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亢 霖
?
老炮兒還是老泡兒
文_亢霖
亢霖,“70后”,生于蘭州,現(xiàn)居北京,媒體從業(yè)者,從事編導、記者、主持人、策劃、微信公眾號運營等工作。寫作專欄,著有長篇小說《十萬八千里》《喉結》,短篇小說集《你不可能的樣子》,隨筆集《臺灣驚情四百年》等。
電影《老炮兒》劇照
電影《老炮兒》成了現(xiàn)象級作品,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實屬必然??吹今T小剛在銀幕上擰著眉毛強調(diào)“規(guī)矩”,我不由想起了在他執(zhí)導的電影《天下無賊》里葛優(yōu)的臺詞:“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p>
“老炮兒”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在某個領域牛過;二、混的年頭較長;三、其成績和地位被公認,但就算還沒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也多少有點兒過氣的危險。
牛過,就意味著仍有話語權;年頭長,就意味著經(jīng)驗多,負擔也多。看到后輩上來,在行業(yè)公心和個人私心之間,老炮兒難免擰巴。所以,老炮兒很容易成為一種矛盾的事物:一方面,對于現(xiàn)狀的不適感和失落感在增強;另一方面,嗓門仍然很大,說話擲地有聲,回響繚繞。尤其是,老炮兒總能找到一個最具正當性、最能引起共鳴的說法—現(xiàn)在的世道,沒規(guī)矩了!
其實,刻畫過英帝國霧霾時代的大作家狄更斯早就揭示:所有的時代都差不多,都會被一會兒說成最好的,一會兒說成最壞的。但人類的天性使然,總會在對現(xiàn)狀有所不滿時夸大式地強調(diào)過去曾經(jīng)有過的“好”??鬃涌畤@的“禮崩樂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沒規(guī)矩了”。電影《老炮兒》里,馮小剛飾演的六爺所說的“有規(guī)矩的過去”,所指的也就是幾十年前“文革”時代的北京市井,有沒有所謂的規(guī)矩,咱們可以憑著常識自行判斷。但老炮兒要發(fā)言,自然要找到對自己有利的參照系,既然自身代表著過去,那拿過去來說事兒,會更理直氣壯。
但老炮兒真正讓人感動之處,是他們不只是動動嘴皮子,他們還要用行動,乃至個人的生命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并非只存在于虛構里。當電影里的老炮兒揮著軍刀在冰面上奔跑時,我無厘頭地想起真實的文藝老炮兒張承志的一個句子:“在每一種文明的廢墟上,應該站立其所滋養(yǎng)的知識分子。”
電影《老炮兒》大火,于是出現(xiàn)了質疑片中價值觀的討論,這完全是錯位。其實,《老炮兒》是虛構的,在一個虛設的、對市井地痞理想化的背景里,來講一個真實的道理,這種方法對于在錄像廳里的港片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來說,毫不陌生。我們會感動于《英雄本色》里小馬哥殉道式的義氣,但不會真的去認同黑社會。所謂“盜亦有道”,是文藝作品的美好虛構和人們的美好愿望。在任何時代、任何行業(yè),都有守規(guī)矩的人,也都有不守規(guī)矩的人。所謂“過去有規(guī)矩”的慨嘆,是千百年來上至孔子、下至六爺?shù)睦吓趦簜冊趯^去選擇性記憶、對現(xiàn)狀不滿下形成的認識偏差。但是,這種偏差是令人感動的,其中包含著“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悲壯。
類似“老炮兒”這樣的詞,在各地的方言中都有差不多的表達。在一代接一代的生息、老去和死亡中,像六爺(馮小剛)和小飛(吳亦凡)一樣,老炮兒與“小鮮肉”之間,永遠循環(huán)地上演著代際戰(zhàn)爭、代際溝通、代際和解的戲碼。這其中有悲壯,有落寞,也有溫情、歡樂甚至滑稽。
最近有老北京人指出,最正宗的說法應當是“老泡兒”,不是“老炮兒”,而“老泡兒”是比王朔、姜文、崔健、馮小剛更老的一代,因此,“老泡兒”早就只是個傳說了。我對此沒有太大的興趣尋根究底,卻對“炮”和“泡”兩個字有興趣—“炮”是外向的,是指向外界的行動;“泡”卻是內(nèi)里的,指自我的修為。在一代代由“小鮮肉”走向老炮兒的歷程里,也許應該先重視“泡”,再當“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