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愚
讓出庭應訴成為依法行政“關鍵詞”
文/張愚
背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作出部署?!兑庖姟芬蟾鞯貐^(qū)、各部門要從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行政應訴工作的重要意義,把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7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
行政機關履行出庭應訴職責,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題中之義。自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作出“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制度”頂層設計以來,各級行政機關積極行動,自覺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要求,主動出庭應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比例顯著上升。對提升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意識、化解官民矛盾糾紛、推進民主與法治進程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行政機關應訴的法治效果逐步凸現(xiàn)。
然而,在肯定行政機關積極履行應訴職責的正面效應時,更要清楚地看到,不少行政機關消極對待應訴的現(xiàn)象亦不容忽視。在行政機關出庭應訴形式化、應景化、敷衍化的現(xiàn)實語境下,國辦發(fā)文強化行政應訴工作,既是對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頂層目標的全面落實,又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步伐的應然之舉,無疑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依法治國的首要之義在于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核心就是要求一切行政行為必須規(guī)范在法治框架內。從這種意義上說,行政機關履行出庭應訴職責,是法治政府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它所體現(xiàn)的是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尊重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jiān)督和制約,同時也是對原告所享有的平等訴訟地位的尊重,有利于法庭查明事實,及時有效化解紛爭。如果行政機關怠于出庭應訴,或出庭應訴流于形式,不但不利于面對面解決紛爭,而且還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意識的提升、法治政府的建設和官民和諧關系的構建,以及對司法權威的尊崇,都是巨大的危害。正因如此,行政機關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不僅應成為常態(tài),而且更應成為依法行政的“關鍵詞”。
行政機關怠于出庭應訴,最直接的緣由在于對當被告的抵觸情緒。不少行政機關負責人認為,坐上被告席會給人以負面形象之感。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平等的法治原則面前,訴訟參與人角色的轉變并不會導致負面評價。此外,懲戒制度的缺失是導致行政機關消極對待出庭應訴的關鍵因素。有鑒于此,國辦印發(fā)的《意見》對行政機關應訴規(guī)則全面升級,作出了加強行政應訴工作考核的制度設計,怠于出庭應訴將被嚴肅追責?!凹t線”的劃定和考核“硬杠杠”的高懸,必將倒逼行政機關積極主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進而有效治愈消極應訴的頑疾。
毋庸置疑,在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的時代背景下,履行應訴職責理應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關鍵詞”。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值此契機,各級行政機關應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和勇氣,不折不扣地讓國辦的《意見》落地生根,從而真正提升依法行政意識,自覺為早日建成法治政府的宏偉目標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