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愚
推進政務公開還須練好“法治功”
文/張愚
背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兑庖姟诽岢?,要依法積極穩(wěn)妥實行政務公開負面清單制度,公開內容覆蓋權力運行全流程、政務服務全過程,用政府的更加公開透明贏得人民群眾的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2月18日《人民日報》)
政務公開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將政務公開列為必須狠抓落實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足見其在依法治國戰(zhàn)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央再次作出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的部署,既是對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全面貫徹,更是對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自覺踐行,其意義自不待言。
目前,于2008年5月1日起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7年有余。7年多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各部門政府信息公開范圍不斷擴大,公開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及和諧社會建設。不過,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因為沒有以法治的強制力對政務公開實行全面保障,還存在諸如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拒絕政務信息公開,“能不說就不說”,以“正在調查”“仍在核實”“領導不在”為由消極公開等不良現(xiàn)象。政務公開中諸多不和諧因素,不但侵犯了公民對政務信息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而且也偏離了法治政府建設的軌道。因此,要確保政務公開的全面推進,必須練好“法治功”。
法治是治理社會的有力糾偏器,相比其他任何手段,均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政務公開中諸多飽受詬病的亂象,除了一些政府部門對服務型政府認識不深入,官本位思維根深蒂固外,更反映出法治保障的缺位?,F(xiàn)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從政務信息界定,到信息公開的主體、方式、范圍,以及與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銜接等方面,都還缺乏細化、可供操作的制度設計,尤其是“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政務公開原則,因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讓一些部門和官員可以隨意放大政務信息不公開的“例外”范圍。同時,因為缺乏法治強有力的保障,對政務信息不公開的追責往往止于黨紀政紀層面,威懾效果不彰,致使本應成為法治政府建設基本特征的政務公開,蛻變?yōu)橹萍s全面深化改革的“梗阻”。所有這些,都凸顯了將政務公開納入法治軌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毫無疑問,要實現(xiàn)政務公開的全面推進,讓其服務民眾,促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在法治方面久久為功。一方面,要將政府信息公開納入法律保障范疇。鑒于現(xiàn)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效力較低、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銜接不夠等弊端,可將其由法規(guī)升格為法律,并厘清其與保密法、檔案法的關系,以法律的強制力堵塞“涉密”幌子的漏洞,以此倒逼政府部門依法公開政務信息。另一方面,必須堅持法治思維,依法規(guī)范政務信息的范圍、公開方式,細化并豐富制度體系,始終對政務公開中的各種問題,及時依法依規(guī)地進行糾偏,并依法追責,從而讓法治成為政務公開的堅強后盾,確保政務公開的全面有序推進。
實踐證明,政務公開是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促進依法治國的良方,政務體系如果能夠真正做到“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那么相關領域的違規(guī)、違紀、違法行為,必然會收斂很多。從這種意義上說,練好“法治功”,實乃政務公開的題中之義。唯有練好“法治功”,政務公開才能真正開花結果。否則,只能是劍走偏鋒,成為叫好不叫座的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