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博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
論中國民族音樂的色彩特質
余文博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在當今音樂體系中,中國民族音樂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聲色、腔調頗具特色。絢麗多姿的民族音樂,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整體的發(fā)展。分析我國不同的音樂色彩,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承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色彩;聲色;樂色;器色;歌色
民族音樂有自己的特點,音樂的“聲色”包含兩大方面:一個是物理聲色;另一個是心理聲色。
1.1 物理聲色的特點
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音色存在很大差異。使用不同樂器可以產生音階高低等眾多的變化形式。依據物理學中的振動原理,改變振動的波型制造出不同的聲音屬性,演奏出一首首優(yōu)美的聲音,這是保證人們享受到更多精彩音色的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大腦識別音樂,利用人的感知去感受音樂帶給人們的喜怒哀樂,這種形式接收的信息[1],并不是被音樂所綁架,而是真正地聽懂了一種聲音后的真實情感。音頻是決定聲樂的重要因素,所謂“頻譜”,是指通過改變聲音中的諧音數量或者強度而形成的一種音樂,這種聲音可以確保人們識別出不同的音高。一般來說,諧音的數量以及強度可以為音樂帶來不同的色彩。想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感覺飽滿而通透,需要多個諧音共同演奏;而想要保證聲音明亮悅耳,需要適當地調高諧音的強度。不斷變化演奏的手法和力度,完成聲色“薄厚”之間的轉換,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1.2 心理聲色的特點
由于地域文化差異,不同地域處理音樂手法不同,演繹出多種形式的聲音。語言的音高變化也與聲色的成因密切相關。語言的變化高低以及聲色之間的相互切換,可以保證音樂具有更高的欣賞性。為了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文化特征,心理聲色可謂下足了功夫。首先,展現其靈活多變的表現形式,利用豐富多彩的舞臺效果向世人展示其魅力;其次,通過融合不同特質的聲調,讓整體的聲樂表現得更具有多變性、游移性和腔調性;最后,利用不同的聲音特質和變異性質演奏音樂,利用的就是頻率的高低變化,通過高低音的多重變化以及演奏力度的變化,為音樂的整體帶來另一種情感享受。
“調色”是一種通過變化而讓人可以直接感受到音樂所帶給人的直覺意識。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復雜的體系。首先,利用音樂的不同組合進行演奏,之后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確保聽者可以靜下心來慢慢聆聽。人們利用自己的感知形成一個完整的思維畫面,確保演奏的音樂可以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思路。不斷的心理變化是保證“調色”具有意義的前提。民族聲樂具有一定的組織形態(tài),人們依據不同的形態(tài)對音樂色彩進行了分類,形成了徵、羽兩種多調的音樂色彩[2]。這里我們所強調的是五聲性中的徵和羽。為了保證三音列中具有一定的核心,大二度與小三度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保證民樂調色產生一定的變化形式,在與骨十音存在于相同位置的三音列中,都有一定濃度的色彩音。而在常見的純四度的三個音中,徵類色彩是將大二度置前,羽類色彩置后而已。色彩的變動將直接影響聲調的變動,這種相互之間的牽制和關聯(lián),保證一首美妙的音樂不會被隨意整改,變成別人的文化。
在“調色”中,“音主”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利用背景音樂的色彩不同,需要強調的氛圍也有所區(qū)別。比如宋蔡元認為,想要保證整體的音樂效果具有一致性,就要將音調的起音和結尾音一同進行修改。人們?yōu)榱藨獙Σ煌瑘龊系男枨?,利用不斷變化的高低音,形成了一首又一首自由、隨意和新奇的音樂,為我國的“調色”增添了更多形式的演繹手法。
人們在聽到一首音樂曲目的時候,首先是直覺感受,通過直覺判斷這首音樂的高低音位置,判斷樂器的高低音變化的形式,這就是“器色”。經過了數千年的變化,人們對樂器進行了一代又一代的改革,也制造出了越來越精良的樂器,這讓人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演奏的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音樂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中國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為了對我國的不同樂器類型進行總結,這里將樂器簡單地進行了分類。體鳴樂器鐘、錢、鑼、拍板、梆子、木魚等,“器色”亮、混、雜、尖、威并存,保證了樂器既有一定的穿透力,又可以迅速地帶給人們一種緊張積極的氣氛。樂器中的氣鳴式樂器也有很多種,笛、簫、管、笙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樂器。無論是哪種樂器,都具有自己獨有的演奏形式和特點。
樂器除了有著發(fā)出不同音色的屬性以外,在不同演奏者的手中所發(fā)出的聲音節(jié)奏也是大有不同的。人們從發(fā)明了樂器開始,始終保有著極大的追求更加多樣化音樂的熱情。同一種樂器通過變化形式的敲打,就可以成為另一種演奏風格和聲音。“吹拉彈唱”的傳統(tǒng)演繹形式促使了我國的音樂文化不斷更新,也為了適應多樣化的社會形式。我國的音樂種類已經從最初的民族樂逐步發(fā)展出了多種形式的演奏。高雅的音樂值得人們去追求,而對于現代的年輕人來說,有節(jié)奏感有故事的音樂同樣受到歡迎。音樂可以保證人們積極工作、安靜生活、陶冶情操,也更加讓人們在精神世界得到了滿足和享受[3]。
音色就是樂器合奏的過程中產生的混響。中國民族音樂合奏,已經形成了對色彩的追求,這種追求的最終結果就是“八音齊鳴”“眾音異色”,這與古典西樂對樂器演奏統(tǒng)一、融合的審美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中國民族音樂在“樂色”方面強調線性特征,演奏的時候,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心理反映。以《八音》為例,采用蒙古樂器合奏,用八次即興變奏,將單聲線性的樂色,極為有力、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西安的鼓樂用笛、管、箏等樂器一同合奏,將“樂色”的色彩充分展現出來。個性化的樂器音色,形成了亮、尖、雜等斑斕的“樂色”,這是單聲線性的中國民族演奏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線性單聲的中國民族音樂演奏,所追求的是一種平滑的曲線鏈接,這種平滑的曲線承擔著展現音樂所有內容的重任,就算是多聲織體,對這種橫向發(fā)展的多線性也十分關注,并且會采用分層變奏、平行進行等表現方式?,F代的民樂演奏,秉承了我國傳統(tǒng)民樂的色彩方式,如秦文深的《喚風》,此作品采用了“緊打慢吹”的方式,分層次進行變奏,同時進行了不協(xié)和音程的撞擊,使作品最終呈現出了對比鮮明的樂色。
“歌色”是在演奏的過程中,不同的人聲與歌唱方法產生的音響與變化給人所帶來的一種主觀感知。歌色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分別為個性與共性。聲部、音區(qū)、年齡的不同,會導致歌色出現差異,當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其民族音樂在歌色方面也不盡相同。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民族音樂形式多樣,其中原生態(tài)歌曲是最為特色的一種。我國侗族、苗族、壯族等很多民族,都擁有自己的原生態(tài)民歌形式,比如即興的歌頭等,這些民歌的特點就是真聲與假聲區(qū)分明顯、對比鮮明。另外還有很多色彩分成的民歌小調,演唱過程中通過羽音加以裝飾,聲音高亢,高低歌聲相互錯落,十分打動人。比如蒙古族民歌《奶幼畜歌》,這是一首二聲部的個人演唱曲目,采用了“呼麥”的發(fā)聲方法,不但提升了歌曲的表現力,也使音樂的旋律更加起伏,構成了縱向的反差。
中華民族的音樂形式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戲曲也是其中的種類之一,我國的戲曲文化,極具民族特色,更有唱功的共性歌色彩。以清·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為例,為了防止“緊逼喉嚨”的問題,演唱者采用了低喉位貫通的方式,使腔體共鳴,達到提升歌聲亮度的目的[4]。元燕南的《唱論》,這個曲子的特點是“腦后音”,中國民族戲曲的個性,更加偏向于噴口以及氣口等,同時還常常會出現取氣,或者是換氣,歇氣等氣息變換的形式,渲染戲曲的氛圍,凸顯曲子的個性。
與西方國家的音樂體系對比,中國音樂的靈魂就是色彩特質,這是一種固化的民族心理,也是中華樂魂形成和凝聚的根基。西方國家對中國音樂的借鑒就是基于色彩之上的。古典西樂那種集中融合的音色在德彪西的總譜中已很難見到。透過斯特拉文斯基《一個士兵的故事》的總譜,色彩性代替融合性已躍然紙上。以勛伯格為代表的新維也納學派提出了“音色旋律”,將音色提高到與音高同等的重要高度。音與音之間不再依賴調性、和聲的邏輯關系,而是通過不同音色轉換獲得邏輯。為尋找新音源作曲家們苦思冥想,不斷創(chuàng)造出無限想象的奇特音色。潘德萊茨基的《挽歌》音響,讓人難以置信,卻創(chuàng)造了弦樂在音色上的最大可能[5]。
中國民族音樂的色彩特征,是中華民族心理上的不可除去的烙印,也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得以傳承發(fā)展的根基,這種特有的民族心理,推動了中國民族音樂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目前我國民族音樂的色彩特征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與兼顧性,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民族音樂才能夠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以和為美”“以色為榮”在深層次上顯現了民樂的精髓,“和樂”產生了沁人心脾的至柔至美,“色樂”產生了無以倫比的獨特風格,相反相成奠定了我國民樂發(fā)展的基石[6]。
[1]朱燕聰.聽賞中國民族音樂對當今大學生的積極影響[J].北方音樂,2014(17):26-27.
[2]錢晨,劉綺.從教育視角解析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J].音樂時空,2014(1):52,81.
[3]汪曉露.淺談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J].黃河之聲,2013(19):91.
[4]牟華.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民族音樂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1):57-60.
[5]汪敏慧.中國民族音樂的鑒賞[J].中國校外教育,2013(18):158.
[6]常開起.談電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弘揚作用[J].電影文學,2013(15):129-130.
2016-07-25
余文博(1982- ),女,講師,碩士,從事中國音樂史與民族音樂學研究。
J607
A
2095-7602(2016)12-01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