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近日,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獲悉,由王笑梅研究員和高玉龍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研究生 炳嶺在美國出版的《生物化學》(J Biol Chem)雜志上發(fā)表最新成果,首次鑒定出了禽偏肺病毒的細胞受體。
禽偏肺病毒屬于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亞科肺病毒屬。感染火雞引起火雞鼻氣管炎,感染雞引起腫頭綜合征。該病毒感染后,常伴隨著細菌感染,死淘率明顯增加。該病在我國雞群中感染率較高,給養(yǎng)禽業(yè)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禽偏肺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前提是病毒囊膜和細胞膜融合在一起,這一過程是由細胞受體介導的。盡管國際上多個團隊嘗試鑒定該病毒的細胞受體,但均未成功。
近年來,哈獸研禽免疫抑制病創(chuàng)新團隊在該項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結合抗體阻斷、RNAi等技術,篩選并確定了整合素αvβ1是B型禽偏肺病毒的細胞受體。受體重建實驗進一步證實整合素αvβ1能夠介導禽偏肺病毒感染非易感細胞系。該受體可以促進病毒融合蛋白與細胞膜的融合,進一步促進病毒的感染與復制。
這一研究結果不僅為闡明禽偏肺病毒等副黏病毒入侵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禽偏肺病毒藥物靶點的設計和疫苗的開發(fā)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jù)新華社哈爾濱7月18日電,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揭示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感染致病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fā)表于國際著名病毒學期刊《JournalofVi-rology》上。
據(jù)了解,豬流行性腹瀉是一種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以仔豬嘔吐、腹瀉、脫水為特征的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自2010年以來,我國出現(xiàn)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變異毒株,致病性明顯增強,造成7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較高。
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豬消化道傳染病”創(chuàng)新團隊,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發(fā)現(xiàn),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對Ⅰ型干擾素(對抗病毒分子)具一定耐受力。其機制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可特異性降解靶細胞干擾素信號通路的重要分子STAT1,從而降低靶細胞內磷酸化STAT1的水平,進而抑制靶細胞產生抗病毒免疫分子。當特異性抑制靶細胞內蛋白酶體活性、提高STAT1表達水平時,靶細胞也提高了限制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復制的能力。
據(jù)研究員王玉娥介紹,該研究闡明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抑制細胞干擾素信號通路的作用機制,明確了對傳統(tǒng)冠狀病毒抵御機體免疫應答的認識,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等冠狀病毒致病機制和相關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