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旭前(杭州)
?
湖上漫筆
◆倪旭前(杭州)
書畫家倪旭前
倪旭前,別名淞筌,號湖上漫士,1976年生于浙江蘭溪。中國美術學院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后,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文化》課程主講、美術學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杭州古都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作品多次參加專業(yè)展覽并獲獎。曾獲美國年度“百人會英才獎”(藝術類)、中國美院“林風眠獎”。主持2014年浙江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課題;參與國家級項目“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研究。任《清畫全集·虛谷卷》副主編。出版專著《趙壹〈非草書〉研究》《趙孟頫:元代書法與繪畫(譯)》《中國書畫鑒賞》《倪旭前作品集》等;主編《中國書畫鑒賞》,獲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首批立項資助;在《中國書法》《書法》《美術觀察》等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在《書法賞評》等刊物發(fā)表書法評論50余萬字。
經常生活在鍵盤和手機微信這樣的虛擬世界里,還要為生計、晉升考核做些與藝術無關的這樣那樣的雜務,要想出現真正的藝術大師,要想與古人爭一席之地,談何容易。
中國書畫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高的表現形式,但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書畫一直被傳統(tǒng)士大夫視為雕蟲小技、末技,是文人茶余飯后用以消遣或者權貴用以裝點儒雅的一種形式。
書畫家要建立一種富有自己個性的、獨創(chuàng)的作品風格確實不容易,這種獨立的風格要被業(yè)界認可更是難上加難;但是藝術家把這一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個人風格當作品牌和商標,一輩子就不斷地重復這個,就像歌星一輩子就到處演唱那一首歌,他的藝術實質上已經結束。
有些人會笑某某書畫家只能寫一種書體,只能畫一種畫種。其實能專攻一項而出眾也不容易了,研究一下歷代書法家,可以得出還是只寫一種書體的多,歷史上不少國畫家也只畫一個畫種的。還有大量的書畫家一輩子學到老,寫到老,畫到老,也沒能完成自我風格的。
書畫技法固然重要,因為藝術有其獨特的表現語言,有其固有的、潛在的、共性的審美標準和創(chuàng)造規(guī)律。在尊重技法本體的同時,書畫家需要國學修養(yǎng)的支撐。“唯手熟爾”,只要“永字八法”“謝赫六法”,那么作品的文化品味便很難得到保證,而且過度依賴技法,后勁往往不足。像唐代張旭“不治他技”的天才人物畢竟不多的。像趙孟頫這樣絕頂聰明的人,還要恪守規(guī)則,還要重視詩文、書畫、哲學等多方面修養(yǎng),才可以列入大師。
書畫藝術拼到最后還需拼國學涵養(yǎng)。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生活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信息交流和獲取不斷方便,博物館古代書畫原作不斷對外展出,大眾書畫審美水平和眼力也會不斷提高。書畫家追本溯源,觸類旁通,詩、書、畫、印兼能的修養(yǎng)全面的藝術家會不斷涌現,形成一批類似宋元、明清那樣的詩書畫兼擅的藝術家。
書畫家要堅持本真,具備富有感性的、天真的、灼熱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書畫理論家需要在藝壇之外多進行理性的、冷靜的思考,發(fā)出富有正能量的聲音,對書畫界發(fā)揮良性的引領、鞭策和匡正作用。
幽蘭 國畫 倪旭前
寧靜的、忘我的、不帶目的的創(chuàng)作,容易產生佳作。過度的創(chuàng)作展廳效應、參賽作品、拍賣交易作品、應酬作品,容易形成書匠和畫匠,作品容易急功近利地走向形式主義和機械化。最終斷送美好的創(chuàng)作年華,斷送成為大師的機緣。
作品才是藝術家一生真正的財富。因此王羲之囑咐子女把自己滿意的《蘭亭序》傳下去。很多書畫家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愛的作品,因為各種原因,會被別人占有。
有人說,理論往往都是不實踐的人做的。藝術理論與藝術創(chuàng)作似乎不得兼顧,但兩者兼修也未必就矛盾。藝術實踐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理論修養(yǎng),不然容易降低藝術品味和文化內涵;藝術理論者也需要嘗試藝術實踐,不然容易紙上談兵、隔靴搔癢。一個主攻中國書畫藝術并以此為人生終極理想和志向的人,強調書畫理論與實踐的適度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可供學術研究和參考的各種學術數據庫不斷涌現,博物館原作的不斷對外展出,書畫藝術研究似乎越來越簡單方便;然而要站在藝術學術的前沿,要避免研究工作撞車,進行一種新時期高水準的學術研究,仍然非常不容易。
書畫同源這一命題有多種合理因素可以解釋。首先,書法是在象形文字基礎上書寫,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也可以說既非具象亦非抽象。而中國畫同樣可以是寫出來的。書法往往是國畫的基礎。書法與國畫的表現語言也差不多,都以筆墨紙硯為主,實際上,都可歸為國學范疇的東西。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中國書畫使用的毛筆,好就好在它是“軟”的,能表現自然的千奇百怪、千姿百態(tài),毛筆是柔的,但它能以柔克剛。而西方的羽毛筆、蘸筆、鋼筆、水筆等,都沒能如毛筆那樣隨意揮灑地表現自然、社會、思想以及對生命的思考。
精到透徹的評點一幅書畫作品,猶如對書畫作品做了一種再創(chuàng)作。很多作品當世人無法理解,甚至會遭受到當世藝術主流的嘲笑,只有到了后世才得以肯定,甚而加以推崇。梵高在世時沒有賣出一幅畫。王羲之的妍美書法被當時人嘲笑為“野雉”,所謂“家雞野鶩”。
炎黃子孫,華夏后人,本應該好好寫字的,也可以不用很困難地把字寫平正的,就像小孩學拿筷子一樣。但是每天伴隨游戲機、電視機、手機長大的新一代,看到同學中能寫一手好字,有時他會感到很奇怪。
藝術需要自己多實踐,從實踐中悟出。詩文書畫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詩文,不需看解釋,讀多了,其義自現;書畫,不用多講解,看多了,其意自悟。同樣,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是沒有技巧。
幽蘭 國畫 倪旭前
蘭石圖 國畫 倪旭前
蘭花圖 國畫 倪旭前
幽蘭 國畫 倪旭前
陸游句 行書 倪旭前
臨《趙孟頫汲黯傳》 小楷 倪旭前
宋王十朋·題湖邊月 行書 倪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