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福軍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青椅山鎮(zhèn)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管理所,遼寧丹東 118222)
影響豬對蛋白質消化率的因素
汪福軍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青椅山鎮(zhèn)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管理所,遼寧丹東 118222)
盡管豬飼料成分的粗蛋白質(N×6.25)表觀消化率間存在差異,但可消化蛋白(DCP)的概念并沒有被飼料配方師們采納。大家都錯誤地認為蛋白質消化率的變化沒有能量的那么重要。大部分動物源性(奶、魚和肉)蛋白質的消化率大約為0.90,大部分植物源性(谷物、豆類、根類和嫩葉)蛋白質的消化率約為0.80。但是,也存在很多重要的例外情況,這些例外對估計飼料配方有效成本有重要的意義。盡管一些營養(yǎng)學家不愿接受把DCP作為描述飼料的重要指標,蛋白質消化率是表示飼料價值最有用的一個指標,它主要受外在的和內在的因素影響。組成蛋白質的基礎氨基酸的消化率都很高。然而,在小腸中更多的蛋白流失掉,而不是被吸收。這是因為腸道內容物通常被大量的蛋白質分泌物所浸潤(主要是一些包含了大量液體的酶類),同時小腸內壁細胞的更新率很高,因此通過腸道會損失大量蛋白質。以下著重闡釋各種因素導致豬對蛋白質消化率的影響。
蛋白飼料;消化率;豬;影響因素
如果蛋白質被熱損害后其消化率顯著降低,這種損害發(fā)生在動物或植物蛋白在加工過程中被過度烹煮的時候。由于它們的天然特性發(fā)生變化,這種熱損害的結果很難預測,因此,對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進行定量的評估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作為豬的氨基酸源一旦鑒別出原料受到嚴重損害,就應該慎重處理。如果因為經(jīng)濟方面的理由使用了這種原料,其對生長和繁殖的影響就很難通過經(jīng)驗性的試驗闡明。
熱損害使蛋白質的結構發(fā)生改變,這將降低其消化率。加熱程度越大,消化率降低越多。從某種程度上說,所有熱處理過的蛋白質都比沒有經(jīng)過熱處理的消化率低(約少5%)。但是,過度烹煮發(fā)生實際損害時,問題就變得嚴重了,消化率可能會降低到50%或更少,如過度加熱豆粕、魚粉和肉血粉。特定的氨基酸可能在加熱過程中被束縛。典型的例子是賴氨酸與糖結合成復合物,使賴氨酸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翱衫觅嚢彼帷碧貏e重要,因為:①它是表征熱損害常用的指標;②谷物缺乏賴氨酸,在大多數(shù)蛋白質源中賴氨酸是最有價值的氨基酸。如果賴氨酸是不可利用的,那么蛋白質中其他所有氨基酸即使是可利用的,也不能被利用。
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和三維結構可能對消化酶的降解有抵抗作用。這在皮膚和羽毛蛋白質上表現(xiàn)特別突出,似乎與半胱氨酸中含硫基團的交聯(lián)作用有關。正如分析N那樣,許多蛋白質看起來是有用的營養(yǎng)源,但實際上不是。
某些飼料可能會增加腸道內層細胞的損失率或阻止這種機體來源的蛋白質有效重吸次。這將會增加糞中蛋白質的排出和降低消化率。麥秸就是這其中的一種飼料,還有其他高纖維含量的高磨損性飼料,但證據(jù)并不直接。
在消化道中酶需要時間與飼料互相作用。因此,消化率可能會因能增加食糜在腸道中的通過率的飼料和動物因素而降低。例如,通過增加飼喂水平和將動物群養(yǎng)而不是單獨的圈養(yǎng),飼料通過率就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也就略微降低。當飼喂液體日糧時,水和干物質飼料的比例高于4:1也會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
許多飼料加工方法都可以提高飼料的飼喂價值。飼料加工主要包括減小粒度、加熱和(預)消化。通過碾磨、滾動或破裂來減小粒度可以增大表面積和破壞細胞壁及纖維結構,改善消化酶與飼料中養(yǎng)分的接觸。因此,粒度減小還有利于能量和蛋白質的消化。
適度的熱處理會使蛋白質變性,是一種滅活存在于生大豆和其他飼料中的蛋白質的有效方式,這些蛋白質含抗營養(yǎng)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和免疫蛋白。各種熱處理方法對抗營養(yǎng)因子含量的影響不同,回腸氨基酸消化率通過熱處理變化很大,是因為內源回腸賴氨酸的損失降低了,而回腸賴氨酸消化率卻沒有改善。當熱處理飼料時應該注意不要過度加熱飼料,這可能會降低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在飼料中添加酶或在飼喂前拌濕飼料,會使一些蛋白質、抗營養(yǎng)因子(植酸)和纖維降解,因此可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和氨基酸的利用率。加酶的效率隨外源酶的種類和來源而變化。例如,研究已證明,在含植酸的豬日糧中添加植酸酶可改善磷的消化率和稍微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但通過蛋白質水解和纖維降解而改善豬日糧養(yǎng)分消化率的效率還沒有得到一致的證實。應該注意的是將飼料拌得太濕可能會很難控制發(fā)酵,這會導致蛋白質損失,特別是游離氨基酸的損失。
無殼谷 物蛋白質表現(xiàn)消化率為 80~85%,帶殼或多纖維谷實及其 副產(chǎn)品蛋白質消化率65~70%,蛋白質飼料的蛋白質消化 率為80~90%,奶蛋白消化率95%。飼料中粗纖維含量影響蛋白質的消化,粗纖維多加快通 過消化道速度,因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如小麥粗粉的粗 纖維是小麥粉的2倍,小麥粉蛋白質消化率為85%,而小麥 粗粉蛋白質消化率是70%。粗纖維每增加1%,蛋白質消化 率下降1~15%。飼料加工方法影響蛋白質消化率。如大豆中含有胰蛋白 酶抑制因子,加熱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被破壞,能提高蛋白質 消化率。但溫度過高時谷物飼料和動物性飼料中的蛋白質消 化率降低。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量和配比是決定蛋白質品質的主要因素。近10 年來提出"理想蛋白"的概念,以借奶蛋白和精肌肉蛋白的必 需氨基酸成分為模本,訂出以賴氨酸為100的其他氨基酸的 比率。近20年來,人們從研究粗蛋白質消化率轉為研究氨基酸 消化率;結果表明不同飼料之間氨基酸消化率差異很大,就是 同一種飼料變化幅度也很大。如測定15個小麥樣本,賴氨酸 消化率在62. 3~81.0%之間。盡管有這些差異,但日糧將 最終以可利用氨基酸為基礎進行配制。
[1]楊紅. 豬蛋白質飼料及其消化率的影響因素[J].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14,(8):64.
汪福軍(1975—),男,大專,助理畜牧師,主要從事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