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圍觀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記者近日隨機走訪了山東、安徽、吉林、湖北、陜西、山西等10余省份上百名農民發(fā)現,多數農民對于“上樓”持歡迎態(tài)度。他們表示,農民祖祖輩輩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做夢都想著能“跳出農門,邁進城門”。多地基層干部反映,農民一開始對上樓態(tài)度有個大概的“三個‘三分之一’”規(guī)律,即三分之一農民積極擁護,包括青壯年農民、有城市生活經歷農民、較高學歷農民、富裕農民等群體;三分之一農民中立,覺得上樓也行不上樓也行,上不上樓“隨大流”;三分之一農民反對,包括老弱病殘農民、收入較低農民等群體。并且,只要基層干部再做做相關工作,反對的“三分之一”中不少農民還能夠轉化成擁護或者中立,到最后還一直反對上樓的農民基本少于總人數的5%。
“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是農民千百年的夢想,但為何有些農民不愿意進城?記者調查發(fā)現,主要有三類原因:第一類,雖然向往城市生活,但因為到城鎮(zhèn)就業(yè)不穩(wěn)定、擔心失去多項財產權益、子女入學難、生活成本高、遭人歧視、拆遷過程中經濟利益受損等因素,進城、“上樓”時顧慮重重,表面上看是不愿,實則是“不敢”。第二類,喜歡住傳統(tǒng)農房,因為方便養(yǎng)雞養(yǎng)鴨、放置農具、不用爬樓等。第三類,部分農村已經“優(yōu)于”一般城鎮(zhèn)。
專家:在推動城鎮(zhèn)化過程中應樹立宜農則農、宜城則城的理念,采取妥善措施打消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同時充分尊重農民自主定居的權利,不能讓農業(yè)轉移人口“被落戶”、“被上樓”。
基層干部群眾:需要分類施策解決好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要打消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應摒棄視城鎮(zhèn)為先進、視農村為落后的觀點?,F在那種不顧群眾意愿,強行推動“農民上樓”、“農民進城”的做法是不對的。與此同時,在城鎮(zhèn)化規(guī)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避免少數領導干部或專家從某種所謂高大上的理念出發(fā),一廂情愿地推動城鎮(zhèn)化。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云南省針對部分駐村扶貧干部作用發(fā)揮不夠充分,搞“走讀式”、“掛名式”幫扶、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等情況,實施駐村干部召回制度。目前,已有1117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被召回。截至目前,貴州、湖北、云南等地均已實施干部召回制度。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數千名干部因為官不為等原因被召回。其中,對工作不熟悉、不投入,工作中不履職、不作為,是干部被召回的主要原因。
據《安徽法制報》報道,時下正值吃葡萄的時節(jié),但近日一段視頻在微博、微信上大量傳播,讓不少人“望葡萄卻步”。視頻中,一位“果農”模樣的男子一邊搬運葡萄,一邊和拍攝者對話,稱無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藥的”,目前該說法已經媒體辟謠。雖然純屬無稽之談,但“無籽葡萄抹避孕藥”所形成的強大破壞力卻不容小覷。隨著視頻轉發(fā)傳播,一些無籽葡萄產區(qū)被媒體曝出銷售已受影響。水果、時蔬等農產品受季節(jié)性影響很大,且不易儲存,市場波動或者銷路受阻,往往就意味著農戶虧本種植甚至血本無歸?!白熨v傷農”是病,得治,而且還得下猛藥治。
據《南方農村報》報道,日前,記者從廣東省農業(yè)廳獲悉,農產品溯源管理省級平臺建設已完成,并逐步推廣,擴大覆蓋面,各地市平臺正處于摸索建設階段,部分地市已建設完成,正趨向與省同步。目前平臺注冊企業(yè)788家,部分開展了包裝方面的標識應用,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提供了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