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河北省遵化市基層畜牧獸醫(yī)管理站 064200)
?
一起豬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治體會
馬 麗
(河北省遵化市基層畜牧獸醫(yī)管理站 064200)
2015年8月中旬,本市一豬場新購220頭45日齡的仔豬爆發(fā)了副豬嗜血桿菌病,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防治該病的體會 。
45日齡左右仔豬剛轉入保育舍3日有8頭仔豬開始出現癥狀。急性型病豬體溫高達40~41℃,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氣喘,咳嗽,反應遲緩,呼吸困難,鼻孔有黏液性及漿液性分泌物,關節(jié)腫脹、跛行、步態(tài)僵硬,同時出現身體顫抖,共濟失調,可視黏膜發(fā)紺,第4天發(fā)病率達10%,死亡了15頭;發(fā)病第7天達到高峰,發(fā)病率高達25%,累計死亡30頭,病死率高達55%;到10d后病死率逐漸下降;半個月后病情趨于穩(wěn)定,部分病豬轉為慢性型,病豬消瘦虛弱,被毛粗亂無光,皮膚發(fā)白,咳嗽,呈腹式呼吸,關節(jié)腫大,嚴重時皮膚發(fā)紅,不能站立,耳朵發(fā)細,少數病例突然死亡。
特征性病理變化為胸腔、腹腔漿膜及肺部發(fā)炎,胸腔內有大量的淡紅色液體及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塊。肺表面覆蓋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并與胸壁粘連,多數為間質性肺炎,部分有對稱性肉變。病程稍長的心包內有奶酪樣甚至豆腐渣樣滲出物,使外膜與心臟粘連在一起形成“絨毛心”,剝離困難,心肌有出血點。全身淋巴結腫大,呈暗紅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紋。單個或多個槳膜面損傷,有漿液性和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包括心包膜、腹膜、胸膜、腦膜和關節(jié)膜(主要是腕關節(jié)和附關節(jié))等,通常以不同的組合存在,較少單獨發(fā)生。
發(fā)病的第3天筆者采取了病豬的胸腹腔積液,關節(jié)腔積液、肺、心血、肝、腎、淋巴結等病料及時送本市獸醫(yī)防疫站監(jiān)測,經細菌培養(yǎng)、檢測,確診為副豬嗜血桿菌病。
實驗室藥敏試驗結果顯示,本菌對氟甲霉素、蒽諾沙星、氨芐青霉素、頭孢菌素等有高度的敏感性。
豬只一旦出現嚴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藥物治療的意義不大。注射給藥是最好的用藥途徑,口服給藥常效果不佳,所以常采用肌肉注射蒽諾沙星(10%) 0.1ml/kg體重,氟甲霉素(30%)0.05ml/kg體重,三者配合使用進行治療效果不錯。
(1)本病極易誤診,預防至關重要。由于副豬嗜血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因此,飼養(yǎng)管理的改善可降低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fā)病率,如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日常消毒,處理好保溫和通風的關系,確保飼料的質量,減少應激等。(2)做好疫苗免疫是控制該病的關鍵。使用商品疫苗域自家疫苗可以控制副豬嗜血桿菌感染,但是血清型的多樣性以及占很大比例的不能分型的菌株影響了對具有高效交叉保護力疫苗的研制。母豬接種副豬嗜血桿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仔豬的早期感染,因為母豬接種后可對4周齡以內的仔豬產生保護性免疫力。初產母豬產前40d首免,產前20d二免;經產母豬產前30d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威脅的豬場,仔豬也要進行免疫,首免10日齡,15d后加強免疫一次。自家滅活苗的保護可能更有針對性,但也會有免疫失敗,主要是因為分離到的副豬嗜血桿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3)在做好本病的免疫的同時,其他疫病的免疫也不可忽視。如豬瘟、偽狂犬、藍耳病、口蹄疫、氣喘病、乙腦、細小病毒等都要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嚴格執(zhí)行,避免多種疫病的混合、交叉和繼發(fā)感染。
收稿日期:(2015–12–28)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1733(2016)03-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