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深度追問有別于粗制濫造的是非問、選擇問、連續(xù)問等低效追問。深度追問,有利于教師能即時全面地掌握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過程與到達層面,以便教師靈活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重新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深度追問的“投石擊水”、“逆水推舟”、“他山之石”三種方式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 低年級語文課堂 追問 投石擊水 逆水推舟 他山之石
何謂深度追問?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啟”,葉圣陶的“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等。其行為實質(zhì)均為深度追問。深度追問是以文本為基石,旨在促進學生深度思維,以學生學會、學懂、學通為指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問,直至學生正確解答為終極目標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對話方式。下面我結合教學經(jīng)驗,就深度追問的以下三種獨特方式與大家商榷。
一、投石擊水
一個有深度的追問,往往能引領學生逐步走進文本核心深處。表面上,教師投下的雖是一小顆看似不起眼的石子,而實際上卻能蕩漾出美麗的漣漪,令人賞心悅目,真正領悟語文的無限魅力。
例如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時:
師: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小朋友,覺得蝴蝶谷什么迷人???
生:蝴蝶很迷人。
師:蝴蝶迷人在哪里呢?
生:蝴蝶的顏色非常迷人。
師:蝴蝶有哪些顏色迷人呢?請同學們仔細找找。
生:金光閃閃,五彩繽紛、五顏六色。
……
低年級學生能抓取蝴蝶的顏色體會蝴蝶谷的迷人,其感悟文字的能力已經(jīng)很出色,而通過老師的一追問,更深入地走進文本,走進蝴蝶谷。
又如教學《梅蘭芳學藝》一文,我就通過對本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解讀,感悟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設計提問,從而建立學生對作品的向往和喜愛。我以“?搖 ?搖?搖?搖的梅蘭芳”為線索展開提問。循著這一問,學生對梅蘭芳學藝經(jīng)歷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皼Q心沒有動搖”“常常緊盯”“注視”“日子一長”都是“勤學苦練”的很好詮釋。一個總覽全文的問題,讓我和學生一起通過對人物的解讀深入人物的品質(zhì)。
陶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就能說明此:“發(fā)現(xiàn)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笨梢娺m時的、巧妙的深度追問不僅是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充分體現(xiàn),更是促使學生深度思維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二、逆水推舟
教師在課堂上乃至學生心中經(jīng)常是權威、智慧的象征。偶爾,扮演一回愚者,逆著學生的思維,從反面推問,往往能收到撥云見日、枯木逢春的神效。
例如一年級下冊的《蘑菇該獎給誰》一文的教學,臨近課文尾聲:
師:這蘑菇應該獎給誰呢?小白兔還是小黑兔呢?
生:小白兔。
師:小朋友們和兔媽媽真偏心,我覺得蘑菇就應該獎給小黑兔,小黑兔多厲害呀。跑步得第一呢。
生:不對不對。蘑菇就應該獎給小白兔。
師:為什么呀?
生:小白兔可是和駿馬比才跑得慢的??尚『谕媚兀妥叩煤苈臑觚斮惻?,肯定能跑第一啊。小白兔很勇敢,有勇氣和馬比。
生:小白兔一直和馬比賽跑,以后能跑得和馬一樣快。
……
通過一個簡單的逆向追問,激發(fā)學生想充分發(fā)表見解的強烈愿望,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語言的表面,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內(nèi)在中心。在低年級教材中安排了很多類似的文本,如《誰的本領大》、《蝸牛的獎杯》等,都可以采用如此的追問的藝術與魅力,反其道而行,提出質(zhì)疑,逆向追問,會得到奇妙的答案。這樣的解答,如噴薄而出的汩汩泉水,晶瑩剔透,流進文本冰清玉潔的意境中。
三、他山之石
課堂不是表演,真正出彩的語文課堂,會中途遭遇一些波折,譬如當課堂出現(xiàn)冷場,或者學生無法用現(xiàn)有的知識理解文本,正確解答教師的提問時,教師不妨在一問之后,借助他山之石,再度追問,運用課內(nèi)之前所學過的知識,抑或課外的相關資料輔助理解,引導學生再度思考問題,直接答案浮出水面。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丹頂鶴》第三段的丹頂鶴鳴叫時的樣子時:
師:什么是引吭高歌???
生:不知道。
師:同學們還記得《詠鵝》嗎?我們一起來背背。
生: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師:同學們真棒?!扒椣蛱旄琛痹趯戼Z干什么呢?
生:鵝在叫。
師:鵝是怎么叫的?。?/p>
生:伸長脖子向上叫。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嗎?其實丹頂鶴也是這樣叫的。但是課文中用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哪個小朋友知道呢?
生:引吭高歌。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
引吭高歌,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艱深的,我在首度追問后,學生沒有任何感覺的前提下,進行了二度追問,并將之前學過的類似的情景巧妙遷移出來,既溫習了舊知,又加深了學生對“引吭高歌”一詞的理解。最后,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峰回路轉(zhuǎn)在借助他山之石的力量下解決。
又如教學《小動物過冬》一文時,小燕子要在冬天飛到暖和的南方去,但是青蛙和蜜蜂為什么不去呢?學生按照文中的話語知道不去的原因,繼而追問他們屬于類型的過冬動物時,低年級的小朋友就不清楚。這時出示可愛的熊和松鼠的圖片,問孩子們他們是怎么過冬的。學生通過熟悉的小動物可以馬上說出冬眠的熊,儲存食物的松鼠,再把他們進行歸類,一個難點就此攻破。
巧妙的幾度追問,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課堂頓時活躍開。教師的追問,既延伸拓展了文本,又將文本化深為淺,化“他山”為“我用”,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一下子抓住文本中心。
毋庸置疑,深度追問是建立在新課程背景下更高層次且富有實效的師生對話,是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合理把握追問時機,選擇有深度有價值的追問,著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在有效深度的追問下,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生態(tài)的、原始的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肖芳芳.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J].現(xiàn)代教育,2012,11.
[2]黃雪燕.智慧教學精彩課堂[J].中小學電教,2011(Z2).
[3]張偉.淺談小學語文“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幾項措施[J].吉林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