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煥梅
(內(nèi)蒙古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70)
《茶經(jīng)》英譯和茶文化傳播分析
都煥梅
(內(nèi)蒙古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70)
《茶經(jīng)》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類典籍,其誕生不僅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也讓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翻譯《茶經(jīng)》不僅能夠為構建茶文化與世界的橋梁,同時也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做好《茶經(jīng)》中的茶文化承載與英譯本的處理,是譯者的必要工作,本文從文化角度入手,向讀者闡釋如何使用不同的翻譯方式對《茶經(jīng)》進行翻譯工作,讓茶文化得到更加優(yōu)良的傳播。
茶經(jīng);翻譯;茶文化;傳播
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先秦開始,經(jīng)過了千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本民族標志文化之一。公元780年的唐朝,作為茶圣的陸羽創(chuàng)作的《茶經(jīng)》問世,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茶類典籍,其誕生也標志著我國的茶文化誕生?!恫杞?jīng)》讓更多的西方國家了解到我國的茶文化,不僅構建了茶文化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同時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競爭中有了一席之地?!恫杞?jīng)》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隨著《茶經(jīng)》的流傳而弘揚到了世界各地,作為中華民族最為精華的部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對于本民族在世界文化競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文化的定義是非常廣泛的,在不一樣的環(huán)境中,對于文化的解釋也有許多種,也因此我們無法準確地說明什么是文化。我們所常說的,歷史文化,地理風貌,民族特色,風土習俗,包括具有地域特征的藝術表達,以及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等都屬于文化這一概念的范疇之內(nèi),我國飲茶習慣的形成與之后的發(fā)展也屬于文化的范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茶文化?!安琛痹谖覈兄浅S凭玫臍v史,因此我國也有著非常深厚的“茶”文化,在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之后,茶文化已經(jīng)成為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茶經(jīng)》中,陸羽對“茶”進行了分類,刨除那些含義不明的詞,茶可以分為五類“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這里陸羽所用的不是“茶”,而是“荼”。在陸羽之后到了中唐時期,茶已經(jīng)基本在全國普及了,人們已經(jīng)將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人們也逐漸認清了茶的本質,茶樹是木本植物而不是草本植物,也因此將原本的“荼”變成了“茶”。在我國的“茶”文化中,飲茶有著非常特別的講究,從采茶,烹茶,再到?jīng)_泡,每一步都有著非常復雜的步驟,經(jīng)過多道工序之后使茶在最終飲用之時達到色香味形俱全的效果,配合上中國陶瓷文化鑄就的形狀各異、風格不同的茶具,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茶文化。
在對《茶經(jīng)》進行翻譯的時候,其中蘊含的茶文化是翻譯工作的重點,由于其內(nèi)容的豐富,并且有著很長的歷史,我們進行閱讀之時尚有些困難,轉換成其他語言便可想而知了,因此信息過載的現(xiàn)象是非常常見的,便需要對其中的一些信息進行拓寬與刪減,以此來表達《茶經(jīng)》中的精髓。
2.1對于信息的拓寬
所謂信息的拓寬指的是,在與原文相符的情況之下,翻譯者對原文中的一些知識進行補充,為目的語讀者解讀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和科學知識,翻譯家約翰·紐馬克就提出了“填補語言之間的空白”的理念,拓寬譯本中是信息,讓信息的負載和信息的容量形成一個新的平衡。我們都知道,世界不同的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其具有民族背景的文本也擁有一定的特定含義,而這些含義對于其它民族是難以理解的,這就導致了民族文化精髓不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播。在翻譯之時對信息進行拓寬,對這類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化進行闡釋,能夠增加目的語讀者對其的理解程度?!恫杞?jīng)》中融合了太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則需要將這些信息進行闡釋,讓英語讀者能夠切身體會其經(jīng)典。比如,好多譯本對于“五行”這一概念的翻譯便略顯不足,在第四章“茶之器”中,陸羽寫到“體需五行去百疾”,而有的版本將之譯為“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這顯然是不妥的,無形直接以為five elements容易造成讀者理解的偏差,對于我國讀者來說,五行的含義是不需要過多解釋的,道家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已經(jīng)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陸羽認為煮茶應當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達到一個和諧,這樣煮出來的茶是有益于我們的健康的,因此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更多的對這一理念進行闡釋,讓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出去。
2.2對于信息的刪減
在陸羽所創(chuàng)作的《茶經(jīng)》中,不僅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講述了諸多茶學相關的知識,也有許多內(nèi)容與“茶”這一主題無關,只是對一些漢字或者語句的出處進行的拓展。在《茶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應當將翻譯的最終目的確立在傳播我國茶文化與“茶”相關的知識,而文中對于語言文字的闡述則不必要翻譯。對于目的語的讀者而言,其閱讀《茶經(jīng)》也是希望能夠了解其中的知識,如果文中有著過多與茶文化無關的內(nèi)容,會使其閱讀的過程中形成大量的負擔,無法很好地理解茶相關知識。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翻譯者應當將譯本的主題固定在茶文化與茶學知識這兩個方向,對于其它與之無關的內(nèi)容應當進行刪減。比如在《茶經(jīng)》第一章,“茶之源”中,作者為了介紹茶生長的土壤時,寫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按: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在許多翻譯的版本中都將[按:櫟字當從石為礫]這句話進行了省略,這句話對于茶文化相關知識并無影響,只是為讀者解釋了文章中的“櫟”字與我們所常見的“礫”字相同,為中國觀眾解釋了這一漢字的來歷,比對字形進行了闡釋,而在翻譯為英文之時,這些是不必要的,對于漢字的研究并不在《茶經(jīng)》的范疇之中,翻譯的價值不大,西方讀者不需要對其進行理解,因此應當將其進行刪減。
對不同文本進行翻譯之時,應當確立其不同的翻譯目的,同時翻譯本應當將翻譯文本特定的目的翻譯當作其最終目的,根據(jù)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譯手法。在《茶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由于翻譯要求的不同,翻譯的目的也有著許多不同的種類。本文所探討的更多的是與文化傳播這一目的要求有關,通過這一目的去探討《茶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應當?shù)玫饺绾蔚倪\用。在英國著名翻譯家彼得·紐馬克的著作《翻譯問題探索》中,彼得第一次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進行翻譯的“語義翻譯”策略和“交際翻譯”策略。這套理論繼承了傳統(tǒng)翻譯方式直譯與意譯的優(yōu)點,同時也對其進行了發(fā)展,對翻譯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推動。語義翻譯指的是在目標語的語義句法結構之上,將原文本中的上下文的意義展現(xiàn)出來。而交際翻譯則更多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效果,讓目標語讀者能夠產(chǎn)生與原文本讀者相同的感受。二者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到語義翻譯所展現(xiàn)的效果,不僅能夠保留原文本的特點,也能夠讓其中的思想得以展現(xiàn),比較忠實于原著。但是此類翻譯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翻譯者不僅需要了解本文的字面意義,同時也需要研究其引申義。交際翻譯能夠讓目標語讀者有更加愉快的閱讀體驗,但是會讓原文中的一些效果消失。在《茶經(jīng)》的翻譯過程中,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由于側重點不同,對于《茶經(jīng)》的展現(xiàn)也都有所偏差,因此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使用才是更加正確的選擇?!恫杞?jīng)》是應用文體,它更多的是將茶的器物文化與精神文化傳遞出去,所以在翻譯之時,信息內(nèi)容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形式應當作為其補充而出現(xiàn),讓原文與譯文相對等。比如《茶經(jīng)》第二章“茶之具”中就說道“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以及第六章“茶之飲”中寫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在諸多翻譯中,有的翻譯者對此類語句進行翻譯之時,便適當?shù)牟捎媒浑H翻譯的策略,比如“梅雨”一詞,有的譯本翻譯成“rainy season”,并用語句對其進行了闡釋(plums are ripening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解釋說明了月份的含義,讓原本模糊的事物明確的得到解釋,將這種融合在中華文化中的詞匯,明白地展現(xiàn)給讀者。也有的譯者在翻譯“二月、三月、四月”時使用了“the second,third,and fourth months”進行翻譯,并對其加以說明,闡釋了中國文化中二十四節(jié)氣的概念,使英文讀者能夠聯(lián)想到在不同的時節(jié)中,氣候是如何變化的。這種翻譯方式便是將“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相結合,不僅保留了原文中的效果,同時也讓西方讀者能夠對中國茶文化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
《茶經(jīng)》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翻譯有助于本民族的文化傳播,而在《茶經(jīng)》中所蘊含的諸多文化知識,又是翻譯者需要著重翻譯知識,使用不同的翻譯方式,并且對必要的信息進行補充闡釋,將不必要的內(nèi)容進行刪減,讓西方讀者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能夠讓“茶文化”得到長遠的傳播。
[1]姜欣、姜怡.茶經(jīng)[Z].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黃汝干.中國茶文化對外交流與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J].農(nóng)業(yè)考古. 2010(2):37—39
[3]廖七一.翻譯與信息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3):82—86
[4]魯鳴皋、鄢來香.淺析陸羽《茶經(jīng)》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農(nóng)業(yè)考古.2008(2):241—243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課題,編號:2011047,課題名稱:基礎英語和機電英語有機結合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都煥梅(1973-),女,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