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楚簡本、帛書本、北大漢簡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編纂

        2016-04-02 05:14:28
        文史哲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帛書漢簡老子

        徐 瑩

        ?

        從楚簡本、帛書本、北大漢簡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編纂

        徐瑩

        摘要:編輯學雖然是一門新興學科,但在我國學術(shù)史上,中古時期甚至更早,文本編輯就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經(jīng)典著作《老子》的編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近年來,《老子》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郭店楚簡本的相繼出土和北大漢簡本的問世,為我們研究《老子》文本的編纂過程提供了可能。對比楚簡本、帛書本、北大漢簡本和傳世的王弼本《老子》可知,從戰(zhàn)國到兩漢以至魏晉,《老子》的編輯者們對文本的編纂與修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錘煉、校訂文字;其二,補充、修改文意;其三,調(diào)整語序和篇章結(jié)構(gòu)。這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編輯活動蘊含著古老而永恒的編輯理念:強調(diào)文本的邏輯性、追求文本的統(tǒng)一性。梳理此間編者們付出的努力和智慧,無疑能為中國早期的編輯史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例證。

        關(guān)鍵詞:楚簡本《老子》;帛書本《老子》;北大漢簡本《老子》;王弼本《老子》;編輯加工;編輯史

        The Compilation ofLaozi: Based on the Editions of Chu Bamboo Slips, Silk Manuscript,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t Beijing University, and the Extant Text

        Xu Ying

        Althoughredactology is only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s, the text editing had reached a fairly high level in the middle ages and even earlier than that,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aoist classicLaozicould be a good example. In recent years, the sequential excavation ofLaozieditions of silk manuscript from the Han Dynasty tomb at Mawangdui and the Chu bamboo slips at Guodian,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t Beijing University, provide the probability for us to probe into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Laozi.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bove several editions and the extant edition annotated by Wang Bi, it can be known that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by the text editors mainly show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is to polishing and revising words; second, supplementing and amending the meaning; and third, adjusting word order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Those creative editing acts contain ancient and eternal editing idea of emphasizing the logicality and pursuing the unity of the text. Such efforts and wisdom paid by the editors is undoubtedly a tangible example in the early Chinese editorial history.

        編輯學雖然是一門新興學科,但中國編輯人物的歷史,卻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春秋末年,孔子見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在仕途受阻的情況下“退而修《詩》、《書》、《禮》、《樂》”,“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由此成為中國早期編輯家的代表,《論語·述而》中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語,也被認為是對孔子編輯思想的表述。然而,孔子是如何編修六經(jīng)的,對于六經(jīng)的原始文本到底進行了哪些具體的修訂工作,尚因史料闕如而無法尋證。與此同時,《論語·述而》所載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說,與“編輯思想”相比,其最直接、最根本的語義,還是在于表達對周代禮樂文明的熱烈追慕和極度尊崇。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與孔學比肩而立的是老子的思想學說。老學以自隱、無名為宗旨,對于老子其人其事以及《老子》的作者和成書問題,司馬遷著《史記》時已經(jīng)無從明辨,后世更是聚訟不已,由此也形成了《老子》一書長期的、獨特的、復(fù)雜的版本之爭。近年來,《老子》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郭店楚簡本的相繼出土和北大漢簡本的問世,不僅展現(xiàn)出早期老子學說的原始面貌,有助于重新認識先秦時期的學術(shù)思想,而且為我們研究《老子》文本的編纂過程提供了可能。戰(zhàn)國中期甚至更早,出現(xiàn)了三組模式的郭店楚簡本《老子》;秦漢之際,出現(xiàn)了五千余言“德”前“道”后模式的馬王堆帛書本《老子》;西漢早中期,出現(xiàn)了明確題為“老子上經(jīng)”、“老子下經(jīng)”的上下篇模式的竹書本《老子》;魏晉之時,王弼注《老子》,對后世學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春秋戰(zhàn)國到兩漢以至魏晉,為了傳承文化、傳播思想,學者和抄手們不斷地對文本進行編纂與修訂,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五千言傳世本《老子》。梳理此間編者們付出的努力和智慧,無疑能為中國早期的編輯史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例證。

        一、四種《老子》文本及其關(guān)聯(lián)

        郭店楚簡本《老子》(以下稱楚簡本《老子》)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楚墓中。該墓葬為東周時期楚國的貴族墓地,具有戰(zhàn)國中期偏晚的時代特征*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頁。??紤]到古籍流傳的歷時性,楚簡本《老子》應(yīng)成書于戰(zhàn)國中前期或者更早,其抄寫時間的下限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是目前所見最古老、最原始的《老子》傳抄本。根據(jù)竹簡形制的不同,整理者把楚簡本《老子》分為甲、乙、丙三組。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老子》(以下稱帛書本《老子》)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中,有兩種寫本,根據(jù)字體的不同,整理者分別稱之為甲本和乙本。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年長沙國相的家族墓地。帛書《老子》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諱;乙本避漢高祖劉邦諱,但不避漢惠帝劉盈諱,由此可以推斷,二者均為漢初的抄本,且甲本略早于乙本。

        北大漢簡本《老子》(以下稱漢簡本《老子》)見于北京大學2009年收藏的一批西漢竹書中。整理者根據(jù)竹書內(nèi)容及其書寫特征推斷,這批竹簡的抄寫年代多數(shù)為漢武帝時期,下限應(yīng)不晚于宣帝時期。其中的《老子》缺文僅占全書篇幅的百分之一,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古本*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說》,《文物》2011年第6期;韓?。骸侗本┐髮W藏西漢竹書本〈老子〉的文獻學價值》,《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4期。。

        三國時期,玄學家王弼作《老子注》,其學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哲學時代,影響深遠。魏晉之后,歷代校注《老子》者雖多,但王弼本依然在文人學者中廣為傳播,被后世作為通行本廣泛使用,今本《老子》一般指的就是這個本子。本文也作這樣的認定,下文所稱“傳世本”或“今本”,均指王弼本。

        出土的《老子》版本中,帛書本《老子》與傳世本篇幅相當,思想基調(diào)較為一致;楚簡本《老子》的內(nèi)容在傳世本中都可以找到,但篇幅僅為今本的五分之二,在觀點上也有與今本截然不同的地方。楚簡本和帛書本出土之后,對于楚簡本《老子》的性質(zhì)以及楚簡本、帛書本、今本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學術(shù)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一種觀點認為,在楚簡本成書之前,已經(jīng)有與今本類似的《老子》之書流傳于世,楚簡本是當時《老子》一書的摘抄本;另一種觀點認為,帛書本和今本《老子》是以楚簡本為底本發(fā)展演變而來的,楚簡本是二者的來源。這兩種看法是現(xiàn)今學術(shù)界的主流觀點。除此之外,還有個別學者認為,楚簡本《老子》是一個原始的、完整的傳本,與帛書本及今本是并行關(guān)系。對此,李存山先生在美國布朗大學羅浩先生建立的輯選、來源、并行三種模型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梳理了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三類《老子》版本各有所長,現(xiàn)在還沒有條件取得一個公認的符合老子思想原始形態(tài)的“校訂本”*李存山:《老子簡、帛本與傳世本關(guān)系的幾個“模型”》,《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

        “取得一個公認的符合老子思想原始形態(tài)的‘校訂本’”以廓清老子學說的本來面貌,是史學界爭論三種《老子》文本相互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以目前所見的史料,還沒有條件就此達成共識。但以此為基礎(chǔ),探討《老子》一書的編纂歷程卻是可行的。楚簡本《老子》的內(nèi)容全部見于今本,帛書本與今本只是在編次和文字上有差異。著眼于文本研究的角度比較三者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從楚簡本的符號標示位置以及楚簡本、帛書本、今本的章句劃分等方面也可以看出,楚簡本《老子》雖然未必是帛書本、今本的祖本,但必然是帛書本和今本的來源*譚寶剛:《〈老子〉郭店簡本與今本、帛本的關(guān)系》,《安徽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楚簡本與帛書本,一者刻寫在竹簡上,一者抄錄于珍貴的絹帛之上,二者和王弼本一樣,都應(yīng)該是當時的重要傳本,才得以成為貴族墓主人的隨葬品。因此,楚簡本、帛書本與王弼本無疑可以認定為《老子》一書形成過程中的三個典型版本*本文的著眼點是《老子》一書長時段的文本變動,因此,暫時將楚簡本的甲乙丙三組看作一個整體,也將帛書甲乙本視為一個整體加以討論,并暫時忽略王弼本在后世流傳過程中的細節(jié)變動。。

        關(guān)于北大漢簡本《老子》,從時間順序上看,其文本形態(tài)介于帛書本與今本之間。較之楚簡本和帛書本,漢簡本《老子》雖年代稍晚,但文字保存完整,篇章結(jié)構(gòu)清晰,抄寫精審,是一個處于“定型”階段的古善本。它在楚簡本、帛書本與今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展現(xiàn)出《老子》一書從戰(zhàn)國到西漢、由萌芽到成熟的演變路徑,對于研究該書的文本發(fā)展過程意義重大*韓?。骸侗贝鬂h簡〈老子〉簡介》,《文物》2011年第6期;韓巍:《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本〈老子〉的文獻學價值》,《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4期。。因此,本文將漢簡本與楚簡本、帛書本及今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探討《老子》一書的早期編纂。

        二、從四種文本的差異看《老子》的編輯加工

        在現(xiàn)代出版理論中,編輯加工指的是對書稿的內(nèi)容進行增刪、潤飾、改動,同時作行文規(guī)范上的技術(shù)處理。具體而言,編輯的加工整理工作可以分為科學性加工、文字加工和技術(shù)性加工三大類??茖W性加工側(cè)重于書稿的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方面,也包括對文稿敘述上的蕪雜之處加以刪削,對欠周密、有遺漏的地方加以補充,目的是使書稿在內(nèi)容安排或總體結(jié)構(gòu)上更具邏輯性;文字加工主要是處理文字不通、句子歧義和標點符號使用不當?shù)葐栴};技術(shù)性加工的內(nèi)容為統(tǒng)一體例、核查引文、處理版面版式等*參見《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出版志》第四篇第二章第四節(jié)《編輯加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上古時期雖然沒有相關(guān)的編輯理論,但是,整理古籍的學者和抄手們已經(jīng)有了自發(fā)的、事實上的編輯行為。從四種《老子》文本在文字、章句結(jié)構(gòu)上的遞變不難看出,秦漢以降,《老子》一書的編纂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具體工作。

        1.錘煉、校訂文字

        傳世的《老子》一書思想廣博、深邃,語言生動、精煉,因此獲得了“哲學詩”的美稱。一部哲學著作能夠擁有詩一般雋永凝練的語言,既是原著者的智慧結(jié)晶,也累積了歷代編修者的智識。四種《老子》文本的字句變化,清晰地展現(xiàn)出編者錘煉文字的過程。如以下兩個例子:

        楚簡本甲組:返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無。*楚簡本《老子》引文均出自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下不復(fù)注。為避繁瑣,在引用原文時,均使用通行字體。以下帛書本、漢簡本均作此類處理。

        帛書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于無。*帛書本《老子》引文均出自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下不復(fù)注。劉著的帛書本是以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為底本,將帛書乙本的闕文據(jù)甲本補出后的合成本。

        漢簡本: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漢簡本《老子》引文均出自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下不復(fù)注。

        今本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今本《老子》原文均出自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新編諸子集成》本。下不復(fù)注。

        楚簡本乙組: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帛書本: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酢跞√煜拢銦o事,及其有事也,□□足以取天□□。

        漢簡本: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之又損之,至于無□□□□□□□□□□□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今本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今本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此語是老子哲學的思想核心之一,提綱挈領(lǐng)地總結(jié)出作者縱觀天地萬物所洞察的永恒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對立轉(zhuǎn)化、柔弱處上。這個句子在先秦時期的楚簡本中使用了四個“也”字,表述為“返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帛書本保持了楚簡本的句子格局,但句式更加整齊,將“道動也”寫為“道之動也”,與下文的“道之用也”相對應(yīng)。這兩個版本中,虛詞“也”字的頻繁使用,使句子顯得拖沓累贅。漢簡本刪去了兩個“也”字,今本又將剩下的兩個“也”字刪除,與楚簡本和帛書本的“一唱三嘆”相比,讀來令人頓生清爽、凝練之感?!胺凑?,道之動”揭示了大道的反向運動規(guī)律,即天地萬物都是在對立項之間相互生成和轉(zhuǎn)化,比如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輪回等,因此,在強與弱的兩相對立中,柔弱必然走向強大,守柔守弱才是大道的施用。今本悉數(shù)刪去繁復(fù)的“也”字,也使“道之動”與“道之用”的這一邏輯關(guān)系更加鮮明和突出。

        今本第四十八章的情況與此類似。楚簡本“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顯然漏掉了句首的“為”字,帛書本補出,寫作“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漢簡本此處作“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其“為道者”之語相對于帛書本的“聞道者”而言,對仗更加工整。今本去掉了楚簡本、帛書本和漢簡本中的“者”字,將其提煉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并將帛書本此后的“□□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足以取天□□”刪改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使文字更加洗練、精審,為文稿增色不少。

        2.補充、修改文意

        對文意進行補充與修改,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編輯加工,特別能夠體現(xiàn)編輯者的功力?!独献印肺谋镜臒o名編者和抄手們,在這方面可謂多有建樹。今本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段,帛書本對楚簡本僅僅兩個字的增益,卻完全稱得上是畫龍點睛之筆,受到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楚簡本甲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帛書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楚簡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的意思是說,當人們有了美、善的觀念時,丑、惡的觀念便也產(chǎn)生了。如果世人沒有對美與善的認識,也就不會有丑與惡的概念,因此,沒有美就無所謂丑,沒有善就無所謂惡。從這個意義上說,是美產(chǎn)生了丑,是善促成了惡。這句話以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事物為例,講的還是大道的“反之動”規(guī)律:事物在其對立項中得以生成和確立。所以,下文便接著說道:“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背啽拘形闹链?,結(jié)束了這個語段,而帛書本卻在這句話的末尾加上了兩個字:“恒也”。此處的“恒也”意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規(guī)律,也就是大道,是永恒不變的,這正是老子學說的思想主題:具體的、有形的事物都是兩兩相對的,處于彼此相互轉(zhuǎn)化的流變之中,只有形而上的大道獨立不改。楚簡本羅列了六組形而下的事物表述現(xiàn)實世界中的相反相成現(xiàn)象,帛書本的編輯者輕輕捻出“恒也”兩個字加在六組具體事物的排比之后,在前者繁復(fù)鋪陳的基礎(chǔ)上,以干凈利落的手法,簡短有力地點出全書的思想內(nèi)涵,使整個句子頓時得到升華。與此同時,“恒也”兩個字也通過對大道絕對性、永恒性的強調(diào),指出下文圣人取法大道“行不言之教”的必然性,從而進一步加強了這段話的說服力。漢簡本和王弼本不知何故并未沿用帛書本的這一點睛之筆。帛書本出土后,“恒也”兩個字的補充受到學術(shù)界的一致贊譽,現(xiàn)代學者的《老子》校訂本,如陳鼓應(yīng)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等,多吸收了帛書本的增改,在傳世本“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之后補出“恒也”二字。

        類似的例子還有今本第三十七章對楚簡本、帛書本和漢簡本的增補。今本第三十七章,楚簡本作“道恒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帛書本將起始句“道恒無為也”的“無為”改為“無名”,寫作“道恒無名”。漢簡本重回“無為”,寫作“道恒無為”。今本在此句末尾增加了“而無不為”四字,寫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一增補,從體用兩方面把此章的宗旨概括殆盡,是十分可取的。此外,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又在“化而欲作,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一句之后重出了“無名之樸”四字,在語句間起到蟬聯(lián)的作用,不但使上下句的銜接更加自然緊湊,文句更富回旋復(fù)沓的韻致,而且突出了文句中的關(guān)鍵詞,從而使得文意更加飽滿*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第57頁。丁先生著書時,北大漢簡本《老子》尚未問世,其研究不包含漢簡本。此處漢簡本的內(nèi)容為筆者所加。。

        今本第十九章,楚簡本甲組寫作:“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fù)孝慈。三言以為辨不足,或令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將楚簡本中的“絕知棄辯,民利百倍”改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笆ァ比绻忉尀椤奥斆鳌?,“絕圣”的提法尚無大礙。這一章特別要害的改動,是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還把楚簡本的“絕偽棄慮,民復(fù)孝慈”變?yōu)椤敖^仁棄義,民復(fù)孝慈”,將矛頭直指儒家學說。通觀楚簡本《老子》,字里行間雖然對儒學持批評態(tài)度,但并未達到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地步。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的這一改動相對楚簡本來說,無疑具有顛覆性意義。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戰(zhàn)國末期、西漢初期不同學派之間的相互攻擊,使帛書本和漢簡本的編者或抄手先入為主地具有了儒道斗爭的觀念,認為老子學說是極端反儒的,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說的“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因而立足于罷黜儒學的固有觀念,按照自己對老學的理解,擅自改動了文字和文意,并被王弼本繼承下來,延及后世。

        3.調(diào)整語序和篇章結(jié)構(gòu)

        編纂者對五千言《老子》所進行的加工整理,并不限于文字本身,還包括對句子語序和篇章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以使該書的格局更為合理。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的文本結(jié)構(gòu)完整可見,楚簡本出土時雖然已經(jīng)散亂,但竹簡整理者根據(jù)抄手的書體和上下文文意的銜接情況進行了連綴,將楚簡本甲組分為五個拼聯(lián)組,將楚簡本乙組分為三個拼聯(lián)組。被連綴在一起的文字的編排順序是相對明確的,因此,依然可以將楚簡本、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進行章句劃分方面的比較。

        其一,調(diào)整語句順序。

        前文所言今本第十九章除了“絕仁棄義”之語對文意的改動外,編輯者還調(diào)整了語句順序,將“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fù)孝慈”(楚簡本甲組)變更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今本第十九章)?!敖^知棄辯,民利百倍”改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后,“絕圣棄智”依然排在第一位,語次無須變動,因為“圣”在儒家學說中是最高范疇。而對于“絕仁棄義”來說,“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將“絕偽棄慮,民復(fù)孝慈”改為“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后,若依然將其放在原來的位置即這一語段的最后,顯然在邏輯上有失嚴謹,因此,“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一句與其前面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互換位置,被提到了第二位。

        對語句層次重新進行安排的例子,還有今本第二十五章和第五十七章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楚簡本甲組:有狀混成,先天地生,敚穆,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帛書本: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漢簡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而不改,遍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其字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楚簡本甲組: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帛書本:是以□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漢簡本:故圣人之言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今本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今本第二十五章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楚簡本和漢簡本寫作:“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钡雷鳛椤独献印窌械淖罡叻懂牐緸椤疤斓刂浮?,先天地而生,在天地萬物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它是世界的本源和動力,所以說: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楚簡本和漢簡本將“道”安插在“天”“地”之后,“人”之前,邏輯順序也是有失妥當?shù)?。今本和帛書本將“道大”提至第一位,改寫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理順了“道→天→地→人”逐級下降的邏輯關(guān)系,也與上文的“可以為天地母”、下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文意相合。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學說的重點就在于讓人取法大道而行。形而上的大道蘊生天地、澤被萬物,但“為而不有”,衣養(yǎng)天地萬物而不將其據(jù)為己有;“為而不恃”,輔助、成就萬物的自然成長而不干涉,不把持,不主宰,這正是“人法道”,統(tǒng)治者取法大道治理人世的關(guān)鍵之處——無為而行,“無為”無疑是老子學說的樞機。今本第五十七章中的“圣人云”,楚簡本寫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先說“無事”,次言“無為”,其后講“好靜”和“無欲”。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改變了楚簡本的語序,將《老子》的“無為”提至第一位,突出了“無為而無不為”在其學說中的核心地位,取得了強化文章主題的良好效果。

        其二,重組篇章結(jié)構(gòu)。

        今本《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帛書乙本不分章,帛書甲本的部分段落之前標記有圓點,是否分章目前還不能確定。漢簡本分為七十七章,其篇章順序與今本大致相同。帛書本與今本的章節(jié)結(jié)構(gòu)雖然不同,但二者的語句次序基本一致,只有個別差異。如,今本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段,在帛書本中前提了兩個語段,被放在相當于今本第二十一章與第二十二章之間的位置上。

        楚簡本《老子》寫有三種符號:小橫(▁)、墨塊(■)、鉤(ㄟ),其中的墨塊應(yīng)是用以分章或分段的符號。不過,楚簡本在章次上與今本大不相同。以相對完整的楚簡本甲組為例,該組共三十九枚竹簡,其開篇的第一大部分,即第一拼聯(lián)組(從簡1至簡20)內(nèi)的文字,包含了今本九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按照楚簡本文句的排列順序,依次為今本的第十九章、第六十六章、第四十六章中段及下段、第三十章上段和中段、第十五章、第六十四章下段、第三十七章、第六十三章和第二章。

        由此可見,《老子》文本在從楚簡本到帛書本的演變過程中,文稿原有的章節(jié)順序幾乎被完全打亂了,應(yīng)是編輯者按照其自身對老子學說的理解,基于某種編輯理念,對原稿進行了大幅度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經(jīng)過這一調(diào)整,文句和段落被重新分合,定型期的《老子》雛形漸次清晰起來,漢簡本即為其中之一。今本在帛書本和漢簡本的基礎(chǔ)上有所微調(diào),進行了更加細致的編輯加工,《老子》文本最終被定型為八十一章。期間,重新編排的章句難免有連綴失誤之處,甚至是比較重大的失誤,但這并不妨礙《老子》文本一步步走向整體上的編纂成功。

        帛書《老子》的甲、乙兩個寫本都分為“德經(jīng)”和“道經(jīng)”兩篇,都是“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帛書甲本篇后沒有顯示標題的字樣,乙本則在兩篇文字的末尾處分別題有“德三千四十一”和“道二千四百二十六”,用以標志其篇名和字數(shù)。漢簡本分為上下兩篇,題有“老子上經(jīng)”和“老子下經(jīng)”的篇名,分別對應(yīng)今本“德經(jīng)”和“道經(jīng)”的內(nèi)容,因此也是“德”前“道”后的格局。今本《老子》也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篇,與帛書本和漢簡本不同的是,今本是“道經(jīng)”在前,而“德經(jīng)”在后。

        從楚簡本可能存在的分篇設(shè)想到帛書本、漢簡本對“德經(jīng)”“道經(jīng)”和“上經(jīng)”“下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構(gòu)造,再到今本對“德經(jīng)”與“道經(jīng)”次序的調(diào)換,《老子》一書的分篇問題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成型的過程。將《老子》分為上下兩篇的編纂者,無疑是進行了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編輯工作;而今本編纂者對“德經(jīng)”與“道經(jīng)”次序的調(diào)換,以“道經(jīng)”為先,“德經(jīng)”在后,其編纂功力也頗堪稱道?!暗乐柑斓厝f物共同具有的普遍性,德指每一物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157頁。。在老子學說中,“德”從邏輯關(guān)系上講,顯然是在“道”的統(tǒng)攝之下,因此今本將“道經(jīng)”提到“德經(jīng)”之前,比《老子》帛書本和漢簡本的分篇更加合理。

        三、從楚簡本、帛書本、漢簡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編輯理念

        從楚簡本到帛書本、漢簡本再到今本,縱觀編纂者對《老子》文本的加工,大到篇章結(jié)構(gòu)上的謀劃與布局,小到遣詞造句方面的斟酌與錘煉,無不體現(xiàn)出編纂者的努力和智慧。這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編輯活動蘊含著古老而永恒的編輯理念:強調(diào)文本的邏輯性,追求文本的統(tǒng)一性。邏輯性原則的運用使文稿從內(nèi)容到結(jié)構(gòu)都更加合理;統(tǒng)一性理念的實施則令文稿在內(nèi)容和文風上日趨完善,更具整體性和精致感。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對上述引文略作分析即可看出,《老子》一書的這前三章是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體系。在第一章,老子創(chuàng)造出一個形而上的道,并對這一最高本體進行了總體性的描述:其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其二,它是一種虛狀的實存。第二章分為兩節(jié),“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之前為上段,論述對立轉(zhuǎn)化、相反相成的規(guī)律,它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nèi)的現(xiàn)實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下半段指出,圣人自覺踐行這一自然規(guī)律,將其作為自己立身行事的準則,故可立于不敗之地。此章的上半段承接第一章的最高本體之道,自然界的對立轉(zhuǎn)化、相反相成是道的“反動”規(guī)律;下半段由自然界的一般規(guī)律引出人類的法則,“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順理成章地完成了從天道到人事,從自然規(guī)律到社會法則的過渡和轉(zhuǎn)換。在第三章,老子將思索的目光從宇宙、自然完全轉(zhuǎn)向社會、人世,他一方面剖析現(xiàn)實社會的動亂原因:個人對名位、財物以及欲望的追逐,另一方面推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治世之方,即依循第二章所指出的規(guī)律和法則施行無為之治,并同時指出其良好的預(yù)期和效果:為無為,則無不治。

        以上三章起筆于最高本體的道,經(jīng)由自然規(guī)律和人世法則的轉(zhuǎn)承,最后落腳于治理人類社會的原則和方法,脈絡(luò)清晰地展示出老學的中心思想:依自然之道行無為之治,則無不治。其后的章節(jié)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具體論述前三章的觀點,即關(guān)于形而上的道、關(guān)于自然的規(guī)律和人世的法則、關(guān)于治理社會的原則和方法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和作用*參見徐瑩:《莊子學說之獨立性研究》,《文史哲》2009年第6期。。

        這三章也是帛書本《老子》“道經(jīng)”和漢簡本“下經(jīng)”的前三章。帛書本和漢簡本均是“德”前“道”后,因此,這三章的文字是跟在“德經(jīng)”“上經(jīng)”篇之后,處于整個帛書本、漢簡本《老子》的中間位置。今本的編纂者將“道經(jīng)”提到“德經(jīng)”之前,這三章便位于全本《老子》的開篇處,起到總領(lǐng)全書的作用。但這個總領(lǐng)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并非是篇次變化導(dǎo)致的巧合,而是編纂者的有意為之。因為,對比帛書本、漢簡本和今本可以看到,今本的編纂者是放棄了帛書本《老子》“德經(jīng)”尾句而選擇了漢簡本“上經(jīng)”的最后一個語段*《老子》的流傳是多版本并存,《漢書·藝文志》所記老子傳本就有《老子鄰氏經(jīng)傳》、《老子傅氏經(jīng)說》、《老子徐氏經(jīng)說》。漢初的統(tǒng)治者極好老子之言,雖然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shù),但前有漢惠帝廢除“挾書律”,允許民間藏書,后有劉向、劉歆父子的大規(guī)模官方校書活動,帛書本在此期間失傳的可能性很小。丁四新先生在《早期〈老子〉、〈周易〉“文本”的演變及其與“思想”之相互作用》(《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一文中云:“八十一章本及《道》先《德》后的次序……乃由劉向校中秘書時所裁定?!睖蚀耍瑒t確定今本格局的編校者,是應(yīng)該看得到帛書本的。另外,從本文的舉例中可知,今本有不少與帛書本相同而異于漢簡本之處。如前引今本第二十五章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今本文字與帛書本相同,而漢簡本此句作“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今本第五十七章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今本語序也與帛書本相同,而漢簡本此句則在“我無為而民自化”之后先說“無事”而再言“好靜”。因此,在今本編纂者編修《老子》所參考的眾多版本中,應(yīng)包括有帛書本或帛書本序列的《老子》文本。,用作整部書的結(jié)尾,以便使全書的收官之筆與前三章的總領(lǐng)結(jié)構(gòu)遙遙相對,形成首尾呼應(yīng)之勢。

        帛書本《老子》“德經(jīng)”末尾的文字為“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講的是統(tǒng)治者要寬以待民,以德治國。漢簡本《老子》用以結(jié)束“上經(jīng)”的是帛書本“德經(jīng)”的倒數(shù)第十四個語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將論述以德治國的“和大怨,必有余怨”語段作為“德經(jīng)”的收尾,也可以算是恰如其分,但若用以結(jié)束全書則稍顯局促和無力。今本選擇漢簡本“上經(jīng)”的尾句收官,其思慮可謂縝密:該段的起始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與前三章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應(yīng),表述了言語相對于大道來講的局限性;結(jié)束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點明了前三章的主題,也是全書的宗旨,即推天理以明人事,要求統(tǒng)治者“為而不爭”。以此結(jié)束全書,不僅與前三章遙相呼應(yīng),再次重申了老學的主旨,而且使《老子》文本渾然一體、邏輯嚴密。由此也可窺見,編纂者們在文本邏輯建構(gòu)方面的用心之深。

        劉笑敢先生曾詳盡考察了《老子》各個版本在語言上和思想上的趨同現(xiàn)象。語言趨同是指《老子》各版本的編校者加工原文時對某種共同語言特點的重復(fù)和強化,包括句式的整齊化、章節(jié)之間的重復(fù)和排比句式的強化;思想聚焦是指強化、突出《老子》的思想觀點和重要概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傳世本用某些重要概念取代古本所使用的其他表述,并且重新安排了這些概念在某些段落里的位置*劉笑敢先生的《老子》文本趨同研究最早見于《〈老子〉演變中的趨同現(xiàn)象——從簡帛本到通行本》一文(《文史》2004年第2輯)。其后在《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一書的“導(dǎo)論”部分,劉先生對上文的個別數(shù)字有所修正,但對原文結(jié)論沒有修改。北大漢簡本《老子》公布后,劉先生所撰《簡帛本〈老子〉的思想與學術(shù)價值——以北大漢簡為契機的新考察》(《國學學刊》2014年第2期),將漢簡本納入研究范圍,其基本觀點依然如前。。《老子》文本在語言和思想上的趨同現(xiàn)象,正體現(xiàn)出編纂者對文本統(tǒng)一性的不懈追求。

        為了使《老子》文本具有前后統(tǒng)一、整體一致的貫通性,成為一部更加完善、精致的專著,編者們一方面在思想內(nèi)容上協(xié)調(diào)了相關(guān)章節(jié)的差異性表述,如“第51章被后代編者當作范本,來修訂第2章和第10章”,統(tǒng)一了“無為”和“道”等核心概念的使用。另一方面通過對用字和句式的規(guī)范化處理,統(tǒng)一了原稿的文風。比如,用省略虛詞的手法,將原本五六個字的句子刪減為四個字;同時,又以插入虛詞的手法,將原本三個字的句子增加為四個字,從而構(gòu)造出大量的四字句,使文本的句式整齊劃一。這些做法,是源于后世編者使文本高度一致的愿望*相關(guān)具體論證詳見前引劉笑敢先生的研究成果:《〈老子〉演變中的趨同現(xiàn)象——從簡帛本到通行本》;《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導(dǎo)論一版本歧變與文本趨同”;《簡帛本〈老子〉的思想與學術(shù)價值——以北大漢簡為契機的新考察》。。這種整體一致性的編纂理念,對于《老子》這類歷經(jīng)多人之手、經(jīng)過較長時期才成篇成書的典籍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現(xiàn)代編輯學理論中,編輯加工活動的具體內(nèi)容是通過刪、增、移、改的方法,對稿件加以修訂和潤色,以使其達到“齊、清、定”的出版要求。上古時期雖然沒有編輯理論,但士人,即知識階層已經(jīng)自發(fā)地展開了編輯實踐。由上文的分析可見,《老子》的編纂者們不僅對文本進行了刪、增、移、改的潤飾和整理,而且本著邏輯合理性及整體一致性原則,對文稿實施了大幅度的建構(gòu)和重組,其間雖有失誤之處*《老子》文本的演變與流傳情況是十分復(fù)雜的,就其編纂而言,也并非絕對的越往后文本越好。例如,前舉今本第二章,帛書本中畫龍點睛的“恒也”二字,在后來的漢簡本和傳世本中卻不見了,即是一例。,但更多有創(chuàng)建。從中不難看出,眾多無名的編者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理解了底稿的文意,而且能夠?qū)υ募右愿爬ê涂偨Y(jié),提煉精髓;與此同時,編者們還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將其思想恰如其分地付諸文字??梢哉f,是眾多編纂者和抄手們的努力,促成了承載著古人智慧的《老子》最終定稿成書。而他們歷經(jīng)一代又一代,默默無聞、堅持不懈編纂《老子》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傳承思想、傳播文化。這些編纂者和抄手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從這個意義上說,王振鐸先生提出的締構(gòu)文化的編輯觀*王振鐸先生認為,人類編輯活動的歷史,是締構(gòu)社會文化的實踐過程。編輯活動一方面將精神產(chǎn)品組織、收集起來,經(jīng)過審理、鑒別、選擇、核訂、重組、編序和排列,造成社會共有的文化結(jié)構(gòu);另一方面,又將這種文化結(jié)構(gòu)借助特定的物質(zhì)載體,制成文化媒介,傳播于社會。與最初的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相比,編輯也是組成文化建筑群落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其締構(gòu)文化的編輯觀參見王振鐸、趙運通:《編輯學原理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年。,并非對編輯活動不切實際的拔高。

        [責任編輯曹峰李梅]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研究”(14XZX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徐瑩,河南大學《史學月刊》編輯部副編審(河南開封 475001)。

        猜你喜歡
        帛書漢簡老子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肩水金關(guān)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fā)展的現(xiàn)實影響
        參花(下)(2017年5期)2017-03-24 14:44:13
        智者老子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西南學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
        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30年回眸與展望
        軍事歷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丰满熟女| 韩国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xxx| 少妇被搞高潮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蜜av|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两个人免费视频大全毛片| 青青草好吊色在线视频|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人妻哺乳奶头奶水| 欧美在线三级艳情网站|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 欧美 日韩 国产 成人 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农村妇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 日韩女优图播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字幕高潮|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国色天香精品亚洲精品| 日本一区二三区在线中文|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亚洲第一区| 少妇bbwbbw高潮|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