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
?
簡析徐竹初的木偶作品《藍大番將》
□王偉(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
徐竹初,福建漳州人,生于1938年,中國當代著名的木偶雕刻藝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雕刻的傳承人,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早在清代嘉慶年間,他的遠祖徐梓清就在漳州開設了一家名為“成成是”的木偶作坊。傳到徐竹初的父親時,已是第五代。他的父親徐年松(1911-2004),是一位富有聲望的木偶雕刻家,技藝高超,名重一時,和泉州的木偶大師江加走并稱“南江北徐”。作為徐氏木偶的第六代傳人,徐竹初在其六十余年的從藝生涯中,旁搜遠紹,矢志不渝,終成一代大師。他的作品保持最為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精工細作,一絲不茍。對于人物角色的表現(xiàn),能夠兼顧舞臺表演和審美欣賞的雙重需求,張弛有度,惟妙惟肖。
和泉州木偶相比,漳州木偶被稱為“北派”,原因顯然與地理位置無關,而是指漳州木偶劇目以北方京劇為主,演出劇目主要是武戲,如《大名府》《戰(zhàn)潼關》和《穆桂英掛帥》等。武戲對木偶風格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劇情,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臉譜。布袋木偶的臉譜基本遵循京劇臉譜譜式,以強烈的色彩對比與紋飾變化揭示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端{大番將》即是代表之一。
《藍大番將》這一木偶角色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原是作為《穆桂英掛帥》中角色遼國番將之一。后來因為造型剛健優(yōu)美,獲得大眾廣泛的喜愛,從而與另外一件《綠大番將》一起成為木偶戲經典的通用角色?!端{大番將》這件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漳州徐竹初木偶世家的技藝特點與審美格調,即制作工藝繁復工致,無與倫比;藝術風格精致華美,雍容典雅。在工藝上,徐竹初一貫堅持繼承傳統(tǒng),至今他所運用的原料如樟木、金門土、棉紙、牛皮膠,以及礦物質顏料等,與其祖輩毫無二致。工序也同樣遵循古法,從選料、雕刻,到糊裱棉紙和上土,再到最后的彩繪和裝鑾,一絲不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稱徐竹初的作品為木偶雕刻,事實上在彩繪之前,木偶頭不僅貼裱了棉紙,而且反復涂刷金門土調和牛皮膠的漿水多達幾十遍。又因他的祖輩除了制作木偶,皆兼做寺院的泥佛像,積累了豐富的泥塑造像經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徐竹初的木偶頭雕刻其實是集合了木雕與泥塑兩種傳統(tǒng)雕塑的特點。另外,木偶服飾由徐竹初夫人鄭淑香手工制作,如《藍大番將》戰(zhàn)甲以盤金蔥工藝制作甲片、靠旗以及具有浮雕感的獸頭等,無不透出精致而又富麗堂皇的風格特點。材料的考究與工藝的精致細膩,保證了作品的品質,也促成了精麗華美風格的形成。
民間藝術行當里有句俗話叫“三分塑,七分繪”。雖然,這句俗語并不見得適用于徐竹初的木偶頭雕刻藝術,但是強調最終的視覺效果,對于民間藝術而言尤為重要。據(jù)說,早年的時候,徐家的木偶頭在彩繪上比較簡單,無論色彩還是圖案都遠沒有今天復雜。20世紀80年代是徐竹初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高峰期,時值“文革”之后,又在百廢待興之際,徐竹初以兼容并蓄的開放態(tài)度,廣泛吸收了京劇、越劇,以及泉州與潮州等地木偶臉譜造型,逐漸形成了細膩而華美、艷麗而不失典雅的風格特點。《藍大番將》就是此期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本作品臉譜以傳統(tǒng)“三塊瓦臉”樣式為基礎,以藍為主色,象征剛直與桀驁不馴。眉為黃色且呈“倒八字”形,額頭裝飾紅色火焰紋。無論是藍、黃與紅色,還是火焰紋等圖案,都象征角色具有勇猛暴烈的性格特征?!端{大番將》臉譜樣式與色彩搭配和京劇《盜御馬》中竇爾敦的扮相仿佛,可看出徐竹初對于京劇臉譜的借鑒。但在紋飾的勾繪上,又遠比京劇臉譜要細膩繁復得多。這一方面是由于民間藝術本身的要求,既“遠看顏色近看花(圖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木偶作為一門戲劇表演藝術,其演出規(guī)模相對較小,觀者少且距離近,任何細微的紋飾都會在這個高約五六厘米的頭面上纖毫畢現(xiàn)。所以對彩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對比強烈,還要繁滿富于變化?!端{大番將》臉譜線條長短更替,靈動多變;點線密集,搭配得當。從中似乎還可看出作者對潮州鐵枝木偶臉譜的吸收與融合。
作為一件靜態(tài)的藝術作品,可能很少有觀者會注意到《藍大番將》的非比尋常之處還在于人物面頰與下顎是可以活動的。為增強木偶藝術的表演性特點,在腦顱與脖頸內設置了聯(lián)動機關,通過手指觸動暗鍵,“番將”的面頰、雙眼和嘴巴部位會出現(xiàn)上下或開合的動作。試想在木偶表演時,伴隨唱腔與音樂,“番將”做出富于變化的面部表情,能使觀者信以為真,進入扣人心弦的劇情之中。
在談到徐竹初木偶雕刻時,著名漫畫家丁聰有一句恰當?shù)脑u價:“神情兼美,工藝絕倫。”這句話也可作為對《藍大番將》這件藝術作品的完美詮釋?!端{大番將》既是漳州徐竹初木偶世家百年來技藝傳承積淀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徐竹初在木偶藝術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代表。2016年1月,中國美術館特別舉辦了“偶人世界——徐竹初木偶雕刻作品捐贈展”,其中《藍大番將》成為備受觀眾矚目的作品之一。徐竹初的木偶是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他不僅傳承了一項制作工藝,也守護與發(fā)揚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徐竹初又具深明大義,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包括《藍大番將》在內的四百余件經典木偶作品捐獻給中國美術館,成為國家的永久收藏,堪為德藝雙馨的典范。
(責編:徐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