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倩
德育課堂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劉文倩
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的一種模式。
主體參與 德育課堂 學生 主體地位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與靈魂,新課程下的德育是要以學生的發(fā)展核心,著眼于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德育,德育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主體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是近幾年提出的新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 力求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負責講、學生被動聽的現象,積極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主體參與模式下的德育課堂如何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主體精神是指人們主動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主動認識與完善自身人格的心理傾向及其行為表現,它包括人在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中所發(fā)揮的主動性、責任心、積極進取的意志、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銳氣等等。我們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學生養(yǎng)成勤以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內心樹立起學習的主人公意識,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從自身出發(fā),真正做到熱愛學習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才能夠把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師所肩負的使命。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自主能力,張揚獨特個性,而這其中,我們教師所需要的是突破傳統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
課堂是主體性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工作的實現離不開課堂,在不同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會有很大差別。良好的課堂氣氛,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呆板、沉悶的課堂教學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從灌輸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思考,鼓勵學生探索與創(chuàng)新,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思維,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努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從而進一步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首先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有趣,力求營造一種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以達到情境交融的教學境界。筆者在設計主體參與式教學案的時候一般有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難點分析、課前預習、小組合作探究、大班合作交流、總結提升、課堂檢測以及課后練習。其中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合作交流是主體參與式課堂教學的關鍵,需要精心設計、精選案例、巧妙設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分小組互動探究,小組成員發(fā)言提出自己的觀點,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讓不同小組辯論,通過思想的碰撞、觀點的提出,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其次是語言的運用要生動活潑,借助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平淡乏味的講述、沒有新意的提問,注定是課堂教學顯得沉悶,而這時候教師巧妙地運用語言機智的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無疑會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是教學內容要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通過實際案例的引用既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學習的動力,又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政府的職能》這一內容時,讓學生模擬政府的日常行為,行使好他們的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以及公共服務職能。更好地體會到行政機關的管理和服務。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加深對政府職能的認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更好發(fā)揮政府職能,并就這些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總之,新課程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努力更新觀念,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用新教學理念貫徹教學過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而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泰州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