模的紀念活動。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狼狽為奸】
材料一 如圖4、圖5所示。
圖4
圖5
(1)寫出圖4中兩大對峙集團的名稱;圖5反映的是二戰(zhàn)前夕法西斯集團結成的邪惡軸心,寫出其名稱。
【同仇敵愾】
材料二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fā),主張和平解決,并為此作出了種種努力。蔣介石最終被迫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大意義。
(3)為徹底打敗日本法西斯,國共兩黨再度合作。請列舉一例國民黨抗戰(zhàn)戰(zhàn)役。寫出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會議名稱。
材料三 1942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向蘇聯發(fā)動了突然的全面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一步擴大。按照預定的計劃,德軍分三路進攻,準備以速戰(zhàn)速決的方式擊敗蘇聯。德軍很快逼近莫斯科近郊,蘇聯面臨著最危急的局面。在列寧的指揮下,蘇聯軍民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噓的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
(4)材料三關于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的敘述有兩處錯誤,請指出并改正。
材料四 ……(希特勒)侵犯俄國只是侵犯不列顛諸島的前奏……因此俄國面臨的危險也是我們和美國面臨的危險。
——丘吉爾對德國侵略蘇聯發(fā)表的聲明
(5)面對共同的敵人,各國逐漸走向聯合,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zhàn)線最終形成的標志是哪一文件的簽署?舉一例史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各國是怎樣在軍事上互相配合的。
【守衛(wèi)和平】
材料五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和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
(6)中國設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有什么現實意義?
【答案】(1)同盟國和協約國(或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鞍亓帧_馬—東京軸心”。(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3)臺兒莊戰(zhàn)役。中共七大。(4)“1942年”改為“1941年”;“列寧”改為“斯大林”。(5)《聯合國家宣言》。諾曼底登陸;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等。(6)牢記歷史、以史為鑒,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等。endprint
【試題分析】本題以歷史事件的相互聯系為切入點,以探究性學習的篇章主題為引導,將中外歷史有機融合,多角度、多形式考查了熱點——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題目既有對二戰(zhàn)基本史實的記憶考查,也有對戰(zhàn)爭與和平反思的思維提升,體現出以史為鑒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此類題目的命題思路,可引入我們的歷史課堂,完善我們的教學方法。
2.貼近生活
我們常說,會生活,才會學習。試題以學生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為切入點,比如名言警句、詩詞歌賦、諺語俗語、對聯等,親切自然,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2015·廣東)讀農家春聯,憶農村往事。在下列農家春聯中,反映土地改革運動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B.大包干是搖錢樹,不出三年都變富
C.土地還家山河改色,妖氛斂跡農民翻身
D.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
【答案】C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相關知識。A項反映了人民公社化時期的情形; B項是新時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情形;C項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情形;D項是三大改造時的情形。C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
二、局部新穎
在總體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中考命題每年都在力求創(chuàng)新。
(一)跨越“時空”
(2015·河南)下列對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外形勢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中國:國共首次合作,國民大革命風暴驟起
B.日本:深陷經濟危機,發(fā)動九一八事變
C.蘇聯:斯大林開始領導社會主義建設
D.歐美:資本主義世界處于相對穩(wěn)定時期
【答案】B
【試題分析】如果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時間有準確印象,此題不難解答。此題是對學生“時空”意識的考查。題目四個選項的考點出現在教材的不同章節(jié)中,以“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間線索串聯不同國家的史實,使其具有了獨特的考查視角。此類題目在非選擇題中更為常見,比如重慶A卷第24題,考查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科技的對比;江西卷第17題,考查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人口遷移的原因等。
(二)史觀滲透性強
近年來,各地中考頻繁出現多元史觀指導下的試題,而2015年這類試題變化較大:一是立意新,微觀的細節(jié)、宏觀的歷史分期都是命題的載體;二是分布到所有題型中;三是史觀的應用更為廣泛。
(2015·山東濟南)請仔細觀察下面的四幅圖片(圖6),判斷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圖6
A.侵略與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D.人民解放戰(zhàn)爭
【答案】B
【試題分析】本題是描述和闡釋事物以給出歷史結論等多種考查方式的綜合,旨在考查現代化史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史學界也出現了史學研究的新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新史觀——文明史觀、整體史觀、現代化史觀。在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救國道路的探索,從洋務運動興辦近代第一批工業(yè),邁出近代化第一步開始,經過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對西方政治制度的學習,到新文化運動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宣傳民主科學,進行思想變革,中國近代化不斷深入。材料體現出了中國近代化的三個主要階段。新史觀在高中教學中已成主流,初中教學應注意從基礎階段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
(2015·廣東)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收集的材料見圖7。由此可確定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
圖7
A.廣州,中國現代化縮影
B.廣州,改革開放發(fā)源地
C.廣州,中國工業(yè)化一瞥
D.廣州,中國革命的搖籃
【答案】A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需要明確現代化史觀的內涵?,F代化是指從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過渡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經濟的工業(yè)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圖片信息反映的是廣州地區(qū)逐步現代化的過程,B、C、D項不能涵蓋材料信息,A項是正確答案。
(2015·江蘇蘇州)汪林茂在《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評論某一歷史事件時說:“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近(現)代化的這輛列車?!睋丝梢?,他認為( )
A.洋務運動的進步作用主要體現為開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變法沖擊了陳舊腐朽的舊文化,具有啟蒙意義
C.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
D.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答案】A
【試題分析】本題是運用現代化史觀分析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題目。洋務運動邁出近代化第一步,開啟了器物變革的序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進行制度變革;新文化運動宣揚民主與科學,進行思想變革。材料信息符合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A項是正確答案。
(三)知識“圖形化”
在現在的中考命題中,直接考查基礎知識記憶的題目已經比較少見,命題者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怎樣才能將想要考查的基礎知識以更為巧妙的方式展現出來?目前看,將基礎知識“圖形化”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2015·山東濟寧)圖8是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個朝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a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②b的都城在上京 ③與c并立的兩個政權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黨項族建立的西夏 ④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圖8endprint
A.②④B.①③
C.②③D.①④
【答案】D
【試題分析】此題與考查時間軸的題目有所不同,它要求學生在準確判斷歷史時期的前提下,對該階段的特征有準確認知。a區(qū)域是唐朝,①正確;b區(qū)域應為北宋,都城應為東京汴梁,②錯誤;c區(qū)域應為南宋,與之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③表述錯誤;d區(qū)域是元朝,其建立者是忽必烈。D項是正確答案。
(2015·江蘇蘇州)下面示意圖(圖9)顯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圖中①相對應的時期應該是( )
圖9
A.南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答案】C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但沒有直接設問,而是讓學生觀察圖中天平偏重方向的變化。如果能夠理解圖片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從北方向南方轉移的歷程,結合所學知識,則可判斷出①為宋朝。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2015·江蘇蘇州)圖示法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面是不同時期世界形勢示意圖(圖10),其中能夠反映當今世界形勢的是( )
圖10
【答案】D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當今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需要聯系二戰(zhàn)前后國際政治格局演變的相關知識。與以往試題不同的是,這些格局都以示意圖的形式展示出來,新穎而有趣。A項反映的是一戰(zhàn)時期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對峙;B項反映的是二戰(zhàn)前形成的“軸心國”集團;C項反映的是兩極對峙的格局;D項反映的是“一超多強”的局面,符合當今國際政治格局。
(四)正確“認識”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何給學生以人格的熏陶,即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關系到學生成長、民族興衰的大事。中考試題已經開始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以新疆烏魯木齊的中考歷史卷為例,在試卷中,連續(xù)出現三道題目關注“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這一主題。
(2015·新疆烏魯木齊)在反對民族分裂和維護祖國統一過程中,發(fā)生在清代的史實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 ②冊封渥巴錫為“卓里克圖汗” ③設置伊犁將軍 ④在新疆建省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D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疆反分裂斗爭發(fā)生的時間,部分知識出自地方教材。1757年,乾隆帝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1771年,乾隆帝冊封渥巴錫為“卓里克圖汗”;1762年,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行省,按先后順序應為①③②④,D項是正確答案。
(2015·新疆烏魯木齊)近代以來沙俄加緊對新疆的侵略,通過軍事威脅、外交訛詐等手段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 )
①中俄《璦琿條約》 ②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 ③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 ④中俄《伊犁條約》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
【答案】B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近代以來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占了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大片領土。題目蘊含著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反抗外來侵略的價值觀。
(2015·新疆烏魯木齊)小徐的爺爺生活在烏魯木齊,當地人都稱他是個“活歷史”。他經常給人們講他爺爺帶領鄉(xiāng)親們同清軍一起抗擊侵略者“一炮成功”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反映的應該是( )
A.康熙平定噶爾丹戰(zhàn)亂
B.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C.左宗棠收復新疆
D.伊犁軍民抗擊沙俄的斗爭
【答案】C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抗爭精神。根據常識判斷,小徐的爺爺的爺爺大概生活在100多年前。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批進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zhàn)”的策略,先收復了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qū)。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康熙平定噶爾丹是17世紀末,距今300多年。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發(fā)生在18世紀中期,距今200多年。伊犁和烏魯木齊是兩個地方,與材料不符。
(五)關注“鄉(xiāng)土”
中考試題的特點之一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題的考點出自地方教材。在不斷的摸索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試題也有了“進化”的跡象,比如與地理、語文知識等綜合起來考查。
(2015·安徽)安徽古代“文房四寶”中有“三寶”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文人多有美譽。有人曾賦詩:“老松燒盡結輕化,妙法從來北李家?!痹娭忻枥L的是( )
A.宣紙B.歙硯
C.宣筆D.徽墨
【答案】D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地市級中考試題中較為普遍,雖然分值不多,又超越考綱和教材知識范疇,但還是應予肯定。如果能以此為引導,精心編撰地方史教材,相信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015·重慶)巴蜀大地曾出現了許多被人們稱頌的歷史人物。其中,人們作歌“晨風習習吹動,春雨滋潤禾苗。太守注重農業(yè),百姓豐足富饒”贊揚的是( )
A.蔓子B.張儀
C.文翁D.吳資
【答案】D
【試題分析】材料中詩歌贊揚的是吳資。吳資是東漢末年呂布的部下,時任濟陰太守,在任期間重視農業(yè),為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故答案選D。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