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鵪鶉孵化率措施
種蛋應新鮮,花色要好,符合不白皮、不軟皮、不沙眼的要求,其蛋重一般在9~12g或以上,蛋形應一頭稍尖,一頭稍圓,蛋的直徑與橫徑比以1∶1.4為宜。
種蛋貯存室要空氣流通,室內(nèi)無蚊蠅、無鼠害,室內(nèi)的有害氣體濃度應在規(guī)定的衛(wèi)生標準以下。種蛋不宜震動,要防止冷風直吹和太陽直射。種蛋保存時間:夏季7~S d,冬季不能超過10 d左右。
種蛋入孵前應進行一次消毒,可將種蛋放入蛋盤內(nèi)(蛋直立或稍傾斜,大頭朝上)后放在蛋架車上推入孵化機內(nèi)進行消毒。一般可采用熏蒸法消毒,用藥量為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2SmL,熏蒸時間為20min。
孵化溫度相對穩(wěn)定在37.S~39℃,因鵪鶉胚齡、品種和季節(jié)的不同,可適當調(diào)節(jié)孵化溫度。一般情況下,胚齡愈小,要求孵化溫度相對高些,隨著胚齡的增加,其孵化溫度可適當降低,蛋用型品種要求孵化溫度偏低,兼用型品種則要求溫度偏高,早春要求孵化溫度稍高,以后隨氣溫逐漸上升,孵化溫度可適當降低。孵化室內(nèi)的溫度應保持在20~25℃。
濕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內(nèi)的相對濕度。濕度應隨胚胎的不同發(fā)育階段調(diào)節(jié),孵化開始時,濕度應保持在55%~60%,中期為了排尿囊液和羊水,相對濕度應降低到50%~55%,后期為便于鵪鶉出殼,防止絨毛粘在蛋殼上,相對濕度宜提高到65%~70%。濕度主要是通過增減孵化器內(nèi)水盤的面積和控制孵化室的灑水量進行調(diào)節(jié)。
孵化過程中應隨著鵪鶉胚齡的增長逐漸開大孵化器上的通氣孔。孵化前Sd每天換氣1~2次,Sd以后適當增加換氣次數(shù)。孵化器內(nèi)有出雛的情況下,通氣孔應當全部打開,以利雛鵪鶉呼吸。
翻轉(zhuǎn)種蛋的孵化位置和角度主要是使種蛋受熱均勻,促進胚胎活動和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孵化時應每2h自動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為60°,在出雛前2~3d停止翻蛋。
孵化期間一般應驗蛋2次,通過驗蛋可了解胚胎的發(fā)育情況。頭照可在入孵后4~5d用驗蛋燈來照蛋,受精蛋顏色發(fā)紅,可見胚胎血管呈蜘蛛狀,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則透光度大,照蛋顏色與蛋殼色澤相似。二照應在入孵后10~13 d進行,此時應將胚胎發(fā)育中止的蛋取出,以免其發(fā)臭,污染孵化器內(nèi)的空氣。
種蛋入孵后16~17d后便能出雛,如孵化溫度比較均勻,一般可在2~3 h內(nèi)出雛完畢。在立體孵化器內(nèi),由于孵化層次不同,溫度不均,出雛時間應延長一晝夜。幼雛出殼羽毛干后即可放進預熱的育雛箱中進行護理。難以出殼的雛鵪鶉可人工破殼助產(chǎn)。(摘自網(wǎng)絡)
SS39.45
C
1001-S964(2016)01-0040-01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