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教學中幾種心理效應的主動運用
作為教師,教育心理學是必修知識,有些教師把這部分知識淡化,在教育教學中也沒有應用,更沒有想到運用它去調(diào)節(jié)教學與師生關(guān)系。在教學中常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知識,趨利避害地發(fā)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可以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心理現(xiàn)象。
所謂“暈輪效應”,指在人們感觀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俗話說:“一好百好,一壞百壞?!苯處熞獣o自己營造光環(huán),如把自己長處和優(yōu)點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對自己產(chǎn)生良好的印象,甚至崇拜。這種暈輪可以幫助教師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是也。但教師切莫被學生的光環(huán)迷惑。例如在教育實踐中,常常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教師對優(yōu)秀學生非常喜歡,對差生則橫豎看不順眼。的確,由于優(yōu)秀學生守紀律、愛學習,在各方面表現(xiàn)不錯,容易給人留下好的印象,這樣,人們往往就認為他們一切都好,便忽略了其缺點。而比較差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差,組織紀律差等,教師容易忽略其優(yōu)點,看不到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教師必須克服“暈輪效應”的影響,全面正確評價學生,不能妄下結(jié)論,對學生評價時要既看到他們的缺點,又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對那些稍差的學生則盡量少說缺點,多說優(yōu)點,讓他們也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覺得自己并非無藥可救。
這種心理效應是指基于某種期望而產(chǎn)生的某種實際效果。它來自于一則古希臘神話故事: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位雕塑家,他鐘情于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在這件作品中,他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和才智,最終對其產(chǎn)生了愛幕之情。此事感動了愛神,終賦少女以生命。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稱此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現(xiàn)象”。
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贊美,沒有一個人不想得到它,尤其是學生。教師在和學生交流時,常對學生提出鼓勵與希望,并對學生的進步給予由衷的贊美與期待,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師,你的面前都是好學生,你必須面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期望,并讓你的學生知道它”。心理學家經(jīng)過分析認為:一方面,教師對學生寄予某種希望時,教師就會更加有意識、更加細致地教育、培養(yǎng)學生,在意識上會以為自己的學生是個好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美好希望所帶來的愉快,直接感染著學生,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緒,進而使學生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出更大的努力。最終促使師生情感上產(chǎn)生一種雙向的良性交往,產(chǎn)生一種自然的默契。
“仰八腳效應“就是指身體向后摔倒,仰面朝天地躺著。心理現(xiàn)象是:太過完美的人難以接近,而犯有一點點小錯誤的人卻易接近,也比較具有親和力,因而會更加招人喜歡。
“想讓學生走近你,需要你先從講臺上走下來”。剛教書時筆者板書出現(xiàn)筆誤,被學生指出,但礙于面子不愿承認失誤,硬說成是故意寫錯,目的就是讓學生挑毛病?,F(xiàn)在的作法是:坦率的承認,并對挑出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并表示感謝,同時提示學生不要犯類似的錯誤,甚至有時還用自己的錯誤自嘲一下自己。筆者雖然不時發(fā)生這種失誤,但并未被學生認為是不稱職的教師,相反,與學生更加親近,并得到他們的認可。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使人產(chǎn)生逆反心理,心理學稱為“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演講得很好,準備掏出錢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在講,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人的心理承受都是有限度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限度,不能一堂課講到底,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實驗、閱讀、討論、故事,或?qū)I(yè)發(fā)展史、專業(yè)典故等內(nèi)容,采用豐富的課堂教學手段,合理安排課堂學時,可以有效避免“超限效應“。
心理學中還有許多心理效應,諸如近體效應、同體效應、共生效應、海潮效應等都值得我們借鑒,而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只有主動運用這些心理效應,從心出發(fā),用心來教,才能使教師教得秀氣,學生學得靈氣,課堂充滿生氣,才能真正實現(xiàn)“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
065300大廠職教中心陳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