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漁稻養(yǎng)作及其在澇漬地綜合利用中的研究綜述

        2016-03-29 10:34:22吳士龍詹忠國
        節(jié)水灌溉 2016年5期
        關鍵詞:水稻研究

        李 倫,羅 強,吳士龍,詹忠國

        (1. 武漢大學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2;2. 湖北省荊門市水利科學研究所,湖北 荊門 448000)

        0 前 言

        澇漬災害是一種地域性廣泛的自然災害,影響各個行業(yè),尤其是在地勢平坦或低洼地區(qū),汛期暴雨頻發(fā),排水常受外江(湖)水位頂托,容易造成排水不暢,積水成災。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氣候的發(fā)生愈加頻繁,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勻呈加劇趨勢,澇漬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增大。據統(tǒng)計,全國現有易澇耕地2 440 萬hm2,漬害田766.7 萬hm2[1]。1978-2008年,我國平均每年水災的受災面積1 277 萬hm2,成災面積738 萬hm2,其中成災最多的一年為1991年,面積達1 461 萬hm2[2]。1990年以來,我國年均洪澇災害損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澇漬災害已經成為威脅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對其進行綜合治理。

        為綜合減輕澇漬災害,充分利用澇漬地以提高其經濟價值,國內外學者針對平原湖區(qū)水資源豐富的特點,改變澇漬地單一作物種植的現狀,引入了漁稻養(yǎng)作的澇漬地高效利用新模式,目前已在實踐層面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本文針對漁稻養(yǎng)作及其在澇漬地綜合利用中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綜合分析,并對未來研究的走向進行了展望,以期為澇漬地的綜合利用與發(fā)展提供參考。

        1 澇漬地漁稻養(yǎng)作的生產模式

        1.1 澇漬地治理的模式

        澇漬地是介于旱地與淺水地之間的土地資源,其中作為種植利用的部分稱為易澇易漬農田,屬于中低產田的一種[3]。比較典型的澇漬地,一種是土壤透水性較好,但是地下水位長期過高;另一種是下部土壤黏性較重,積水滯留難以排出[4]。由此可見,地面積水形成澇,地下水位過高形成漬,澇漬都是針對土地種植的作物而言。

        因此,傳統(tǒng)澇漬地治理的基本思想,在于及時排出田間多余的水量,控制地下水位,以營造適宜作物生長的水土環(huán)境。根據這種思路,澇漬地治理的工程技術包括明渠排水、暗管排水、組合排水、控制排水等模式。明溝排水是傳統(tǒng)的排水模式,具有投資少、容易建設的特點,但明溝加快了農田水分的運動,排水攜帶著從土壤中淋洗出來的化肥、農藥以及鹽分等化學物進入地表水體,成為接納水體的污染源[5]。暗管排水可減少明溝的占地面積、管護簡單、降漬效果好,但排地表水效果不如明溝,且工程建設投資較大,施工技術要求較高。受技術、經濟、觀念等限制,目前我國暗排技術發(fā)展還相對滯后,特別是施工機械發(fā)展的滯后成為現代化暗管排水技術應用推廣的瓶頸[6]。農田控制排水在滿足排澇除漬要求的同時,具有節(jié)水、增加雨水利用和減少農業(yè)污染物排放的綜合效果,但缺少易操作的水位調控方法與設備[7]。

        澇漬地治理的目標是提高澇漬地的綜合利用效益,澇、漬是由于地面水層和地下水埋深無法滿足作物種植的需求而產生的。因此,根據這類澇漬地的特點,充分利用稻田的淺水環(huán)境和保水特性,改變澇漬地的利用方式,是澇漬地治理的另一種思路,其典型實踐模式為漁稻養(yǎng)作。漁稻養(yǎng)作已有悠久的歷史。在一些土地資源緊張的偏遠山區(qū)或者落后的鄉(xiāng)村,為了提高家庭經濟收入水平,許多個體農戶都有進行稻田養(yǎng)殖的傳統(tǒng)[8]。隨著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和產業(yè)化,稻田生產經營也逐步走向規(guī)?;沟棉r田養(yǎng)殖的統(tǒng)一管理成為可能[9]。漁業(yè)養(yǎng)殖品種也逐步多樣化,從最初單一的小龍蝦、羅非魚等發(fā)展到魚蝦混養(yǎng)[10]、魚蟹共養(yǎng)[11]等,稻田小生態(tài)圈的構建更加完善,整個系統(tǒng)的空間位和生態(tài)位更加豐富。漁稻養(yǎng)作已經逐漸成為雨水豐富地區(qū)澇漬地綜合利用的新模式。

        1.2 漁稻養(yǎng)作模式的分類

        不同地域漁稻養(yǎng)作所選擇的水稻品種、養(yǎng)殖水產品的種類、對稻田的改造情況各不相同,依據以上特征,漁稻養(yǎng)作可以分為多種類型[12,13]。比如依據水稻的生育期來分,有單季(早、中、晚)稻田魚稻共作和雙季稻田漁稻共作連養(yǎng)[14];而依據田間工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壟稻溝魚式”、“稻田溝凼結合式”和“流水溝式”等[15],現今漁稻養(yǎng)作的稻田結構雖然又多了許多改進和創(chuàng)新,如“寬溝深凼”式等,但是大體仍可歸為以上幾種。候光炯[16]最先提出“壟稻溝魚”的養(yǎng)殖模式,實踐中以畝為單位對稻田進行改造,加固加高田埂至高寬各達到0.5 m左右后,在田埂內側開挖圍溝,再在田間開溝起壟,圍溝寬深均在0.7 m左右,田間魚溝寬深在0.4 m左右,壟面寬0.5~1.0 m[17];一溝一壟、壟溝相間,溝中養(yǎng)殖水產,壟上種植水稻,該種模式在我國西南地區(qū)運用較多。而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由于降水豐富,且地下水埋深較淺,一般“寬溝深凼”式田間工程運用較多,該模式在加固加高田埂后于田塊一頭開挖小凼(或于四周開挖寬溝),溝凼深度在1.0 m以上,總面積約占稻田5%~10%[18],可通過提高水位使魚進入稻田,而需要在稻田內施肥、打藥時則可降低水位讓魚回到溝凼內?!傲魉疁鲜健敝饕m用于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在引水口處修建魚坑,魚坑出口處銜接田間溝。田間溝一般寬0.8 m、深0.3 m,根據田塊大小呈“十”字或“井”字布置[19]。該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通過持續(xù)引入活水實現了微流水養(yǎng)魚。依據水生動物的種類及搭配,田間工程的具體布置情況稍有差異。目前全國有發(fā)展前景的稻田水產養(yǎng)殖模式主要有稻魚、稻鱉、稻蟹、稻蝦和稻鰍等[20],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稻鱉蝦、稻魚鴨復合模式等。

        澇漬地一般只種植一季中稻,就工程上而言,“寬溝深凼”模式由于具有較大的水量容蓄能力,是比較適用于澇漬地的。在澇漬地利用中,采用漁稻養(yǎng)作的方式,集中連片、規(guī)?;N養(yǎng),不僅能促進農民創(chuàng)收,而且構建了小范圍的生態(tài)濕地,寬溝深凼的存在對于當地排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2 漁稻養(yǎng)作模式對水稻生長及其產量的影響

        2.1 引入水生物對水稻生長及其產量的影響

        把漁稻養(yǎng)作作為澇漬地綜合利用的措施,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澇漬地的低洼地勢、多水環(huán)境及其保水性強的特點,在兼顧水稻產量的前提下獲取更多的水產品,同時起到保護環(huán)境的作用。稻田養(yǎng)殖水生生物對于水稻產量有怎樣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并沒有達成一致的結果。Lightfoot等認為這是由于所放養(yǎng)水生生物的種類、水稻的品種、所用肥料等因素的差異性導致的[21],另外各地的天氣氣候、水質、田間管理方法的不同也是最終結果有所區(qū)別的原因。Gurung和Wagle[22]在尼泊爾的研究結論是,相對水稻單種,稻田養(yǎng)魚情況下水稻產量會明顯增加;Ahmed等[11]在孟加拉蝦稻共作中發(fā)現,蝦稻共作情況下,水稻產量也得到了提升;國內一些研究也表明,魚稻共作能有效促進水稻增產,根據貴州實施生態(tài)漁業(yè)工程的實踐,稻田進行生態(tài)養(yǎng)殖后水稻空殼率下降,干粒重提高,稻谷平均單位面積增產5%~15%,同時由于在養(yǎng)殖過程中主要使用有機肥,系統(tǒng)內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善,所收獲的稻米品質也得到了提高[23]。值得一提的是,稻田中魚類的存在對田間害蟲和野草的控制也卓有成效[24,25],這也可能是水稻增產的原因之一。

        Rothuis等[26]在湄公河淺水區(qū)域的魚稻共作試驗并沒有發(fā)現水稻產量會在養(yǎng)殖魚類時有顯著增加,Berg[27]在2002對湄公河三角洲地區(qū)魚稻共作的研究也是同樣的結果;Vromant[28]在2002年也專門對此問題作了研究,4種不同的魚類共作對水稻產量均沒有影響;Li等[29]和呂東鋒等[30]在蟹稻共生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結論。而1995年Li等[31]在中國的研究發(fā)現漁稻共作情況下水稻的產量反而降低了4.3%。

        在澇漬地中,水稻單種的情況下,國內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正常生長年份,中稻受澇漬影響平均減產16%~27%,單產減收1 302.0~2 167.5 kg/hm2[32]。澇漬地中采用漁稻養(yǎng)作模式情況下的水稻產量并沒有相關研究,然而漁稻養(yǎng)作模式下,澇漬地原有的高地下水位問題將不再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問題,而且土壤的理化性質、水質情況發(fā)生變化等,這些都將成為澇漬地漁稻養(yǎng)作中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

        2.2 田間水深控制對水稻生長及其產量的影響

        稻田之所以能進行漁業(yè)養(yǎng)殖,主要在于其天生的淺水環(huán)境,然而水稻和漁業(yè)所需要的適宜水深并不相同,甚至不同的水稻品種、不同的水生生物所要求的水深水質都極具差異性。稻田養(yǎng)魚的水層灌溉可以分為干干濕濕灌溉型、水層-濕潤與曬田相結合型、淺-深-深灌溉型、深-淺-深灌溉型、因時灌溉型、長期水層灌溉型和長期水層與曬田相結合灌溉型等7種類型[33]。如何協(xié)調稻田水深,使得水層水深的管理既滿足蝦、蟹等的生長要求,又滿足水稻各生育期的生長要求,國內外學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田間工程方面,候光炯等[16]研究認為,采用“壟稻溝魚式”的田間工程類型,可以解決稻、魚需水一深一淺的矛盾,同時溝凼的使用增厚了周圍的耕作層,為水稻根系的生長提供了更多空間,降低了水稻的淹水深度,有利于種植水稻區(qū)域土壤性質的改善和肥力的提高,較低水位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也比深水位要高;采用“田字溝”和“日字溝”的形式對稻田進行改造具有和“壟稻溝魚式”相類似的效果。Rothuis[34]指出,在稻田中養(yǎng)魚,水層的深度應為正常稻田的2~3倍,以便能兼顧水稻和水生生物的生長需要。在種植模式方面,陳昌齊等提倡水旱輪作的方式,指出對長期漁稻共作的稻田進行適時的水旱輪作在減輕病蟲草害、利于土壤養(yǎng)分充分發(fā)揮和改善土壤通透性方面均有顯著效果[35]。

        楊星星等比較研究了稻田水深15、20、25 cm對水稻和魚的影響,結果表明,稻田水深控制在15~25 cm范圍內時,水深對水稻分蘗、生長沒有顯著的影響,對田魚的影響也不大[36]。楊勇等的研究表明,如果根據水生生物對水深和水溫的需求來調節(jié)稻田水層深度,對水稻的產量形成而言,有利有弊。利主要表現在無效分蘗期水層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控制無效分蘗的發(fā)生,減少植株養(yǎng)分消耗,同時水層加深擴大了水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在清除雜草和部分害蟲方面更為有利,水稻的生育期在漁稻共作時的延長,有利于增加稻米的千粒重;但是深水條件對稻株的抗倒性等株型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長期處于深水條件之下會導致水稻根系活力下降,最終對水稻的分蘗、成穗產生不利影響[37]。在澇漬地中,由于降水、排水方面的不同,水深控制與正常情況下也會有差異,但大體情況是類似的,原先的研究資料都可以成為參考。

        2.3 水稻種植密度和施肥制度對水稻生長及其產量的影響

        由于要考慮水生生物的活動,漁稻養(yǎng)作的水稻種植密度和水稻單種情況不同,相關方面已有的研究均推薦“寬行窄株”式的稀疏種植管理模式[13,16,38]。國外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Mustow[39]在對漁稻共作的研究中提出了水稻“邊際栽培法”,水稻的種植密度的降低增強了田間的通透性,浮游生物能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有更多的浮游生物作為養(yǎng)料,有利于水產品產量的提高,并且此種模式下,水稻產量未見明顯降低。另一方面,稻田的水溫、pH值、溶氧量與植株生長密度也是息息相關的,采取稀疏種植,使水稻葉片對陽光的遮擋減少,水體能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水溫提升的同時,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也得到提高,能增加水體溶氧量,溶氧量的增多能加強水中亞硝酸鹽等化合物的氧化作用,改善水質,使水體pH值保持在適宜的水平[34]。

        肥料是確保農作物良好生長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稻田中進行漁稻養(yǎng)作時,需要充分考慮肥料對水產品的負面作用。有機肥是漁稻養(yǎng)作的首選[35,40]。林忠華等[41]研究認為,有機肥對魚蝦蟹等毒害小,進入稻田后由于分解緩慢、肥效長,可以使水稻穩(wěn)定生長,同時有防止土壤板結滲水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機肥也是水生生物的食物之一。水生動物的排泄物是稻田肥料的另一個來源,Vromant等[42]的研究表明,稻田養(yǎng)魚可增加水稻10%的生物量; Steffens[43]的研究指出,魚排泄物中的氮元素由75%~85%都是以銨離子的形態(tài)存在,而銨離子是水稻氮的主要攝入形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魚能將田間不能被水稻利用的有機氮轉化為易于水稻吸收的銨態(tài)氮。吳敏芳等[44]的研究表明,稻田養(yǎng)魚系統(tǒng)能有效利用魚飼料轉化成的有機肥,可以減少肥料施用量而保證水稻的穩(wěn)產,并給出推薦優(yōu)化模式為:水稻移栽密度為 30 cm × 30 cm,田魚投苗9 000尾/hm2,復合肥施用量480 kg/hm2,能最大限度地的利用土地。

        3 漁稻養(yǎng)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

        3.1 漁稻養(yǎng)作的生態(tài)效應

        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組分單一,生物主體是人工種植或養(yǎng)殖的生物,其他生物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45]。在常規(guī)稻田的生物群落中,水稻作為生物主體,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最終形成稻谷和稻草,而同時田間的雜草、浮游生物等,也同樣在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料,但是它們對農業(yè)生產而言是不利的,會對水稻形成競爭作用[14]。

        相關研究表明,物種豐富的農作物系統(tǒng),由于互相之間對資源的利用能夠互補,因此常常會出現“超產”的現象[46,47]。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yè)的進程,農作物系統(tǒng)生物多樣性簡化,農民大多只關注所種植或養(yǎng)殖生物的生長狀況,而忽略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及效應[48],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以工業(yè)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yè)雖然對糧食的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與此同時全機械化的生產、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帶來了資源破壞、環(huán)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的問題[49-51]。

        漁稻養(yǎng)作模式是增加稻田物種多樣性的重要途徑。漁稻共作系統(tǒng)中,由于水稻能為各類浮游植物、水蜘蛛等昆蟲、螞蝗等水生動物以及藻類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這些可以作為水產生物餌料的稻田初級消費者比其他養(yǎng)殖水體要多,而且由于水稻能起到隔離的作用,稻田魚蝦等發(fā)病一般輕微,因此魚藥的使用可以大幅度減少[16,52]。王玉堂等[38]的研究認為,稻田中魚蟹的存在,促進了新的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形成,在這種新系統(tǒng)中,稻、魚、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共存,更加接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自然狀態(tài)。在漁稻共作系統(tǒng)中,草魚和青蛙能大量取食水稻害蟲[53]。Xie等[24]的研究則發(fā)現魚會將稻飛虱碰落水中從而取食,因此能減輕稻飛虱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另外,魚的游動和覓食活動被認為起到了疏松土層,釋放土中養(yǎng)分,促進稻田養(yǎng)分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8]。

        Berg通過對越南120戶農戶的調查,表明稻魚系統(tǒng)相對于水稻單作系統(tǒng)能減少43.8%的農藥使用量[27];根據胡亮亮的研究結果,漁稻養(yǎng)作模式與水稻單作模式相比,水稻增產2.98%,肥料(氮磷鉀)平均投入量減少26.52%,農藥使用量減少61.08%;不同漁稻模式之間水稻增產率,肥料和農藥使用量的降低率沒有顯著性差異[54]。

        澇漬地從實質上看屬于濕地范疇,是濕地中作為農業(yè)利用的一種土地資源,可謂之農業(yè)濕地[3]。與暗管排水等澇漬地治理措施不同,把漁稻養(yǎng)作技術運用于澇漬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澇漬地作為濕地的特性,服務于人類社會的同時又形成了小范圍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從一定程度上講,能起到保護生態(tài)的作用。

        3.2 漁稻養(yǎng)作的環(huán)境效益

        研究表明,水體自身環(huán)境退化(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產養(yǎng)殖引起的水體污染[55,56],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污染物又以氮、磷和有機物為主[55,57];在水稻集約化生產條件下,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同時氮磷流失造成的田間面源污染的問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58]。而漁稻養(yǎng)作模式下,水產動物養(yǎng)殖密度低、飼料投入少,對稻田的水土環(huán)境無顯著性影響[59];同時由于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協(xié)同增效效應[60],漁稻養(yǎng)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水稻集約化生產所帶來的問題[61]。胡亮亮的研究結果表明,稻-鱉共作處理相對于水產動物單養(yǎng),分別降低水體總N和COD 32.89%和29.23%,不過與水稻單種相比,稻-魚、稻-鱉共作處理水體的總N、總P和COD未發(fā)現顯著性差異[54]。

        在澇漬地中采用傳統(tǒng)的明溝排水、暗管排水等工程措施,雖然排水效果良好,但是在排水過程中,必然導致氮、磷的大量流失,降低土壤肥力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業(yè)面源污染,采用漁稻養(yǎng)作的方法無疑是緩解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但是最終效果如何、相對于其他澇漬地治理方式和利用方法有何種優(yōu)勢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4 研究展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對土地的依賴性日益增加。國家目前實施的相關政策,如人口政策、土地流轉、集約化種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農業(yè)面源污染防治等,都對澇漬地這一重要土地資源的治理與綜合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漁稻養(yǎng)作作為澇漬地綜合利用的有效模式,急需在應用以及基礎理論方面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1)澇漬地生態(tài)養(yǎng)殖模式的研究。漁稻養(yǎng)作從傳統(tǒng)的單一品種養(yǎng)殖發(fā)展到現今的多種水生生物復合養(yǎng)殖,豐富了生態(tài)位,提高了田間養(yǎng)分利用效率。然而現在對于不同種類水產品之間的互相影響、在生物鏈中的搭配比例,以及不同地域、氣候、水文條件下的養(yǎng)殖模式選擇研究較少。因此,未來澇漬地中漁稻養(yǎng)作模式的研究應該集中在:①根據稻田主養(yǎng)殖產品選擇次養(yǎng)殖產品,合理搭配種類,以獲得稻田單位面積最大效益;②根據采用稻田環(huán)境進行水產養(yǎng)殖這一客觀現實,確定適宜該環(huán)境的養(yǎng)殖密度和比例;③結合混養(yǎng)種類的各生長發(fā)育階段及生長期間的取食習慣,確定其互相之間無不利影響;④考慮農藥化肥的最低施用量,實現漁稻養(yǎng)作的綠色健康發(fā)展。

        (2)漁稻養(yǎng)作的關鍵灌排技術研究。在漁稻養(yǎng)作的理論基礎研究方面薄弱,如在水稻生長期間,水稻和漁業(yè)(如小龍蝦)對水層、水溫、農藥及化肥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急需通過試驗觀測與理論研究,揭示其耦合機理,在灌排方面為澇漬地的綜合利用提供理論基礎。在不破壞稻田目前環(huán)境的情況下,探索最佳的溝凼布局,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邊際彌補效果來保證水稻產量的穩(wěn)定,同時兼顧灌排系統(tǒng)機械化的發(fā)展方向。

        (3)漁稻養(yǎng)作的減排機理研究?,F有研究均表明漁稻養(yǎng)作系統(tǒng)對于減輕田間氮、磷、碳排放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其內部的減排機理和轉移過程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稻田進行長期的漁稻養(yǎng)作之后,由于田間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土中微生物數量、種類及活性都將發(fā)生變化,各類水生浮游生物的種類、數量也會有明顯變動,它們這些氮、磷、碳等元素的消費者,在減排過程中各自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采取怎樣的措施能進一步地提升減排效果等,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便為現代漁稻養(yǎng)作的良性發(fā)展、維持良好的稻田環(huán)境奠定理論基礎。

        (4)漁稻養(yǎng)作對區(qū)域排澇的影響研究。將漁稻養(yǎng)作應用于澇漬地,使得田間出現了大約10%的長期水面,再現甚至加強了澇漬地的濕地特性,寬溝深凼的存在減緩了該地區(qū)的產匯流速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蓄的作用,理論上講必然會導致當地排澇模數的減小,但在具體功效方面缺乏定量的研究。

        [1] 水利部農村水利司. 新中國農田水利史略[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19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9.

        [3] 朱建強.易澇易漬農田排水應用基礎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 陳清華,朱建強,劉章勇. 農田澇漬、田間排水與澇漬地利用研究進展[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9):252-255.

        [5] Skaggs R W, Breve M A, Gilliam J W. Hydrologic andwater quality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drainage[J]. Critical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24(1):1-32.

        [6] 王少麗,許 迪,陳皓銳,等. 農田除澇排水技術研究綜述[J].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4,(4):343-349.

        [7] 羅 紈,李 山,賈忠華,等. 兼顧農業(yè)生產與環(huán)境保護的農田控制排水研究進展[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3,29(16):1-6.

        [8] Halwart, Matthias, Modadugu V Gupta, ed al. Culture of fish in rice fields[M]. Rome: FAO and the World Fish, 2004.

        [9] Kangmin L. Rice-fish culture in China: a review[J]. Aquaculture, 1988,71(3):173-186.

        [10] Wahab M A, Kunda M, Azim M E, et al. Evaluation of freshwater prawn-small fish culture concurrently with rice in Bangladesh[J]. Aquaculture Research, 2008,39(14):1 524-1 532.

        [11] Ahmed N, Allison E H, Muir J F. Rice fields to prawn farms: a blue revolution in southwest Bangladesh[J]. 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010,18(4):555-574.

        [12] 吳萬夫,張榮權.漁業(yè)工程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7-128.

        [13] 曹凱得,肖友紅.稻田養(yǎng)魚高產高效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

        [14] 楊 勇. 稻漁共作生態(tài)特征與安全優(yōu)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04.

        [15] 孫鴻良. 我國生態(tài)農業(yè)主要種植模式及其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學原理[J]. 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1996,(1):17-24.

        [16] 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計劃辦公室.稻田養(yǎng)魚技術[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17] 樊祥國. 稻田養(yǎng)魚技術:一[J]. 農村養(yǎng)殖技術,1996,(1):17-18.

        [18] 薛 華. 稻田養(yǎng)魚的田間工程建設[J]. 農村科學實驗,2010,(6):38-39.

        [19] 吳樹敬,林銀康. 流水溝坑式稻田養(yǎng)魚技術[J]. 科學養(yǎng)魚,1994,(2):24.

        [20] 丁偉華. 中國稻田水產養(yǎng)殖的潛力和經濟效益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4.

        [21] Lightfoot C, Van Dam A, Costa-Pierce B. What's happening to the rice yields in rice-fish systems[J]. Rice-fis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sia, 1992, 24:177.

        [22] Gurung T B, Wagle S K. Revisiting underlying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rice-fish integrated farming for environment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s[J]. Our Nature, 2005,3(1):1-12.

        [23] 胡小軍. 稻漁共作水稻生態(tài)生理特征及優(yōu)質高產無公害生產技術研究[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05.

        [24] Xie J, Hu L, Tang J, et al. 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108(50):E 1 381-E 1 387.

        [25] Miguel Clavero,Verónica López,Nati Franch,et al. Use of seasonally flooded rice fields by fish and crayfish in a Mediterranean wetland[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5,213(11):39-46.

        [26] Rothuis A J, Nhan D K, Richter C J J, et al. Rice with fish culture in the semi-deep waters of the Mekong Delta, Vietnam: a socio‐economical survey[J]. Aquaculture Research, 1998,29(1):47-57.

        [27] Berg H. Rice monoculture and integrated rice-fish farming in the Mekong Delta, Vietnam-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1(1):95-107.

        [28] Vromant N, Duong L T, Ollevier F. Effect of fish on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rice in integrated concurrent rice-fish systems[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2,138(1):63-71.

        [29] Li X, Dong S, Lei Y, et al. The effect of stocking density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on rice and crab seed yields in rice-crab culture systems[J]. Aquaculture, 2007,273(4):487-493.

        [30] 呂東鋒,王 武,馬旭洲,等. 生態(tài)漁業(yè)中稻田養(yǎng)魚(蟹)的生態(tài)學效應研究進展[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3):51-55.

        [31] Li X, Wu H, Zhang Y.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rice-fish culture[C]∥ Rice-fish Culture in China. Ottawa of Cana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DRE), 1995:129-138.

        [32] 田小海,龔信文,工藤哲夫,等. 水稻在澇漬條件下的產量形成試驗初報[J]. 湖北農學院學報,2000,(4):289-291.

        [33] 葉重光,葉朝陽,周忠英. 無公害稻田養(yǎng)魚綜合技術圖說[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98-109.

        [34] Rothuis A J, Vromant N, Xuan V T, et al. The effect of rice seeding rate on rice and fish production, and weed abundance in direct-seeded rice-fish culture[J]. Aquaculture, 1999,172(3):255-274.

        [35] 陳昌齊,劉方貴. 稻田養(yǎng)魚原理與稻作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92-103.

        [36] 楊星星,謝 堅,陳 欣,等. 稻魚共生系統(tǒng)不同水深對水稻和魚的效應[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2):73-74.

        [37] 楊 勇,張洪程,胡小軍,等.漁稻共作水稻生育特點及其產量形成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4,37(10):1 451-1 457.

        [38] 王玉堂,王友田. 稻田生態(tài)漁業(yè)利用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4.

        [39] Mustow S E. The effects of shading on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in rice-fish fields in Bangladesh[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2,90(1):89-96.

        [40] 倪達書,汪建國. 論稻魚共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應用價值[J]. 水產科技情報,1983,(6):1-4.

        [41] 林忠華. 稻田人工生物圈的調控技術研究[J]. 耕作與栽培,1997,(Z1):24-28.

        [42] Vromant N, Chau N T H. Overall effect of rice biomass and fish on the aquatic ecology of experimental rice plot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5,111(1):153-165.

        [43] Steffens W. Principles of fish nutrition[M].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89.

        [44] 吳敏芳,張 劍,陳 欣,等. 提升稻魚共生模式的若干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3):51-55.

        [45] 陳 欣,唐建軍. 農業(yè)系統(tǒng)中生物多樣性利用的研究現狀與未來思考[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3,(1):54-60.

        [46] Li L, Li S M, Sun J H, et al. Diversity enha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via rhizosphere phosphorus facilitation on phosphorus-deficient soil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104(27):11 192-11 196.

        [47] Nyfeler D, Huguenin-Elie O, Suter M, et al. Strong mixture effects among four species in fertilized agricultural grassland led to persistent and consistent transgressive overyielding[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9,46(3):683-691.

        [48] Omer A, Pascual U, Russell N P.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58(2):308-329.

        [49] Socolow R H. Nitrogen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of food: lessons from the management of energy and carb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96(11):6 001-6 008.

        [50] Tilman D, Cassman K G, Matson P A, et 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practices[J]. Nature, 2002,418(6 898):671-677.

        [51] Tilman D, Balzer C, Hill J, et al. Global food demand and the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108(50):20 260-20 264.

        [52] 劉煥亮. 水產養(yǎng)殖學概論[M].山東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

        [53] 李學軍,喬志剛,聶國興. 稻-魚-蛙立體農業(yè)生態(tài)效益的研究[J]. 生態(tài)學雜志,2001,(2):37-40.

        [54] 胡亮亮. 農業(yè)生物種間互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D]. 杭州:浙江大學,2014.

        [55] Lemarié G, Martin J L M, Dutto G, et al. Nitrogenous and phosphorous waste production in a flow-through land-based farm of European sea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J]. Aquatic Living Resources, 1998,11(4):247-254.

        [56] Cole D W, Cole R, Gaydos S J, et al. Aquacultur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ical, and health iss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9,212(4):369-377.

        [57] H?kanson L, Carlsson L, Johansson T. A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phosphorus load to lakes from fish farm emissions[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1998,17(3):149-166.

        [58] Miao Y, Stewart B A, Zhang F. Long-term experiments for sustainable nutrient management in China, a review[C]∥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0.

        [59] 丁偉華,李娜娜,任偉征,等. 傳統(tǒng)稻魚系統(tǒng)生產力提升對稻田水體環(huán)境的影響[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3,(3):308-314.

        [60] Edwards P. A systems approach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ed aquaculture[J]. Aquaculture Economics & Management, 1998,2(1):1-12.

        [61] Xie J, Wu X, Tang J, et al. Chemical fertilizer reduction and soil fertility maintenance in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10,4(4):422-429.

        猜你喜歡
        水稻研究
        什么是海水稻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美女被内射中出在线观看| 国产av精品麻豆网址| 香港台湾经典三级a视频| 胸大美女又黄的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福利网站| 99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隔壁的日本人妻bd高清中字|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亚洲18色成人网站www| 男性一插就想射是因为啥| 日本在线观看三级视频|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一本色道精品亚洲国产一区| 中国老太婆bb无套内射|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色人阁第四色视频合集网|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国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偷偷|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的| 欧美精品免费观看二区| 少妇一级aa一区二区三区片| 很黄很色的女同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日产一线二线三线精华液| 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伊人狼人影院在线视频| 成熟了的熟妇毛茸茸|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色二av手机版在线| 精品高清免费国产在线|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