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
審美教育同時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zhì)、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促進德育、智育、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把美育正式納入教育方針中,使之成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一翼。復旦大學教授朱立元撰文指出,美育是促進人的現(xiàn)代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審美教育同時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zhì)、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促進德育、智育、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席勒極力主張通過美育來培養(yǎng)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他對于美育的認識,突破了古希臘時期單純把美育作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補充手段的狹隘觀點,把美育提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高度來認識,對后來世界各國的美育理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shù),則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來,以美育代宗教,使國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藝術(shù)熏陶而純正,滿足了人性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
1904年,王國維發(fā)表了《孔子之美育主義》,借鑒席勒的美育觀點來解釋孔子的思想。
在當代中國,隨著經(jīng)濟社會迅猛發(fā)展和人民物質(zh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何同步提升大眾的文明程度,特別是如何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保護孩子的真善美
2015年10月10日,在北京大學翻轉(zhuǎn)課堂直播互動教室,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副院長彭鋒教授為數(shù)百名北大學生上了一堂“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課。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超過100所高校的4萬多大學生通過智慧樹直播教室網(wǎng)絡、手機移動端等方式,與北大學生同步聽課,并通過多種方式實現(xiàn)與彭鋒教授在線互動交流。
4萬多人同時聽課,使得“中國式慕課”創(chuàng)造了我國美學教育史一堂課學生人數(shù)的紀錄。這一數(shù)字令不少教育界人士稱奇。
《藝術(shù)與審美》是一門凝結(jié)了一批頂級學者心血、精心設計策劃、線上講授與線下討論結(jié)合、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的藝術(shù)通識學分課程。此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shù)教養(yǎng)與審美素質(zhì),引導學生追求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導學生擁有高遠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與此同時,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對美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
“一個人在污泥中生長,他所看到的東西就是污泥,他也看不到陽光,看不到玫瑰色”。說這句話的是著名歷史學者李冬君,他認為,如果人們能從美的角度看歷史看教育,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的我們對教育有激情有理想,但現(xiàn)在的教育缺乏獨立性,而沒有獨立性的教育很難持續(xù)。我上大學的時候是79年,每天除了食堂吃飯,宿舍很晚回去,其他時間都在圖書館。但是現(xiàn)在的學生都在那低著頭,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問他一些問題他都無法回答?!?/p>
教育變得太功利化,離美的教育非常遠。李冬君表示,在“越王勾踐”故事中,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的典故流傳至今,很多人認為這是勵志典故,但我看來更多是越王個人的權(quán)利欲望在作祟。如果以此對小學生甚至對幼兒園進行勵志教育是不合適的,因為它是不美的,這也可能會潛在地告訴人們,一個人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沒有底線。再以《三國演義》為例,有兩個角度看這個故事,一是以美學角度,蘇東坡所說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盡登場;另一個是從市場的角度:把諸葛亮打造成一個用計的圣人,反映了人性的幽暗面。
我們要教育孩子從小從美的角度看歷史。這些年我一直研究歷史,也在做歷史的普及推廣工作,就是想把歷史中美好的東西留下來。此外,美學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教會我們批判、批評,以批判的眼光去看歷史。
因為有教育,社會才有理想,美又是最高理念。知識針對的是求真,人的個人意志面向的是善,藝術(shù)等面向的是美。美學不僅僅是針對藝術(shù)的評判,也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生活質(zhì)量、社會生活方式,最終由美來體現(xiàn)。美的理念應該被貫通到教育中。只有在美的理念里面,大家才沒有善惡是非的爭論,才能取得共識。比如人們在一起喝茶這種茶道美的儀式,聽音樂會的時候美的欣賞,都是沒有爭論的。
只要有孩子在,我們的教育就有希望,因為孩子身上生來就帶著善,帶著美,帶著真,而教育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維護這些特質(zhì),能夠把孩子們身上帶來的真善美,把它保護、維護、支撐下去,不要用后天更多其他的色彩,把這些給掩埋掉。
北京十八中學校長管杰認為,“可能我們改變不了整個教育大的現(xiàn)狀,但是作為校長和老師,我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們創(chuàng)造自由的空間。我要求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要傾聽學生的聲音。當什么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先聽聽學生有什么想法。孩子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問題是讓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去解決。”
孩子內(nèi)心都孕育著自我成長的種子,怎么把種子剝出來,讓它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教育者需要了解他成長的過程,傾聽他們成長的聲音,成人要保護孩子的自尊,教孩子學會自我成長,學會等待。學校要分類教學,要給每個個性化的孩子成長,提供他們服務成長的資源,這是我們要做的。
教育是社會、家庭、學校結(jié)合的教育。有一位英國學者研究說,一個孩子的成長,真正的受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家庭,60%、70%來自家庭的影響,教育的生長,家庭是他生長最最重要的部分。教育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希望更多的社會企業(yè)、社會人士參與到教育里面。
“作為北京一所中學的校長,我很難對全國各個區(qū)域的教育形成共識,但是我理解的教育永遠應該是向上向善的教育,是我們追求的教育。讓學生盡可能體驗他的生存、生長和生命的意義,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作為成人,作為教師,盡可能讓孩子體驗當下的生活,體驗到當下的快樂?!?/p>
教育要回歸實踐和生命
“教育是一個不斷慢慢改變的過程,是在朝一個越來越好的狀態(tài)變化,縱然現(xiàn)在當中會有很多問題,我們可以不回避,但毫無疑問在當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希望中學的教育可以給學生帶來幸福,至少我們是這樣堅持的。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這條道路上,我們立足于三個回歸,希望我們的教育和我們的課程,能夠回歸學生本體,回歸實踐本體,回歸生命本體。”北京166中學校長王蕾強調(diào)。
教育是一個需要大家形成共識的過程,需要我們站在不同的視角上溝通交流,站在不同角度也造成了很多功利和急躁,其實教育是慢生長的過程,教育很重要的是需要我們發(fā)現(xiàn)和培植孩子們的興趣。
我很喜歡用生物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種子萌發(fā)需要條件,但是早萌發(fā)的未必是長的最好的,只要我們慢慢給他適合的條件,他總有一天會萌發(fā)。在哪個環(huán)境萌發(fā)的最快,就是濕度的問題,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去等待,讓我們能夠成長和發(fā)現(xiàn)包容孩子,讓我們跟所有的同仁合作,達成共識,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可以把教育變的越來越好。
教育的效果是通過孩子們身上體現(xiàn)的,我所期待的教育,我很喜歡我們學校的一段描述,這所學校畢業(yè)的孩子,無論從事什么工作,無論站在哪里,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你看出來,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教育。概括起來,我想教育我們希望能夠幫助孩子認識自我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希望能夠奠定他一生的基礎,就是善的基礎,美的基礎,理性的基礎,廣博的基礎,雅致的基礎,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教育,能夠?qū)崿F(xiàn)與學生一生之間的正向循環(huán)。
北京崇文小學校長白淑蘭標示,“小學教育包括我們的早教,今天的生活確實給了孩子沉重的壓力。這個壓力讓我們感受到孩子真的還沒有回歸兒童原生態(tài)的生活狀態(tài),這個我覺得是每一個教育者之痛,其實也應該是全社會之痛。”
她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人們沒有真正看到孩子生長的需求,也沒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來看待。今天雖然人們在努力踐行想改變現(xiàn)狀的一些實際的操作,“但還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教育即生長的生態(tài)”。
回歸到整體的教育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是全民的認知問題。
“我們到底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當人們都指向?qū)W校教育的時候,我覺得這已經(jīng)是一種社會問題了。如果學校是一個教育的主體,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把他埋在土里。而他生長是需要環(huán)境的,需要適合的水分、空氣、養(yǎng)分,這時候其實提供給他的不只是學校教育,應該是我們整體社會的大氛圍?!?/p>
教育部門也看到了問題所在,已經(jīng)在著手加大力度關注了。2015年北京進行的課程設置的改革,包括要求有10%拿出來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在努力改變學校教育供給學生方式方法,把課程更加寬泛的提供給孩子,把教育的學校整體作為一種成長的平臺,能夠讓孩子得益,在學校獲取的知識能量過程中,不只是文本的,應該是全方位的實踐。
“很多人在關注崇文小學的寄宿,我們拿出來一些課程做生活課程,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我想孩子們真的是在動手過程中學會了合作,比如足球課程,用體育精神讓孩子在成長中知道團隊合作、與人共處、遵守規(guī)則等,都給我們提供很多教育的契機和能量,我們真的應該把所有生活的過程,當成是孩子成長的過程?!?/p>
教育的精神美學,是每一個成長中的生命都有一種美好的向往,這種向往我覺得從小學生開始,應該注入一種精神的情感,對社會的一種熱愛感。崇文小學的校訓是“用愛,用情,用心走進生活”,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實現(xiàn)校訓的過程中,去實現(xiàn)自己一種美好的夢想。
“我家是沈陽的,到北京來找老師上課,頭一天晚上坐夜車找老師來上課,包括現(xiàn)在有很多學生也是這樣做的。從外地坐飛機早上過來,下午上課,可能第二天上午再上課,然后再回去。父母是最好的教育者,他們首先認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他們想到要找到好的老師?!敝√崆傺葑嗉谊愱貜娬{(diào)。“在音樂教育上,我一直認為要學就找好的老師,你的進步可以慢,但是質(zhì)量千萬不能耽誤。因為美是一個很高貴的東西,不能帶有瑕疵,當然每個人不可能達到100%的純潔,但是我只能說純度越高對一個孩子未來的成長越有幫助?!?/p>
陳曦說,音樂最重要的是教人們?nèi)绾斡米约旱纳顏砝斫庖魳?,再用自己的音樂,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好和不好,或者是感性的東西,從理性再向觀眾表達出來。
人們要從沉重的教育生活走向精神美學,但是,精神美學這個確實有點高大上了,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一個人最本質(zhì)的狀態(tài),就是在任何一個時期,能展現(xiàn)出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永遠不要停,這個動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