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
(鄂爾多斯職業(yè)學院,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談對外貿(mào)易視角下各類茶葉品名的翻譯技巧
劉楓
(鄂爾多斯職業(yè)學院,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茶葉對外貿(mào)易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茶葉名稱翻譯是西方消費者了解我國茶葉的第一途徑,必須采用恰當?shù)姆g技巧,形成既傳達原文意義、又符合目的語語言文化標準的譯文。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茶葉的種類及其命名方式,而后討論了我國茶葉品名的英文翻譯情況,最后則基于對外貿(mào)易的視角分析了我國茶葉品名翻譯中的誤區(qū),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翻譯建議,以期提高翻譯質(zhì)量,促進茶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和茶文化的國際推廣。
對外貿(mào)易;茶葉品名;翻譯技巧;命名;誤區(qū)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mào)易活動日益頻繁,文化交流活動也日趨增多。茶葉是我國的特色民族產(chǎn)品,相關詞匯的翻譯工作已經(jīng)成為我國茶葉對外貿(mào)易的一大難點。
眾所周知,我國是茶葉的原產(chǎn)國,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文化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所涉及的茶葉名稱和專業(yè)術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所以,如何準確翻譯與茶葉和茶文化相關的專業(yè)詞匯,保證東西方在經(jīng)濟、文化上的順利交流,促進對外貿(mào)易不斷發(fā)展,實現(xiàn)文化交際暢通無誤,便成為譯者的攻克重心。
茶葉按照大類可以劃分為綠茶(green tea)、紅茶(black tea)、黑茶(dark tea)、黃茶(yellow tea)、白茶(white tea)、花茶(scented tea)、藥茶(herb tea)、烏龍茶(oolong tea)等,又可細分為碧螺春(green spiral tea)、玉露茶(jade dew tea)、大紅袍(robe tea)、茉莉花茶(jasmine tea)、六安瓜片(Lu’an leaf tea)、安吉白茶(Anji white tea)、日照綠茶(Rizhao green tea)等。
對于上述茶葉大類或知名茶品名稱的翻譯,大都已經(jīng)在翻譯領域達成了一致,但是對于那些細分且不甚知名的小類,則仍有很大分歧。那么,若要找到合適的翻譯方式,必須首先理解茶葉品種的命名緣由,知道其中的文化蘊意所在,從而選擇恰當?shù)挠⑽谋磉_。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底蘊極為深厚,民族特色頗為鮮明。作為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使用茶葉的國家,我國自古以來盛產(chǎn)名茶,茶園面積位居世界首位,茶葉種植和采制技術的提高更是推進了一大批茶葉品種的涌現(xiàn)。根據(jù)《中國名茶品鑒》記載,我國茶葉產(chǎn)品品類的命名方式就修辭手法來看主要包括比喻、借代和夸張三種。
首先,以比喻手法命名的茶名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以茶葉自身為本體,依照不同的審美標準選取自然界中不同的物體作為喻體;其二,以茶葉的色、香、味、形為本體,以形象鮮明且能表現(xiàn)其色彩或香味的事物為喻體。比如,“六安瓜片”就是因其形狀宛若平時食用的瓜子而得名,“杭州雀舌”是因茶葉形似山雀的舌頭而得名,“平水珠茶”是因為茶葉的外形如同一顆顆懸于水面的玲瓏剔透的珍珠而得名,等等。這些茶葉品種命名皆是依照其外形而定,取其形神兼?zhèn)涞奶卣鞫妹?。又如,很多茶葉以“蕊”、“草”等自然界中特有的綠色植物來命名,“蕊”、“草”被視為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的自然之物,具有清新、淡雅、怡人的特性,為茶葉取名為“春蕊”、“翠蕊”、“花蕊”、“瑞草魁”等,帶給人們一種視聽的享受,也讓人們感受到茶葉的優(yōu)良品質(zhì),實可謂一舉多得。
其次,以借代手法命名是指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物,而是借用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或物來代替,在茶葉命名上主要體現(xiàn)為以茶葉產(chǎn)地、采制時間、相關典故等來命名。我國自古有云:“名山名水出名茶?!碧热舨铇渖L于名山大川之中,能夠?qū)⑻斓仂`氣汲取在萌芽之中,賦予茶葉以優(yōu)良的品性,所以,在山水秀麗的地方常以此地命名的名茶,比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武夷巖茶”、“武夷山大紅袍”、“嶗山綠茶”、“廬山云霧茶”等。有時候,人們還會根據(jù)茶葉的采摘時間為其命名,比如“明前茶”,指的是清明節(jié)之前采摘的茶葉,由于此時氣候條件相對沒有節(jié)后優(yōu)越,如氣溫較低,因此數(shù)量上較少,品質(zhì)上較好,價格上較高,同樣,“雨前茶”只是谷雨前采摘的茶葉,它與清明時節(jié)比較接近,在產(chǎn)品屬性上比較相似。還有一些茶葉是以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神話傳說命名的,比如“昭君毛尖”所含的人物是昭君,“文君嫩綠”是指卓文君,“西施銀牙”顯而易見是西施,“太白銀毫”則是指唐代詩仙李白。
最后,以夸張手法命名是指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將茶葉的本質(zhì)特征極力夸大或縮小,使語言更加鮮明,給讀者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聽及心理沖擊,帶來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八仙云霧”、“余姚仙茗”等,盡管夸大了現(xiàn)實,卻真實再現(xiàn)了人們的主觀感受,賦予了茶葉一定的文學內(nèi)涵,體現(xiàn)出茶葉的個性與特色,激發(fā)人們對于茶葉的關注和興趣。
與任何翻譯活動一樣,茶葉品名的英文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不僅要考慮原文本內(nèi)涵意義的準確傳達,還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確定譯文在傳遞原文基本要素的同時能夠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理解和認可。
于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紅茶在英語中并未被直譯為“red tea”,而是由“black tea”來指稱。關于這一翻譯的差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十七世紀英國商人在通商口岸廈門收購的武夷紅茶顏色都比較深,接近黑色,所以被稱為“black tea”;另一種說法是紅茶在加工的過程中茶色會越來越深,最后漸漸接近黑色,所以用“black tea”來命名。另外,這還由于“red tea”在西方茶文化中確有其物,所指的是生長于南非的不同于普通茶樹的野生植物,俗稱為“rooibos tea”,荷蘭譯文本義為“紅色灌木叢”,故而該茶葉品種被賦予學名“red tea”。而我們所說的“黑茶”在英文中并非“black tea”,而是“dark tea”,這大抵是因為黑茶多為緊壓茶的緣故,也曾有學者提出將其更名為“brick tea(磚茶)”或音譯為“heicha”,因為“dark”所對應的中文有陰郁、昏暗之意,與茶本身的氣質(zhì)、品性不符。
還有很多茶葉品種的名稱可以按照字面意義進行音譯或直譯,比如“普洱茶(Pu’er tea)”、“烏龍茶(Oolong tea)”、“龍井茶(Longjing tea)”、“菊花茶(chrysanthemum tea)”、“茉莉花茶(jasmine tea)等。
在對外貿(mào)易中,若要促進茶葉產(chǎn)品的銷售和茶文化的推廣,我們必須全面把握中西文化及語言表達的差異性,以原文的基本意義為核心,以目的語的語言結(jié)構為框架,以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為目標,采用恰當?shù)姆g方法,拉近原文與譯文、作者與譯者、作者與讀者、譯者與讀者等主體之間的距離。
以英國市場為例,譯者在翻譯茶葉品種名稱時必須對英國的茶葉品種及茶文化了然于胸。英國人好飲紅茶,提倡“混飲”,喜歡在紅茶中加入牛奶、方糖、果汁、檸檬片、橙片、茉莉等,制成香氣馥郁、口味獨特的茶飲品,這些飲品是我國以綠茶為主的“清飲”茶文化中所不具備的,但為了中英之間的貿(mào)易交流,應當將這些飲品引入我國的茶葉產(chǎn)品范圍內(nèi),同時將這些飲品名稱納入我國茶葉產(chǎn)品的命名體系,例如“伯爵紅茶(Duke’s black tea)”、“茉莉紅茶(black tea of jasmine)”、“果醬紅茶(black tea of jam)”、“蜂蜜紅茶(black tea of honey)”等,我國培育的茶葉新品種也可以根據(jù)其口味特點借鑒上述現(xiàn)有名稱命名,也可以在茶葉品種翻譯的細節(jié)注釋中進一步說明,比如,普洱茶是我國一種典型的紅茶,性質(zhì)溫和、氣味甘甜、口感香醇,可以仿照英國“混飲”紅茶的做法,制成伯爵紅茶、花果紅茶、蜂蜜紅茶等。另外,英國人會在每天固定的幾個時間點飲茶,有“早茶(early tea)”、“早餐茶(breakfast tea)”、“上午茶(morning tea)”、“午餐差(lunch with tea)”、“午后茶(middy tea)”、“下午茶(afternoon tea)”、“餐前茶(high tea)”、“晚餐茶(after dinner tea)”、“睡前茶(night tea)”,可見飲茶在英國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有多大,因此,英國人將日常休息時間統(tǒng)稱為“tea break”。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嚴格按照這一整套飲茶流程進行,但對英國人而言,“下午茶”是一天中絕對不可少的項目,不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工薪階層,不論是商人政客還是家庭主婦,每天都會在下午四點左右留出一定的時間享用豐盛的“下午茶”。在對我國茶葉品名翻譯時,同樣可以在注釋中將這些西方茶文化內(nèi)容引入其中,比如在普洱茶的翻譯中指出紅茶性質(zhì)溫和,可暖胃養(yǎng)身,適用于早茶;在日照綠茶、嶗山綠茶等產(chǎn)品的翻譯中則指出綠茶可以提神醒腦、消困解乏,適用于上午茶和午后茶。此外,歐美國家還發(fā)明了“袋泡茶(tea bag)”、“冰茶(iced tea)”等,我國在研究這些茶葉產(chǎn)品翻譯的同時,也應當加緊對這類產(chǎn)品的制作和推廣,切實將茶葉名稱落實到我國的產(chǎn)品線上。
在對外貿(mào)易中,我國對茶葉品名的翻譯常常機械化地停留在專業(yè)詞匯的字面意義上,僅僅理解和翻譯茶葉的字面意思,而對產(chǎn)品的內(nèi)在含義則不甚清晰。特別是很多譯者為了省時省力,對茶葉名稱不加區(qū)別地以音譯法來翻譯,比如,將“鐵觀音”翻譯為“Tieguanyin Tea”,將“云霧茶”翻譯為“Yunwu Tea”,將“武夷巖茶”翻譯為“Wuyi Yan Tea”,完全無法彰顯原文所具備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理念。對“鐵觀音”而言,該名稱起源于佛教神話典故,“觀音”在英文中的對應翻譯為“Buddha”,故而將該茶名翻譯為“Tea Buddha”,不僅在意義上完全符合,在發(fā)音形態(tài)上也與其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至于“云霧茶”,所指的是其生長環(huán)境,直接音譯將會令目的語讀者感到不知所云,應當根據(jù)其命名原則翻譯為“Cloud Mist Tea”,讓讀者一眼便看出該茶葉是長自云端白霧之中的,自然環(huán)境極佳,茶葉的品質(zhì)也應當極好。而“武夷巖茶”則是地名與茶品特征的結(jié)合,“武夷”作為獨一無二的地名可以直接音譯,而“巖”在英文中有對應的“Rock”一詞,具有堅硬、堅毅、堅固、活力、動感的意思,與原文意義頗為接近,因此翻譯為“Wuyi Rock Tea”最為貼切。
還有很多譯者一味地追求字面意思對等,把直譯的方法灌注到任何茶名翻譯之中。比如,將“龍井茶”翻譯成為“Dragon Well Tea”,眾所周知,“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完全不同,在中國,“龍”是高貴、權威、正義和財富的象征,而在西方,“龍(Dragon)”則是貪婪、邪惡、殘暴的代名詞,這種翻譯方式會令西方消費者在看到產(chǎn)品名稱時心生厭惡或是望而生畏,將不利于產(chǎn)品的宣傳與銷售。對“大紅袍”的翻譯“Red Robe Tea”,也是犯了同樣的錯誤?!凹t”在中國指代幸福、喜慶、美滿、熱鬧,而在西方則指代血腥、暴力、革命,直譯的翻譯方式難免會讓消費者在潛意識中產(chǎn)生抗拒的心理,從而阻礙他們對于茶葉產(chǎn)品的進一步認知乃至選購行為的發(fā)生。因此,譯者可以為前者套用音譯的方法,譯為“Longjing Tea”,該方法適用于一切在國際上已具備一定知名度的名優(yōu)茶葉,不會對國外消費者的理解和選購造成困擾;后者譯者則可以省略“紅”字,將茶葉品名翻譯成為“Robe Tea”,其原有的文化意蘊和形態(tài)特征得以完好保留,有利于茶葉的特色營銷以及中國茶文化的國際推廣。
對譯者而言,很多譯者并不具備茶文化的專業(yè)知識,不能完全掌握茶業(yè)領域的專業(yè)詞匯,也不清楚各國茶文化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分,翻譯的質(zhì)量與水平著實令人堪憂。所以,譯者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全面把握中西方文化及語言方面的異同,多多涉獵各領域的書籍,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識范圍,能夠準確把握茶葉品名中文名稱的字面意思及內(nèi)涵意義,又可以采用恰當?shù)谋磉_方式來幫助西方讀者理解和認可。茶企業(yè)、茶業(yè)相關組織、政府等則應當努力打造一支專業(yè)的茶文化翻譯隊伍,基于茶葉名稱的基本文化意義和英語的語言結(jié)構及表達方式,生成合理恰當?shù)姆g方式。同時,翻譯專家還應當組織編纂茶文化語料庫、茶文化大辭典等,指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應當積極主動地借鑒,以確保茶葉名稱翻譯的連貫性和有效性,保證譯名的嚴謹性與完整性,最終促進茶葉產(chǎn)品的對外貿(mào)易和茶文化的對外傳播。
[1]張晶晶.試論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標準[D].上海海事大學,2006.
[2]胡楠.交易域商品買賣類框架語義分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劉楓(1972-),女,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人,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