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李宗菊
內容摘要:瘋癲現(xiàn)象經常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出現(xiàn),多年來,哈姆雷特的瘋癲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而奧菲利婭的瘋癲現(xiàn)象受到的關注卻比較少。本文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來解讀奧菲利婭的瘋癲現(xiàn)象。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個部分構成,三者互相影響,如果失去平衡,人格就會產生異常。奧菲利婭的本我和超我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沖突,導致了她的瘋癲。
關鍵詞:瘋癲 奧菲利婭 弗洛伊德 人格結構理論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作品,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瘋癲現(xiàn)象在這部戲劇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為了試探叔叔是否是殺父兇手而裝瘋,而奧菲利婭在失去父親、戀人被流放等一系列打擊后,人格出現(xiàn)異常,最終走向瘋癲。本文主要依據(jù)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對奧菲利婭的三重心理人格進行探究。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神經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以無意識理論為核心,從心理結構理論衍生出人格結構學說、夢的理論等。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構成。在正常情況下,這三者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保證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三者失去平衡或長期沖突,個體會產生病態(tài)心理,導致人格異常。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人格發(fā)展階段的最低一級,代表了人本能沖動的力量。本我不知道價值、善惡和道德,遵循唯樂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文明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在于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自我源自本我,它接受超我的刺激,也感受本我的興奮。自我雖遵循唯實原則,卻是這三者中最軟弱的。
二、奧菲利婭和她的三重人格結構
莎士比亞生活在男性權利至高無上的父權社會,女性處于絕對服從的地位。因而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女性人物也不可避免得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性被要求保持沉默和順從,試圖表達自己意見的行為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
從奧菲利婭第一次在劇中出現(xiàn),就一直被男性角色包圍。她無法擺脫他們的操縱和控制,不能自由地表達感情、選擇愛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從、保持沉默。最后,當她的父親被愛人哈姆雷特殺死,她生活中的兩個中心完全崩塌了,因此她走向了瘋狂。
1.奧菲利婭的本我
在弗洛伊德看來,“本我是不知道價值,善惡和道德,與唯樂原則有密切關系,是力求發(fā)泄的本能沖動”,這是非理性的沖動,不受任何理由和道德約束。
奧菲利婭的生活完全由父親和兄長控制,她在劇中一出場就受到父親和哥哥的叮囑。她的哥哥認為哈姆雷特只是玩弄她,“對于哈姆萊特和他的調情獻媚,你必須把它認作年輕人一時的感情沖動,一朵初春的紫羅蘭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鐘的芬芳和喜悅,如此而已”,她反問“不過如此嗎?”這表明,奧菲利婭真心愛慕哈姆雷特,她希望哈姆雷特對她的愛情不是暫時的感情沖動。
后來,她的父親也就同樣的問題叮囑她,要求她不再繼續(xù)和哈姆雷特來往。當她的父親說, “好,讓我來教你;你應該這樣想,你是一個毛孩子,竟然把這些假意的表示當作了真心的奉獻。你應該‘表示出一番更大的架子,要不然——就此打住吧,這個可憐的字眼被我使喚得都快要斷氣了——你就‘表示你是個十足的傻瓜。愛的態(tài)度是很光明正大的。”她回答說,哈姆雷特“他差不多用盡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約,證實他的言語?!?/p>
從奧菲利婭回答哥哥和父親言語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是真心愛慕哈姆雷特,希望能與哈姆雷特相愛。她答應父兄的要求只是因為父權制度下男權至上的傳統(tǒng)。
奧菲利婭,作為一個知書達理的名門淑女卻膽敢反駁父兄,這表明奧菲利婭認為哈姆雷特擁有高貴的性格,她尊重他并且愛他。奧菲利婭人格的本我希望她可以擺脫父親和哥哥的所有束縛,可以自由地愛哈姆雷特,并且能自由地享受哈姆雷特的愛情。
2.奧菲利婭的超我
“超我是自我理想的代表,自我用它來衡量自己,努力實現(xiàn)它,而力圖滿足理想的日益完善的嚴格要求?!背沂且环N理想和道德自我實現(xiàn),它是獲得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價值觀內化的,包括良知。超我的功能是監(jiān)視和控制本我非理性的沖動。
奧菲利婭是一個順從的女孩,她必須為她的父親和哥哥的利益考慮、為家庭的利益考慮,因此她不得不遵從父親的安排。
在波洛涅斯的眼中,奧菲利婭只是一個天真無知的女孩,而他,作為一個奸詐的權臣,本想讓他的女兒嫁給哈姆雷特王子。當老國王哈姆雷特死后,哈姆雷特王子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所以波洛涅斯不希望他的女兒與哈姆雷特繼續(xù)戀愛,他明確要求女兒不要再和哈姆雷特來往。但是當他聽說新國王將會把哈姆雷特當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波洛涅斯又趕忙告訴新國王哈姆雷特發(fā)瘋都是因為他的女兒。他把自己的女兒當做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籌碼。善良、孝順的奧菲利婭接受她父親所有的要求:先是遵從父命拒絕見哈姆雷特,后來又幫助她的父親和新國王作為幫手試探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的瘋了。深愛著哈姆雷特的奧菲利婭本意肯定是不愿意做這些事情的,是當時的社會傳統(tǒng)迫使她接受了父親的安排,這正是超我的作用,而這也給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3.奧菲利婭的自我
自我的功能是滿足本我的沖動,同時遵守超我的規(guī)范,它遵循唯實原則。自我“因和外界接近而受其影響,又可為感受刺激的目的服務而使機體不受損害。自我以外界的消息供給本我,從而挽救了它,不然倘若本我力求滿足本能而完全不顧強大的外力,便難免于滅亡了” 本我和超我常常發(fā)生沖突,這種情況下個體會產生焦慮和緊張的精神,自我可以采取保護性措施,調節(jié)兩者之間的矛盾,使這三者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保證人格的健康發(fā)展。這三重人格如果長時間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將導致人類精神的障礙。奧菲利婭的悲劇正是因為她的本我與超我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
“自我借用壓抑和抵抗,與本我的一部分脫離關系。我們有一格言,說一仆不能同時侍候兩主??蓱z的自我,其所處的情景更苦;它須侍候三個殘酷的主人,且須盡力調和此三人的主張和要求。這些要求常相互分歧,有時更互相沖突,無怪自我在工作中常常不能支持了。此三個暴君為誰呢?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即本我。它感到三面被圍,復受三種危險的威脅,抵不住壓迫了,因而產生了焦慮?!?/p>
奧菲利婭焦慮的原因正來源于此,她被迫保持沉默,她感到壓抑,但又不能明確地表達她的真實感情。父親死后,她的哥哥身在法國,愛人哈姆雷特被放逐到英國。一時間,奧菲利婭身邊所有重要的男性角色全部缺席。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她瞬間崩潰、焦慮無比,再也無法沉默,所有壓抑的情感必須找到出口發(fā)泄。然而,由于她是出身貴族的淑女,無法明目張膽地反抗,她只能通過瘋癲來表達她內心的思想。因此,奧菲利婭的瘋狂是不可避免的。
三、瘋癲掩蓋下的反抗
在男權社會,男性是理性的、權威的,女性如果反對權威,就會被認為是瘋女人。然而,壓迫總是會產生反抗。弗洛伊德曾說過,“被壓抑者終將回歸”。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形式的反抗方式,出身貴族的奧菲利婭只能通過瘋癲的形式反抗壓抑著她的社會。奧菲利婭瘋了后,她的行為和語言充滿了雙關語和比喻,看似瘋狂卻富有內涵。
她質問女王:“丹麥的美麗的王后陛下在哪里呢?”在這里,“陛下”似乎是王后,但也可以指老國王哈姆雷特。這可以解釋為奧菲利婭通過詢問老國王哈姆雷特的下落來諷刺王后在先王死后馬上再婚。
“姑娘,姑娘,他死了,
一去不復來;
頭上蓋著青青草,
腳下石生苔?!?/p>
在這里,奧菲利婭對她父親不體面的葬禮表示不滿。她的父親死去了,被埋葬在一個破舊的墳墓里,再也不會回來,只剩下孤苦無依的奧菲利婭。
“情人佳節(jié)就在明天,
我要一早起身,
梳洗齊整到你窗前,
來做你的戀人。
他下了床披了衣裳,
他開開了房門;
她進去時是個女郎,
出來變成了婦人?!?/p>
上面的句子可以理解為奧菲利婭對哈姆雷特的指控,他們曾經相戀,并且很有可能已經私定終身,但是后來,哈姆雷特用粗魯?shù)脑捳Z羞辱她,并且誤殺了她的父親,使奧菲利婭無比傷心。這位憂郁的王子永遠在自己的復仇計劃中躊躇,從沒真正考慮過奧菲利婭的感受。當他被流放英國后,他與奧菲利婭的關系也就以再也難以挽回了。
奧菲利婭瘋狂的話語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并且含義豐富?;蛟S奧菲利婭并不是真的瘋了,她只是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大家認為她瘋了只是因為她不像平時的自己,她打破了男權社會強加給她的規(guī)則,表達了她的真實感情。她唱奇怪的歌謠,送花給眾人,用這些行為向別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她始終無法接受這個悲慘的命運,和殘酷的社會。最終,她選擇了她的結局:自殺。正是由于本我和超我的強烈沖突,自我無法調節(jié),奧菲利婭的人格產生異常,最后走向痛苦的自我毀滅。
四、結論
奧菲利婭生活在嚴重的父權社會的壓迫下,男性主導地位無意識地影響著她的思想。這種社會形態(tài)和父兄對她的期盼形成一種無意識的超我,她對哈姆雷特的強烈的愛是她內心不可忽視的本我。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的沖突和矛盾之中,悲苦的命運和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壓抑著她,奧菲利婭最終無法承受,被迫以瘋癲來表達自我。
參考文獻:
[1] 彼得·巴里.理論入門:文學與文化理論導論 楊建國譯.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高覺敷譯.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 李安定. 兩位悲劇女性陪襯下的殘酷王子-哈姆雷特 [J]戲劇文學. 2004(9). 24-28
[4]呂莉莉.瘋癲與理智之間—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瘋癲形象 [D].鄭州: 鄭州大學,2012.
[5]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九):哈姆萊特 朱生豪譯.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6]解林靜. 我思,故我不瘋--莎劇《哈姆萊特》中奧菲利婭“瘋癲”的重新解讀 [J].外語研究. 2006(3). 71-74.
[7]于敏. 被瘋癲的奧菲利婭 [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9). 68-70.
[8]周慧娟.莎士比亞悲劇中瘋癲現(xiàn)象的??率浇庾x [D].長沙: 中南大學,2012.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