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內容摘要: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作為管理層對財務數據進行影響的重要手段,會產生比較嚴重的經濟后果,尤其是管理者依靠會計政策選擇進行會計造假,由此產生的經濟后果主要體現在對市場秩序、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對股票市場產生影響以及對利益相關者產生影響。本文圍繞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通過分析會計政策選擇進行會計造假的案例,介紹了上市公司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以及影響等,并分析了可能產生的經濟后果。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政策選擇 經濟后果
引言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盡管在形式上是企業(yè)管理者在會計處理中的一種技術性問題,但是究其本質來看,會計政策選擇本身帶有明顯的政治經濟博弈。而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則是指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會計報告等所造成的一系列影響,這些影響會進一步影響到上市公司管理者、投資者、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經濟管理決策,進而對整個經濟秩序和市場環(huán)境產生影響。本質上講,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并不是單純的會計處理技術規(guī)范,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不同會導致最終的會計信息也會有所區(qū)別,并進一步對不同的利益群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使一部分人獲益的同時會導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一些上市公司管理者會使用會計政策選擇這一手段,對企業(yè)的會計信息進行修飾和掩蓋,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也就是說,上市公司使用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也就為上市公司不同的利益群體爭取自身政治經濟利益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和可能性。
上市公司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會計選擇帶有經濟后果,因此受到的關注度比較高。一般來講,實施會計政策選擇的主體是企業(yè)管理者,不過在實踐中并不僅僅由管理者來進行會計政策選擇,而是利益相關者進行經濟博弈的綜合選擇。具體來講,上市公司實施會計政策選擇主要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目的:
一是管理者報酬。當前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薪酬管理上都跟企業(yè)的經營效益相關聯。而企業(yè)的經營成果一般都是依靠財務數據和會計報表來進行反映,因此管理者在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動機。而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對企業(yè)財務報表產生重要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yè)管理者為了提高薪酬可以采用會計政策選擇的手段來對報表進行粉飾,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益,進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同時,管理者依靠會計政策選擇也能夠提高自己的管理身份,提高自身競爭力。
二是避免受到懲罰。按照我國證券相關規(guī)定,假如上市公司連續(xù)兩年出現經營業(yè)績虧損或者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等相關的異常情況,上市公司將會受到ST處理,這既會影響到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聲譽,同時也會對公司造成比較大的負面影響,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權益遭受損害,與此同時,對上市公司進行股票摘牌意味著最為嚴厲的懲罰。正是基于此,為了確保公司上市資格,不少上市公司管理者就會出于避免懲罰的目的,對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進行選擇,甚至于違法違規(guī)進行會計處理。就管理實踐來看,不少上市公司管理者為了規(guī)避連續(xù)三年虧損,常常會采用在一個集中的年度提前對費用和損失進行確認或者對收入進行延期確認的會計政策,進而避免上市公司某一會計年度巨額虧損的局面發(fā)生,減輕后續(xù)年度的經營壓力。
三是股利分紅。投資者進行投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獲得投資收益,即股利。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股利分派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跟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利潤密切相關。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吸引或者挽留投資者,具有動機來依靠會計政策選擇調增年度經營利潤,以此來增加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紅。為了能夠滿足上市公司股東的投資偏好,不少上市公司管理者會進行現金股利的分派。而當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不足以支付相應的現金股利時,管理者就很可能依靠會計政策選擇增加盈利,進而滿足公司股東的股利支付需求。
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選擇變更財務數據案例分析
一是深方大集團依靠資產減值準備進行會計數據造假。依據深方大集團的財務公告可以發(fā)現,在2001年以及之前年度深方大集團共涉及虛增企業(yè)利潤2.99億元。早在2004年8月份,深方大集團就在公告中初次披露了自查所發(fā)現的一系列財務問題。在2003年度,由于深方大集團下屬企業(yè)在財務處理中存在著部分原始憑證不真實的問題,使得深方大集團整體財務處理真實性受到影響,致使企業(yè)當年虛增企業(yè)凈利潤近800萬元。而在2004年10月份深方大集團披露的第二次自查結果中可以發(fā)現,深方大集團因為會計處理不真實以及原始憑證不真實等情況造成企業(yè)集團一系列重大會計差錯,如在2001之前年度企業(yè)共少計提了資產壞賬準備6940萬元,與此同時企業(yè)多計利潤4000多萬元,這就使得企業(yè)集團共虛增企業(yè)凈利潤達到1.49億元;同時,企業(yè)集團在2001年依靠少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壞賬損失以及存貨跌價準備等會計政策選擇途徑造成企業(yè)集團當前凈利潤虛增1.5億元。
僅僅上述這兩項會計政策選擇就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后果,使得企業(yè)當年虛增利潤2.99億元??梢园l(fā)現,深方大集團進行自身利潤虛增的手段主要是會計政策選擇,這其中包括延長企業(yè)固定資產的攤銷年限、對企業(yè)的壞賬準備計提政策進行變更、虛構采購事項、虛構應收賬款回收事項以及虛增利潤等。上述手段中改變企業(yè)壞賬準備計提政策產生的經濟影響最大、最明顯。并且從2003年起,深方大對于自身應收賬款中賬期超過三年的部分在計提壞賬準備時比例進行了調整,從原先的100%轉變?yōu)?0%,這就導致了深方大集團的年度凈利潤增加了1290萬元;同時,深方大集團對于企業(yè)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資產在折舊年限上也進行了調整,從原先的20年轉變?yōu)?5年到40年,這就導致了深方大集團的凈利潤增加了357萬元;不僅如此,深方大集團在自身土地使用權攤銷方法上也對年限進行了變更,從原先的30年變更為50年,這也導致集團的凈利潤增加了21萬元。正是由于壞賬計提方式的轉變上使得集團2001以前年度的凈利潤虛增了7000萬元,2001年虛增9300萬元,2002年虛增3300萬元。
二是東方電子依靠成本費用化以及成本費用資本化來進行財務數據造假。早在2003年4月份,東方電子集團對本公司2002年的年報以及2003年的第一季報進行了公布,通過東方電子的年報可以發(fā)現,東方電子集團在2002年的營業(yè)收入為3.79億元,與東方電子集團2001年的營業(yè)收入7.26億元相比較,營業(yè)收入降低了48%,巨虧2.84億元,東方電子的凈資產收益為-135%,同時東方電子集團的股東權益也從4.93億元下降為2.11億元。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東方電子集團在2003年第一個季度則顯示出該集團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并實現微利245萬元。
除此之外,從東方電子的期間費用來分析,該集團在2002年度在前三個季度基本上都是維持在5000萬元左右,而在第四季度則突然提高到了14000多萬元,這正是由于東方電子集團剔除掉了不提的減值準備造成的結果。同時集團在2003年的第一季度,公司的期間費用則是剩下了3296萬元,這一期間費用跟2002年度的前三季度相比較減少了大概1000多萬元。第一季度之所以扭虧了營業(yè)利潤的128萬元虧損,基本上都是依靠東方電子集團250萬元的補貼發(fā)揮的作用。在2003年度的第一季度東方電子集團財務報表顯示其取得250萬元的補貼收入,而公司在2002年則僅僅收到了425萬元的補貼收入。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東方電子集團正是在財務處理中使用了推遲收入確認、提前費用確認、提前成本確認以及對于集團收入進行選擇性確認等操作手法對集團2002年度以及2003年第一季度的財務數據進行操縱,這也是東方電子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對自身財務信息進行修飾的經過和反映。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對股票市場運行的影響
股票市場是社會融資制度進行演變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原有的財政職能的合理補充。健康有效的股票市場不僅僅可以提升資金配置的合理性,同時也可以提高市場資金的使用效率??梢允沟蒙鐣Y金從使用效率比較低的部門向使用效率比較高的部門流動,降低資金收益的不確定性,也會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對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來講,其核心問題就是資金的流向以及價格信號是否具有準確性。股市要想對上市公司未來的經濟價值做出準確判斷,基本條件就是公司的股票價格能夠及時反映出上市公司的效益情況。
不過在實際股市中可以發(fā)現,常常存在著上市公司股價指數的上漲率和分紅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之間是負相關的關系,股市的股價指上漲反而分紅的公司比例卻下降。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業(yè)績下降率也會跟整個股市的指數上漲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盡管上市公司業(yè)績差但指數卻在走高;市場的市盈率高,股市投資者獲利機會卻越來越少。
上市公司在財務管理過程中濫用會計政策,對相關的財務會計數據進行任意操縱,很可能就會導致股市這一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資源優(yōu)化功能受到制約和限制,效益和效率弱化。上市公司濫用會計政策,會導致股票市場對會計信息的反映能力嚴重缺失,上市公司股票價格不能夠準確反映出市場的基本信息,市場融資效率低下。從某種意義上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真實以及各個利益相關者信息不對稱都會使得股市投資者被迫付出額外的成本,使得股市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逐漸演變?yōu)橥稒C行為,進而進一步扭曲股票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濫用會計政策在降低社會資本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的同時,也會導致上市公司質量下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上市公司在經營環(huán)境以及融資便利性上都會明顯好于非上市公司,但是也應當注意到,上市公司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效率優(yōu)勢,相比較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增長有時反而更小。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對經濟秩序的影響
在管理實踐中,對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相關會計財務報表和信息,社會公眾的信賴程度還比較低,只有少數人認為上市公司所發(fā)布的會計信息是真實可靠的,而幾乎所有的機構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發(fā)布的財務信息可靠性都持有否定意見。企業(yè)的市場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者對于企業(yè)未來股利的信心以及對于其他相關投資者的信任,而上市公司發(fā)布的財務會計信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兩種信任造成影響。所以上市公司管理者在財務管理中濫用會計政策對財務數據進行變更,勢必會對公司的股票價格產生影響。但是實際的業(yè)績卻會大大相反,使用信用作為代價會違反信用原則,這樣不僅會使得公司財務混亂,同時也會對誠信這一資源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進而對于市場的經濟秩序產生負面作用。
需要明確的是,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信用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企業(yè)進行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都是企業(yè)的信用,假如企業(yè)在生產管理中缺失誠信和信用,不僅企業(yè)自身難以維系,也會對市場經濟秩序乃至市場本身造成比較大的損害。假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yè)在經營中采用了一些不誠信手段,致使財務會計信息失真,勢必會對國家的財政稅收造成影響,不僅會導致國家經濟指標不真實,同時也會因此導致國家相關經濟政策跟實際不相符合,進而影響到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落實以及有效調控,對于國家的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傷害,導致市場競爭不公平,在危害國家及社會公眾經濟權益的同時,加劇社會經濟的信用危機。
參考文獻:
1.溫琳.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會計政策選擇[D].中國海洋大學,2006
2.周楊坡.基于公司治理的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3.王倩.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3
4.曹志忠.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框架下的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