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語
春去春回,本期《文化與傳播》為讀者帶來學術界春的訊息。
本期主打欄目“傳統(tǒng)文化與傳播”為您重點推薦南京大學解玉峰教授的《讀<唐詩三百首>志疑》,該文針對孫洙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從體例角度對其志疑,以此希冀今人能“了解之同情”,并在今后注釋《唐詩三百首》時能稍加解釋和說明以減少遺憾或誤導。文章雖討論的是學界多有探討的《唐詩三百首》,但所切入的角度實屬學界尚未涉及的范疇,希望能對相關學者、學人有所啟示。此外,湖南科技大學熊曉輝教授的《“書寫”與“口傳”:辰河高腔口述傳播的鏡像》一文,通過對辰河高腔內容、形式、文本、語境、傳承人的觀察,呈現(xiàn)了辰河高腔的歷史鏡像,使讀者從口述傳播中認識到辰河高腔最真實、最豐富的信息。
“網(wǎng)絡文化與傳播”欄目的《網(wǎng)絡符號的認知模式和傳播途徑》一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wǎng)絡語言對話語權、社會情緒、價值觀的影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分別為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范明、趙樂平。該文通過分析二元對立思維對人們的強大影響,從符號結構角度指出二元對立帶來的強大傳播效果,從而論證了一系列網(wǎng)絡事件走紅的根源所在。希望讀者能慢慢品讀該文,領會作者其中深意。
“名家雜談”欄目推出田耳老師的《樹我于無何有之鄉(xiāng)》,作者從人生細碎之事中感悟生命之美,在尋覓之中偶遇“無何有之鄉(xiāng)”,深刻體驗了瞬間頓悟的奇妙之旅,其中滋味還需讀者細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