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 范孟娟
摘 要: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關于不文明行為新聞報道的討論中,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的支持具有絕對化傾向,而關于普通公民而不是公共人物的隱私權對公共權利的適度讓渡則很少討論。其中,近期以馬賽克為主的技術處理成為深擾新聞媒體平衡公共權利與公民隱私權的集中表征之一。本文運用新聞學和法學的有關原理,結合武漢地鐵“潑面女”等新聞事件,對新聞媒體關于嚴重的不文明行為的新聞報道對當事公民的肖像權和隱私權觸及進行了論述,在堅持媒體新聞信息傳播公民隱私權保護原則的前提下,又主張公民隱私權保護的適度性。不過,新聞信息傳播中普通公民隱私權對公共權利的適當讓渡也有禁區(qū),即特殊群體例外原則和有助于有錯方不給社會增加負能量原則。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媒體;不文明行為;隱私權;馬賽克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3-0005-05
伴隨當前新媒體高速發(fā)展與公民維權意識持續(xù)高漲,在大眾傳媒的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在需要完善與強化的同時,也面臨保護適度性的挑戰(zhàn)。其中,公民的隱私權,構成這種大眾傳媒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公民權利保護適度性的焦點之一,而公民公共場合下不文明行為的肖像視覺信息傳播則處于這種保護適度性的焦點區(qū)域之內。相形于公民隱私權的尊重,學界的研究和業(yè)界的實踐,對隱私權保護的適度性尚缺乏切實的探討與十分清醒的踐行。影響所及,新聞媒體面對公民置身于公共場合的嚴重的不文明行為不無兩難:報道中,對當事人的面孔予以技術處理,如施加馬賽克,在強化公民隱私保護的同時,又對社會普遍存在的不文明行為抑制疲軟;而不采取馬賽克手段一類的技術處理,則會面臨侵犯公民隱私權的指控與敗訴的極大風險。手機拍照、上傳互聯(lián)網的便捷,加劇了媒體的兩難。新媒體的高速發(fā)展對新聞媒體避免司法糾紛提出新挑戰(zhàn),一些新聞媒體,尤其是涉事傳媒報道有關公民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時為避免法律糾紛而索性簡單應對,即一律對不文明行為者的面孔施加馬賽克,而難以顧及社會的全局。如此實際,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對大眾傳媒信息傳播權利及其背后的公民集體的信息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與監(jiān)督權則未必是良性的。毫無疑義,關涉公民肖像信息在大眾傳媒上交流,他方,尤其是大眾傳媒須征得當事人的同意,但這樣的同意又不宜絕對化,即公民隱私權的這種保護不能無條件。因此,探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信息傳播中對公民肖像隱私權保護的適度性,就是很有必要的。
一、事關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的復雜性
伴隨新媒體的日益發(fā)達,事關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較之傳統(tǒng)媒體一統(tǒng)天下的過去,變得復雜起來。2013年3月發(fā)生在武漢地鐵的潑面女事件可謂其間的典型:一位女青年在車廂中不顧《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禁食的規(guī)定和多名乘客的勸阻,而進食熱干面,被一名女乘客用手機拍下吃面的照片,在要求刪除未果時憤而將手中的面條連同紙碗一并扣在拍照女的頭上。拍照女當日將地鐵車廂內拍下的照片未予技術處理,如施加馬賽克遮飾,并連同自己遭遇的文字說明,上傳新浪微博,隨后引發(fā)網友圍觀。翌日,全國眾多各類媒體在刊發(fā)或轉載這一消息時使用了拍照女微博中的照片。其中,《武漢晨報》的刊用因未在潑面女照片的面部加上“馬賽克”而遭致有關人士如律師侵犯隱私權的批評和潑面女方到報社交涉等情節(jié),并隨后將自家網站報紙電子版上潑面女的照片撤下(如圖1所示)。
武漢地鐵的潑面女事件,可以充分說明事關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的復雜性。首先,信息的傳播主體涉及多方。其一,公民個人,即公民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情況下以個人身份通過大眾傳媒進行信息傳播。其二,以互聯(lián)網為中心的新媒體。這樣的媒體往往成為新聞信息大眾傳播的起始或中轉。其三,傳統(tǒng)媒體及其控制者,多為信息再次傳播方與信息的放大者;其次,工具的多元化。事關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其工具主要涉及如下三方:其一互聯(lián)網。其二私有化的傳媒工具。這主要指公民個人擁有的具備視聽信息拍攝、傳送功能的手機。其三傳統(tǒng)媒體;再次,信息傳播模式的復雜化。信息的首次傳播與多次傳播相結合,形成信息傳播的多元鏈條系統(tǒng);第四,輿論生成模式的新狀態(tài)。信息傳播快速,迅速擴散,眾多網民圍觀,演變?yōu)檩浾撆d奮點,形成“爆米花”式的輿論生成模式。這樣的新聞信息傳播格局,新媒體誕生之前是難以想象的。
類似的新聞事件近期并不少見。2013年8月上海地鐵出現(xiàn)的“撒尿男孩”事件中,事發(fā)現(xiàn)場被有人手機拍攝并上傳到網絡,相關視頻信息后為傳統(tǒng)媒體報道所轉用。其中,中央電視臺的視頻畫面在轉用手機視頻信息過程中未對不文明行為當事人的面孔加施馬賽克手段,其間孩子的面部清晰可辨。2016年1月初,上海地鐵車廂內有一年輕女性大啖煮熟的雞爪子,并將吃剩下的雞骨頭吐在車廂內,有乘客在眾多乘客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對該女子車廂內吃相拍攝并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予以公布而未對照片加以技術處理,一個月后該女子還被發(fā)現(xiàn)在上海地鐵車廂內公然吃麻辣燙,吃相同樣被有關乘客拍照、公之于微博。有企業(yè)還“炒作”前述上海地鐵吃雞爪子的女性,邀請其參加公司年會或集體活動[1]。類似新聞事件的頻發(fā),既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普遍性,又說明問題的重要性、復雜性與解決的迫切性。
二、事關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屬于肖像權抑或隱私權范疇
公民的肖像法律歸屬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第一,公民的肖像屬于人格權范疇。法律上的人格,指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的個人和組織,其中包括自然人,作為法律主體的必備條件的權利能力,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利益。人格權是為維護主體的基本人格,主體所享有的法律規(guī)定的人格利益的權利,其中,公民的肖像、隱私、名譽等個別人格利益屬于特殊人格利益[2]。
第二,公民肖像屬于肖像權的法律范疇。肖像是公民個人形象通過攝影、繪畫、雕刻、錄影等形式,能為人的視覺所看到的,在物質載體上再現(xiàn)的形象。其中,照片肖像是通過攝影、攝像手段而制作的肖像,與肖像人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與其它肖像相比是最接近肖像人真實形象的肖像形式[2]。肖像權是公民享有在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xiàn)的利益的權利。因此,2013年武漢地鐵潑面女事件中潑面女在車廂內進食的圖片顯然與肖像權是存在法律關系的。
第三,部分肖像在法律范疇內屬于肖像權范疇的同時,又要接受隱私權的調節(jié)。所謂隱私,指公民個人生活不愿向他人公開或被知悉的秘密[3],如個人的健康狀況、生理缺陷、婚戀經歷、財產狀況、私人日記、生活習慣等。隱私權是自然人有依法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傷害的權利,主要有個人生活安寧權、個人生活情報保密權、個人通訊秘密權和個人隱私的利用權[2]。在和媒體的關系上,隱私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民對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事,有權要求他人不打聽,不傳播,有權要求新聞媒體不非法獲取,不報道,不評論;二是公民對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生活,有權要求他人不得任意窺探和干擾[4]。隱私權在我國的司法建設中有一個從無到有,從不獨立到初步獨立的發(fā)展過程。長期以來,我國法規(guī)體系未將隱私權單列。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2版的權威工具書《法學詞典》無“隱私權”詞條。1987年《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各項人格權無隱私權。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1993年8月7日《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均采取類推的方法將隱私權納入名譽權的范圍內加以保護,前者第140條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的名譽權行為”,后者第七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2010年施行(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我國法律體系中首次將隱私權列為公民受法律保護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5]。關于公民肖像,不同的法系之間存在不同的理解。英美法系將肖像權作為隱私權的一部分來加以保護,而大陸法系以法典法確認人格權制度的國家則把肖像權作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予以規(guī)定。由于肖像權近年來與隱私權之間發(fā)生關聯(lián)日益頻密,故一些沒有系統(tǒng)或專門的肖像權制度立法的國家與地區(qū),對肖像權的保護是借由隱私權制度來進行的[2]。我國至今尚無系統(tǒng)或專門的肖像權制度立法,故我國有學者對部分肖像亦主張借由隱私權制度保護。王利明在《人格權新論》中認為所有的個人信息,如一個人的身高、體重、肖像等包括在隱私中[6],認為“關于肖像權,現(xiàn)行民法通則只對肖像權的商業(yè)性利用作了規(guī)定。[7]”實際上,肖像所表現(xiàn)的形象只有處于某種特定狀態(tài),如公民照片見諸大眾傳媒而其肖像會被大眾識別時,才和隱私相關聯(lián)。因此,2013年武漢地鐵潑面女事件中潑面女在車廂內進食的圖片刊載在互聯(lián)網、報紙、電視等大眾傳媒中,則在我國尚無關于肖像權、隱私權專門法的背景下就不能不與隱私權相關。換句話說,事關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可以在隱私權范疇內討論。
三、新聞媒體對公民在公共場合嚴重的不文明行為的視覺信息傳播,未予技術處理是否侵權
對于公民在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以面孔為中心的外觀視覺信息,新聞媒體在傳播中是否應施加采取相關技術處理,如對有關人物的面部施以馬賽克,是不可一概而論的。新聞媒體對于公共場合中不文明行為,從保護公民隱私權和利于公民個人自我糾正,一般情況下應對當事公民的面孔采取施加馬賽克等技術處理,但也不能絕對化,尚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筆者認為,對公民嚴重的不文明社會行為的信息傳播,媒體必須謹慎,但確有必要時對當事人的面孔可不必采取施加馬賽克這樣的技術處理。
武漢城鐵潑面女事件可謂后者的典型個例??v觀全局,新浪、《武漢晨報》對武漢地鐵潑面女事件中的潑面女在車廂進食照片未予技術處理,如施加馬賽克,并不構成侵權。
第一,潑面女在武漢地鐵中的不文明行為是嚴重的。嚴重的不文明行為的構成要件大體如下:第一,公民的行為是不文明的,有錯的,違反或違背公序良俗和地方法規(guī);第二,不文明行為的性質是惡劣的,社會示范效應壞,社會影響范圍廣;第三,無認錯或不悔改;第四,當事人為維護已有的不文明行為又引發(fā)后續(xù)的不文明行為。潑面女在武漢地鐵車廂內違背法規(guī)進食雖然錯誤,但并不嚴重。其不文明行為的嚴重性主要在于:該女一是不僅不聽勸阻,反而拒絕合法途徑而將手中的熱面扣到勸阻的拍照女的頭上,對拍照女的健康、物質與精神均構成不容忽視的傷害;二是不思悔改,事后一直無認錯表示;三是在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中進行挑釁,呈現(xiàn)明顯的攻擊性傾向,如涉嫌邀約《武漢晨報》記者在漢口某地鐵出入口見面,再毀約,在戲弄中滿足一己私欲,具有攻擊性,氣焰相當囂張。這里的最后一點,說明潑面女的不文明行為是特別嚴重的??傮w看,潑面女的不文明行為是嚴重的,對公序良俗已經構成肆意踐踏,社會示范作用頗壞,因此,新浪、《武漢晨報》在公開或轉發(fā)拍照女關于潑面女在車廂進食的照片而未施加馬賽克,就不宜再依關于一般不文明社會行為的標準斷之。
其次,新浪、《武漢晨報》對武漢地鐵潑面女事件中的潑面女在車廂進食照片未加馬賽克,是否涉嫌侵犯潑面女的肖像權。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顯然,肖像權的構成要件有二,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肖像的使用以營利為目的。新浪、《武漢晨報》兩家媒體在報道中對肖像照片的使用雖然未經潑面女本人同意,但因未以營利為目的,故不構成肖像權侵權。當然,“以營利為目的”這一構成要件在學理上尚存在一定的爭論。王利明、楊立新等認為侵犯肖像權須具備三個要件:須有使用行為、須未經肖像權人同意、須無違法阻卻事由[8]。其中的違法阻卻事由,是我國學者結合國外的司法精神和國內的司法慣例所進行的總結,以為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包括“為了維護社會利益的需要,如對先進人物照片的展覽,公民實施不文明行為而拍攝、公布予以善意批評、通緝逃犯而印制照片等,均為合法使用。[8]”其要害是公共利益。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是在原武漢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的基礎上于2007年5月15日經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政府批準成立的大型國有企業(yè),并經地方政府授權獨家負責武漢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管理和融資[9]?!段錆h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2012年12月經武漢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實施,并明文規(guī)定禁止在武漢市地鐵車廂內進食[10]。而新浪、《武漢晨報》在傳播潑面女在有禁食公約的公共場合吃面的照片而未對潑面女的面孔施加馬賽克,是媒體新聞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有益于公序良俗,系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不為經營環(huán)節(jié),當屬于肖像的合理使用,與肖像權的侵權行為無涉。
再次,新浪、《武漢晨報》對武漢地鐵潑面女事件中的潑面女在車廂進食照片未加馬賽克,是否涉嫌侵犯潑面女的隱私權。大眾傳媒的公開傳播,使新浪、《武漢晨報》刊發(fā)潑面女車廂進食的未施以馬賽克的照片,不能不與隱私權相關。筆者認為,新浪、《武漢晨報》在公開潑面女車廂進食的照片而未加馬賽克的傳播行為沒有侵犯潑面女的隱私權。第一,新浪、《武漢晨報》對潑面女隱私權的觸及極為有限,且不為隱私的核心。說觸及隱私極為有限,在于新浪、《武漢晨報》所公開的照片僅涉及潑面女的以面孔為中心的外貌。說觸及隱私的非核心,在于新浪、《武漢晨報》所傳播的視覺信息僅及潑面女的外貌,而并未涉及該女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經濟收入、婚戀生育或既往違法亂紀行為及其處分等隱私的核心區(qū)域;第二,沒有打破公民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的良性平衡。按照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精神,判斷公民自拍自傳和有關媒體轉刊轉播行為是否侵犯公民隱私權存在一個根本標準,即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原則。所謂社會公共利益,是社會成員于社會范圍在生產、工作、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所擁有的共同好處。因此,只要公民的隱私無涉社會公共利益,那么,任何公民與大眾傳媒未經當事人允許而獲取、傳播或轉刊轉播均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相反,只要公民的隱私權涉及尤其是侵犯了社會公共利益,如犯罪行為、違反社會公德行為,違反法規(guī)或社會公約行為,損害公共秩序,則公民的隱私權保護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當廣大公民的知情權和個別公民的隱私權發(fā)生沖突時,一般情況下前者優(yōu)于后者,后者服從于前者。社會公共利益高于公民的個人隱私權,是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原則的精髓。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10月9日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的例外之一就是“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痹谖錆h地鐵潑面女事件中,地鐵車廂既非私人空間如家庭住宅,又非組織空間如工廠的車間,而系社會公共空間,車窗密閉,空氣流動性弱,潑面女在此場合公然吃面不單自我放棄隱私權的保護,而且食品所散發(fā)的氣味污染了車廂的空氣,觸犯了車廂內其他乘客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為公共交通工具滋生鼠害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客觀條件,違反武漢地鐵集團公之于眾的法規(guī),損害了社會公共場所的規(guī)范,即公共秩序[11]。潑面女地鐵吃面行為不再限于單純的個人隱私范圍。而大眾傳媒屬于一種公共領域,是介于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力之間的空間[12]。在這樣的情況下,公民為了保護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有權對特別嚴重的不文明行為拍攝并公之于公共領域的大眾傳媒之內,其它新聞傳媒也有權轉刊轉播。
第四,處理公民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還必須考慮特殊的時空。我國正處于由傳統(tǒng)而現(xiàn)代化的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這一偉大而復雜的社會轉型,人人有責,個個有份,單靠執(zhí)政黨和政府是實現(xiàn)不了的。這就有一個廣大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痛苦而漫長的過程。長期以來的文化慣性,讓我國形成具有濃郁的人情化社會的色彩。人情化社會的絕對化,往往導致人們不習慣于遵守法律,而熱衷于堅信人情,不習慣于鐵律,而容易面朝機會主義。對潑面女的前述嚴重的不文明行為,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中未對其照片中的面容施以馬賽克,雖然不無嚴厲,但在轉型期的當下對于扭轉社會風氣和推動社會秩序向好是較為有力的。潑面女事件的發(fā)展也證明了這一點:一是激發(fā)相關管理機構工作的主動性和斗爭的勇氣,如武漢地鐵公司重申法規(guī),強化地鐵車廂內的現(xiàn)場執(zhí)法;二是武漢市及全國民眾從中深受教育,不在公共交通工具進食開始成為共識,遵守相關規(guī)制成為潮流,正氣上揚,歪風邪氣失去市場,社會風氣得到有力的扭轉;三是武漢地鐵潑面女事件成為一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zhàn)役,由扭轉公共交通進食的陋習擴大到對其它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的批評??傮w看,由新浪始,《武漢晨報》放大的潑面女事件傳播的社會效果突出,以積極因素和正能量為主,以潑面女因部分個人隱私被公開而影響到其生活秩序的消極因素為輔。因此,在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之間的權衡,潑面女為自己的嚴重的不文明行為多付出一些代價與利益的讓渡又是時代的必須,對其本人也是很好的一課。
總之,公民隱私權并非至高無上,對其保護應有度,而不是無條件的。
另外,拍照女在向新浪微博傳送潑面女車廂內吃面的照片時未加馬賽克這一情節(jié),是無涉于侵犯潑面女的肖像權,尤其是隱私權的。顯然,拍照女在潑面女離開地鐵而匯入茫茫人海,通過將潑面女的照片公之于眾有助于尋找傷害者以提起賠償要求,客觀上亦屬無奈之舉。
四、維護公民隱私權的特別標準
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原則肯定公民和大眾傳媒對不文明行為的自拍自傳或轉刊轉播權利,但是否同時認可上述自拍自傳和轉刊轉播主體,可以絕對地對被拍被傳當事人的可識別部位不采取任何阻止第三者識別的手段呢?當然不是。任何阻止第三者識別手段的運用以保護當事人隱私權都是有條件的,此即維護公民隱私權的特別標準。
特別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是特殊群體例外原則,二是有助于有錯方不給社會增加負能量的原則。
特殊群體例外原則。隱私權所保護的特殊群體主要指未成年人。我國199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隱私。”第40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決前,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判斷該未成年人的資料?!?999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條除了前述的同樣規(guī)定之外,還刪去“在判決前”表述,說明國家后來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更加嚴格。這意味著未成年人的隱私不因其包括觸犯國家刑法在內的不當行為而可以公開。2013年8月上海地鐵出現(xiàn)的“撒尿男孩”事件中,事發(fā)現(xiàn)場被有人手機拍攝并上傳到網絡,相關視頻信息后為傳統(tǒng)媒體報道所轉用。其中,中央電視臺的視頻畫面在轉用手機視頻信息過程中未對不文明行為當事人的面孔加施馬賽克手段,其間孩子的面部清晰可辨(如圖2所示)。
在上述上海地鐵“撒尿男孩”事件中,向新媒體傳送此幅照片的當事人和中央電視臺、有關新媒體等在傳播或轉用式地傳播視聽信息時未對視頻圖像中的未成年男孩的面孔施加馬賽克,未采取技術處理,則侵犯了該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有助于有錯方不給社會增加負能量的原則。新聞媒體是信息溝通的平臺,對他人的不文明行為,無論公民自拍自傳,還是媒體接觸信源首刊或轉刊轉播,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錯方分兩類情況:一是犯罪嫌疑人,二是罪犯。首先論述犯罪嫌疑人。有關犯罪嫌疑人,如酒駕者、掃黃打非活動中的當事人,其有關行為可能會觸犯相關法律,但其時畢竟尚未經司法機關依據(jù)一定的司法程序予以決斷,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新聞媒體報道犯罪嫌疑人的視覺信息時應采取施加馬賽克一類的技術處理。其次,罪犯。罪犯,尤其是被剝奪政治權利者以及執(zhí)行死刑者,是否就不享有一切權利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刑法》第54條規(guī)定剝奪政治權利是指以下權利被剝奪:第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第三,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第四,擔任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因此,即使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乃至于受到法律嚴懲的死刑犯,也依然享有人格權,其人格權同樣要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護。2013年6月10日有關媒體關于毒販劉明臨刑前被押上警車的場面的信息傳播,對罪犯面部通過施以馬賽克的技術處理而予以局部信息的模糊化(如圖3所示)。
媒體如此舉措,是正確的。同時,除了少量無期徒刑及其以上的獲得重刑的罪犯之外,大多數(shù)罪犯在經過相關司法程序處理和改造之后還會回歸社會。因此,從尊重司法、依法辦事和有利于罪犯釋放后不再破壞社會秩序的前提出發(fā),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除非確有必要,對罪犯在公共場合的視覺信息也應采取相應的技術處理,如施加馬賽克為宜。
公開不文明行為的近期目的是堅持法治,維護社會秩序,長遠目標則是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促進國家的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和社會轉型的較為順暢,在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維方式上逐漸用科學去取代愚昧,用健康去取代骯臟,用文明取代粗野,用先進取代落后,凈化社會風氣,大力構建、完善遵紀守法、懲惡揚善、除弊興利的社會風尚。
當然,新聞媒體對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視覺信息的公開傳播同樣要考慮公共利益,考慮公共利益與當事人隱私之間的平衡?!豆矙C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271條規(guī)定:“通緝令、懸賞通告應當廣泛張貼,并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計算機網絡等方式發(fā)布”。因此,為了公安、司法機關及時抓捕犯罪嫌疑人,一些作案手段兇殘,造成嚴重后果且無悔改之意的罪犯,新聞媒體從公共利益重于隱私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可以適當曝光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照片。這既有助于更好地改造罪犯,又能夠起到威懾的社會功效,阻止類似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http://sh.sina.com.cn/news/s/2016-01-04/detail-ifxncyar6272826.shtml?from=wap;http://news.cnr.cn/native/wx/20160203/t20160203_ 521322112.shtml.
[2] 劉風景,管仁林.人格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 顧理平.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4] 魏永征.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5] 王毓.人格權立法應順勢而為[N].光明日報,2012-07-03.
[6] 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7] 王利明.應盡快啟動人格權立法[N].光明日報,2014-10-09.
[8] 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
[9] http://www.whrt.gov.cn/public_forward.aspx??url=group_public_list.aspx?tag=1&newtype=groupsummary&dtag=menu_index_1.
[10] 武漢晨報,2013-05-13(A09);2013-10-31(A09).
[11] 編輯委員會.法學詞典(第2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12]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