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霽,瞿秀忠(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邊地漢族的神圣敘事及功能*1
——以保山小寨“老萬歲”祭祀為例
洪麗霽,瞿秀忠
(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老萬歲”是保山小寨漢族村的保護神。作為一種承載著當地悠久歷史,具有深厚信仰內涵的神圣儀式,“老萬歲”祭祀與漢文化的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系。特殊的祭祀方式,使“老萬歲”祭祀具有心理調適、啟蒙教化、道德規(guī)范、和諧關系以及文化傳承等眾多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慰藉、情感得到補償,從而使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得到交流而變得更加融洽。
小寨;老萬歲;祭祀;功能
漢族在云南保山有著悠久的活動史。①保山,古稱永昌,歷史悠久,漢置不韋縣,東漢設永昌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國際商道“蜀身毒道”——南方古絲綢之路的要沖。明代以后,隨著大量漢族的移入,保山成為主要的漢族聚集區(qū)之一,[1](P41)出現了許多頗具特點的漢族祭祀習俗,流傳于保山小寨并延續(xù)至今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老萬歲”祭俗即是其中之一。
小寨,位于滇西保山市隆陽區(qū)丙麻鄉(xiāng)的東北部,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16公里,屬山區(qū),轄獨家村、小寨、羊火塘三個自然村6個農業(yè)合作社。村落總占地面積為34.4公頃,山地多為森林覆蓋。目前,小寨仍沿襲著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糧食作物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現以桑樹、核桃為主,烤煙為輔。
據2011年的最新統(tǒng)計,小寨現有360戶人家,總人口有1382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14人,男性690人。寨中村民多為漢族,其姓氏主要以瞿、李二姓為主。據村中老人口述,瞿、李兩姓人家皆是外來的,并非源生于本土姓氏。
本村多以瞿、李為姓,源于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橋、金竹巷、茲壩村。從江外大阿董(地名。位于今天的鳳慶縣——筆者注)到此地定居,至今估計在五百年左右了。因為當時“從軍入滇”,瞿、李二姓之人便在小寨定居。②被訪談人:瞿國臣,漢族,是村中“耍獅子”活動的主要角色,訪談時間,2011年7月19日。
瞿、李二姓來自江南,從有關的文獻中亦可得到某種佐證。據《保山文化志》載:“保山本地的漢族祖籍多為南京、江西、安徽、湖廣等地,他們因從軍平叛戍邊,或是屯田而來,或是經商而至;據施甸縣楊氏古墓碑上記載:楊氏一代楊連,于明洪武二年來自南京應天府上元縣金柳巷西道第二橋……”[2](P195)另據《保山文史縱橫》載:“明軍實行衛(wèi)所制度,‘諸衛(wèi)錯布于府縣,千屯遍列于原野’,保山出現了大量以屯、營、所、鋪、堡、哨為地名的村落;進入永昌的軍民大量來自南京等地,永昌府城也“仿南京之制”大加改造,開始有“小南京”之稱?!保?](P41)今天,“走遍云南3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詢問云南漢族的祖先來自哪里,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明初洪武年間上百萬的漢民以南征、流官、軍屯、民屯、商屯、謫戍、充軍、流寓等不同方式從中原、江南等廣闊地域遷徙入滇,散布在云南各地,至今已歷629年?!保?]上述資料,可以說使老人口述的“從軍入滇”之說得到了有力的支撐,瞿、李二姓或許真的就是在明朝時來到保山并在小寨定居,其歷史距今已有五百年左右了。
“老萬歲”是小寨著名的一種祭祀習俗,它祭拜的對象是唐朝皇帝李世民,活動在村旁的李世民祠堂舉行。該祠堂位于村子的東面,高居一個小山包之上。它面朝村落,據說這有著照看、保護村落的意思。1976年以前,祠堂在“老學堂”旁邊,文革時村民不敢公開祭祀。文革結束后,村民把祠堂搬到了現在的“麻栗山”①這座小山有許多高大的麻栗樹,故稱“麻栗山”。。目前,該祠堂占地面積約3畝左右,包括庭院及所占的整個山頭。四面古樹環(huán)繞,郁郁蔥蔥。祠堂主體處于山丘頂部的中央,坐東朝西,占地為0.4畝左右,起初僅僅是一房三間式的土房。2006年,在村委會的號召下,村民們有錢捐錢,有物捐物,有力出力,出于自愿,盡其所能,重新修繕了祠堂?,F在,祠堂門外還有一塊鐫刻著捐獻人及其錢款的功德碑。祠堂為一房三屋式的瓦房,并建有一間磚瓦式廚房,有單獨的庭院、大門。其中屋有玻璃鑲嵌的李世民牌位,右側屋有簡單的紅紙所寫的孔子牌位,左側屋擺放著“耍獅子”的道具。平時無人專門值守,大門的鑰匙在兩個專門主持祭祀的人員手中,每逢初一、十五,他們會輪流到祠堂點燈、上香、燒紙錢。若有人去祠堂祭拜,需要提前與他倆預約。祠堂維護多是祠堂附近的村民,如果工程量較大,則召集所有的村民進行集體整修。因為這樣的活動并不頻繁,人們潛意識里也認為這樣的活動有“積功德”的意思,所以參與的積極性較高。
開始供奉李世民時,祠堂就隨之修建好了,就在村里老學堂旁,因為那里是村民密集的地方,便于村民祭祀。祠堂的搬遷,并不是村民們貿然進行的,畢竟神不同于人,需要人與神靈進行溝通。為此,據說村里特意找來神婆問李世民是否愿意搬到此處,經他點頭同意之后才進行。這一特殊的場所在未搬到麻栗山之前,它的位置空間并不寬敞,僅指很簡單的一間房子,搬到麻栗山后,整個山頭都屬于祠堂的范圍,比以前明顯寬敞多了。整座山也隨之便在村民心中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上面的樹、石頭等東西都不能隨意的砍伐、搬動,甚至到山頭也不能大聲的喧嘩,以免冒犯神靈,這里成為了整個村中最為神圣的地方。向云駒在《論“文化空間”》中曾說:“人類學的‘文化空間’,首先是一個文化的物理空間或自然空間,是有一個文化場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態(tài)的物理‘場’;其次在這個‘場’里有人類的文化建造或文化的認定,是一個文化場;再者,在這個自然場、文化場中,有人類的行為、時間觀念、歲時傳統(tǒng)或者人類本身的‘在場’。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有人在場的文化空間才是人類學意義的文化空間,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可以說,李世民祠堂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空間。
祠堂的出現,讓“老萬歲”祭俗有了自己的活動場所,成了三年一次“耍獅子”活動的起點。作為村里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從它產生之時開始便具有了獨特的意義與功能,承載著村民那份獨特的精神信仰,見證著祭俗儀式的舉行過程,被視為是小寨村民福澤的源頭,是村民重要的喜、怒、哀、樂的訴說場所。②訴說場所:指村民精神上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到祠堂進行祭祀來請神解決,以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相傳李世民愛民如子,是個好皇帝,加之當時社會動蕩,生產力水平低下,村民急需尋找一種精神寄托以慰藉心靈,安頓靈魂。瞿、李二姓希望李世民能保佑本村民眾,于是便興起了祭祀李世民 (村里又稱李世民為“老郎神”①老郎神:村民也稱李世民為老郎神,它與花燈有著緊密的聯系。)的活動。
該祭祀活動與村里每隔三年舉行的“耍獅子”有著緊密的聯系。“耍獅子”的起點就在祠堂,每家都要參與,寓意把好運、光明、幸福帶到每家每戶。據《保山文化志》記載:“演出花燈時,會在墻中央貼一張用大紅紙寫的‘老郎神之位’的神牌,老郎神即燈神。中國的花燈源于漢代,盛行于隋唐,保山的花燈是否源于漢唐,因資料奇缺難以判斷,但至少在明代,保山即有花燈?!毙≌睦?、瞿二姓大約在明代就定居于此,花燈當時已在保山存在。小寨玩的獅燈屬于花燈中的一種,村民稱李世民為“老郎神”,就是村里玩燈的燈神。村里每隔三年玩燈耍獅子,李世民兼燈神與村里的保護神。
玩燈的起源,據老人說大致如下:
李:李世民家媽是眼睛瞎掉,興起玩燈之后,眼睛就好了,然后就玩燈。
瞿:元宵的時候啊,年年元宵玩獅燈,“總有三千六百盞,留下兩盞到如今”。我們玩的這盞叫“光明、幸福、太平”燈,有另外盞么“花燈”,“只因國母眼睛瞎,太宗開了金口風。”唐太宗家媽眼睛瞎,他就說:“凡是老人來看燈,頭發(fā)白變青,牙齒掉了要換新,眼睛瞎了會光明?!彼烷_了這個口風?!按蠼阈∶脕砜礋?,挑花繡朵眼睛明?!边@個就是唐太宗“玩燈”的起因,后面么我們還加上一個“讀書的學生來看燈,學習天天向上升;村干部來看燈,全心全意為人民;農民弟兄來看燈,準會家鄉(xiāng)辦春燈;辦得稻谷遍田地,辦得黃金遍地生;迎來風調雨順,天下農民扎了根,把瘟疫送到瘟州去,把疾病送回疾病城,瘟疫疾病都除掉,天下農民享太平?!逼鹨蛲裁茨晗奁鹈次乙簿陀洸坏昧恕?/p>
小寨這盞“光明、幸福、太平”燈,就是李世民成為本村保護神的主要因素,因“耍獅子”能把幸福帶到每家,所以村民都很重視這項活動。由于玩燈每隔三年進行一次,對于村民來說祭祀時間隔的太長,慢慢的村民就不分時令地進行祭祀活動。隨著祭祀活動的頻繁和人數的增多,村民對李世民的信仰程度隨之增高。村民認為,李世民主宰著村里的一切禍福、災祥,所以人們需要用祭祀之禮與他溝通,求其庇佑,賜福澤。村民用祭禮求得神靈賜予更多的財富、平安,消災免難,求得自身的發(fā)展,具有功利性的目的,祭祀是與李世民神靈溝通的最好方式。祭祀“老萬歲”又稱為“還三牲”,也稱“還愿”。祭祀基本不分節(jié)令時節(jié),村民有方便的時間都可以進祠堂找專職人員祭祀。但在大年三十和一月十五的晚上,村里的各家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洗過腳之后,拿著香錢紙火送到祠堂,紙錢必須是黃色的。初一到十五是元宵節(jié),初一他下來凡間,初一那一整天祠堂里都點燈、燒香、擺貢品,讓李世民享祭。到初二那天開始玩獅子,先由祠堂開始,玩獅子的用具都要等祭祀過李世民之后才能動用,每天晚上由祠堂開始在祠堂結束,要到每家每戶玩獅子,村里人們又稱“耍獅子”為“了心愿”,把平安帶給每家每戶,了卻人們心中祈求平安的心愿。玩到十六的那天,就把李世民送上天,把村民們送來的香錢紙火全都燒了,表示他已經把平安帶給整個村寨,村里得到了他的庇佑。據老人講述:
瞿:就是大年三十晚些大家的送點香紙火去,十五到十六的又送回,十六的就把老萬歲送上天去了。
(一)燈祭
每隔三年進行的“玩燈”活動,在開始之前必須先祭祀李世民。 《保山文化志》中寫到:“演出花燈時一般首先都要舉行接燈儀式,即在墻中央貼一張用大紅紙寫的‘老郎神之位’的神牌,用撮米的‘升子’撮滿米,上插香或點上長明燈,神牌下置一張桌子,上置供品,然后眾燈友在神牌前燒香磕頭、祭拜燈神,這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燈友們祈禱,愿燈神保佑演出順利?!毙≌凇八*{子”前的祭祀與《保山文化志》中祭祀燈神內容是一樣的,每天“耍獅子”的起點和終點都在祠堂,“耍獅子”的工具都放在祠堂的左側屋子中,祭祀之前是不能亂動這些工具的,以免帶來不祥。
(二)個體祭祀
個體祭祀可以是一個家庭到祠堂許愿還愿。許愿,就是祈求李世民保佑家里平安、一切順利;還愿,是許愿之后祈求的得到應驗,再到祠堂對李世民的保佑表示感謝。個體祭祀家里準備祭祀的東西,帶上一只健全的會打鳴的公雞、香錢紙火、臘肉、米、酒、茶等。假如家里提前許諾要去祠堂,到時間是一定要去的,人們常說:“任是騙人也不能哄神。”祭祀目的是為了祈福、消災、治病,在去預約祭祀人時就和他說明去祭祀的目的,這就方便祭祀人員準備祭詞?!蹲诮膛c神話》一書中講到:“祭祀神明是用生食和半生的食物,祭祀祖先和鬼則是用煮熟的食物。”這里也是這樣,李世民屬神靈,祭祀時是用生的食物和半熟的食物來祭祀。個體祭祀和燈祭又有所不同,它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生祭
生祭是祭祀的第一步,又稱為“領生”,把家里帶來的米和刀頭肉放在碗上,在肉上放點鹽,男主人把公雞的嘴腳用水洗干凈之后,由專職祭祀人抱著公雞在李世民牌位前磕頭,念祭詞,然后就在牌位前先拔幾根雞毛放在供桌腳,祭祀人在牌位前殺雞,表示去祈福之人所帶的祭品都是上等、健康的,有敬神之意。之后提著血淋淋的公雞讓雞血滴落在地上,并把雞血濺在紙錢上,紙錢被濺雞血之后叫“血錢”,“血錢”也要和其他未濺到血的紙錢一起折。據史料記載:“還在虞舜時代就有血祭之禮,當時人們特別崇尚生腥的氣味,祭祀的時候首先要敬獻的供品就是牲血?!奔漓霑r向神敬獻牲血和牲毛,是為了向神靈報告祭祀用的牲畜是否健壯、毛色是否齊純,祭祀的公雞的毛不能是雜色毛。殺雞之后,就用廚房里事先燒開的水燙整個雞,把雞弄干凈,整只放到鍋里煮。用祭品表達對神的態(tài)度,“全”與“部分”是有區(qū)別的,用“全”是表達最高的崇敬之意,該祭祀用整只雞,表示的是對李世民最崇高的敬意。
現在祭祀沒有性別禁忌,男女都能去祠堂。但是祭品基本上都是男性打理,包括領生,洗雞腳、雞嘴,擺放生米、臘肉,而女性都是折紙錢,紙錢必須根據祭祀人的要求來折。祭祀人念祭詞時,去祈福、消災之人就在一旁,念完祭詞后,去的人就輪流磕頭,之后把所有的祭品收放到廚房,生祭就完成了。
2.熟祭
生祭之后,把祭品煮熟進行祭祀。將弄好的雞整只放在鍋里面開水中煮到七分熟時,把整只雞以頭仰、跪拜的姿勢擺放在盆里,以表示對神的尊敬,這只雞就代表著來祈福的全家,跪拜的姿勢就代表全家跪拜祈福、消災之意。在雞身上放點鹽巴和一把刀子,并在雞翅膀上插雙筷子,盛四碗米飯,把這些東西用一個大盤子端出去祭祀天地,去的人相繼跪拜磕頭。
天地為大,因此首先供奉天地,其次供奉李世民。天地祭完之后,端著祭品到祠堂牌位前進行祭祀,端祭品的是男性,女性是不會主動去端的。祭祀人磕頭之后,他邊燒事先家里準備好的紙錢口里邊念著祭詞。祭詞根據來祭祀人的目的而定,祭祀人在說祭詞時旁邊的人要認真聽而不能說話。來祭祀之人輪流磕頭,磕頭時要規(guī)規(guī)矩矩。假如有事沒來的成員可以事先請在場的人代磕。先在李世民牌位前磕,再到孔子牌位前磕,特別是讀書人,孔子牌位前都很認真的跪拜。祭祀時祭品只擺放在李世民牌位前供奉,孔子牌位前只需要點香、燒紙錢即可。無論是生祭還是熟祭的祭詞都是一樣的,祭祀人念到的祭詞如下:
上咐大唐天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瞿氏文宗一戶到了靈堂來求歲,各方各面要招呼,各方各面要照看,大小事情要順利,人要平安,盤田種地、賣工打馬、隔江過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去了外省讀書、內省讀書要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養(yǎng)摩托開到四面八方也要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老萬歲要照看!
3.散福
祭祀完之后,把臘肉和雞肉剁成小塊煮熟,所來的人聚在一起吃,表示得到了神的庇佑。在剁雞肉的時候,要留與雞大腿相連的“雞卦”。散福的時候,“雞卦”留給祭祀人吃,看卦相是吉是兇。整只雞供奉李世民之后,人們認為李世民神靈會把祈求的結果刻在雞卦上,看雞卦就能看出神靈的神意。雞卦由一對骨頭組成,每根骨頭上一般會有小孔,雞卦兩根骨頭分為主人家和客人家,右骨為主家,左邊為客家??措u卦有很多種情況,有關于做生意的、讀書的等不同的涵義。雞卦的好壞應從不同的情況來破解,無論雞卦好壞,祭祀人會如實地把雞卦的情況告訴給來祈求的人。這其中有一個微妙的暗示,也即“開口風”,即看雞卦后第一個人說的話是最靈驗的,一般希望看卦之人首句說吉利話。假如雞卦表現出兇相,當開口風之人說完后,祭祀人建議還愿人家在某些方面注意,這樣便能夠化險為夷,以免兇事發(fā)生。雖然這其中有些神話了的色彩,但符合民眾最本能的想法,求吉心理是民眾進行個體祭祀的最原始動因。當祭祀結束,遵從“來去有禮”之意,收拾好祠堂以及廚房內的餐具后,全家人需要再次到李世民牌位及孔子牌位前磕頭,到天地壇及大門口磕頭,向神靈表示離開之意。
看似繁瑣的祭祀儀式,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只有親身經歷一番,才能明白這其中的蘊味,懂得“老萬歲”在當地人心中特殊的地位。人們依賴著這樣的精神寄托,來達成人與神靈之間最真實的對話。其中溝通的橋梁 (即傳承主體)在祭祀活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傳承主體的保護與培養(yǎng)也將成為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必修課之一。
民俗文化源于傳統(tǒng)生產生活習慣,在現實生活中發(fā)揮著特定的作用和功能。沿襲已久的“老萬歲”祭祀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著其特定的社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出人們某種特殊的情感,從而使民俗文化和社會生活向著一種和諧、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一)心理調適功能
生活需要調適,調適的目的在于休閑愉悅。調適的過程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或手段滿足人們的主觀需求。自然調適結果的檢驗取決于人們的心理是否得到滿足及其滿足的程度。所有這些,包括民俗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游戲娛樂在內的民俗文化為此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長期以農耕為主的小寨漢族村落,遵循著一種以農業(yè)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村民們對自然、神靈的崇拜心理根深蒂固,加之深厚的佛教信仰傳統(tǒng),小寨村擁有著豐富的祭祀文化。崇拜自然,渴望大自然賜予雨露陽光,得一年好收成;崇拜神靈,渴望神靈庇佑,得一生無災無難。由于長期以來的農耕生活方式以及村寨濃厚的民間信仰氛圍,“求吉”的心理在村民心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释L調雨順、糧食豐收、六畜興旺,這是以農業(yè)為基礎的人們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需求,與之有關的祭祀活動往往便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糧食、牲畜在人們心中是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必需品,作為家庭主導的家庭成員的健康、事業(yè)也占據了重要地位,“老萬歲”的祭祀在很大程度上便體現了這種調適的功能。
“老萬歲”祭俗所承載的調適功能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群體調適。群體調適在“老萬歲”祭俗中主要表現為每隔三年舉行的“玩燈 (耍獅子)”,主要集中于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它依據一定的地域范圍按期舉行,于初一在“老萬歲”祠堂進行,元宵節(jié)收燈。作為全村最盛大的民俗節(jié)日之一,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有助于增進鄰里關系,密切人際交往。另一類為個體調適。個體調適在“老萬歲”祭俗中主要表現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祭祀,人們崇拜“老萬歲”,企盼賜福祛災、逢兇化吉、保佑平安。例如,過年期間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最好時光,于是家中男主人會以家庭名義向“老萬歲”許愿,選擇一個“吉日”到祠堂進行“還愿”,其時,人們所許下的“愿”都是心目中美的、好的事情,希望能夠在接下來的時光中得以應驗,在一定程度上,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二)啟蒙教化功能
民俗者,風俗也。不僅民俗文化的啟蒙教化功能蘊含于萬千民俗事象之中,而且風俗概念本身也彰顯出教化之涵義。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戰(zhàn)亂等的影響,使得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急需尋找一種精神力量作為寄托,在佛教等信仰的推動下,供奉李世民的“老萬歲”祭祀活動隨之悄然興起。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在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下產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于是“老萬歲”祭祀也慢慢普及到了群眾當中,成為了公眾性的祭祀活動。在小寨村,“老萬歲”祭祀活動起到了啟蒙教化作用,人們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尋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慰藉。在日常生活中,對神靈虔誠的敬畏是村民們經常秉持的一種姿態(tài),“老萬歲”祭祀在人們的參與中慢慢地演變成了婦孺皆知的一項全民性的祭祀活動。在祭祀過程中,人們獲得了更多的有關家族、村落的歷史。人們的潛意識中,“老萬歲”能夠幫助人們達成愿望,成為人們現實的努力方向以及助推力,隨著人們所許愿望的實現抑或是接近,也就是“應驗”,人們對“老萬歲”的崇拜隨之加深,成為村民心中的神圣一隅。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在最基本物質需求獲得滿足的同時,人們從對物質的索取中脫離出來,尤其是對于年輕一代來說,物質充盈的生活狀態(tài)使他們對物質生產、生活資料的追求已不如先輩那樣狂熱,于是神靈崇拜似乎也隨之從他們的生活中漸漸淡出。對于當地一些年輕人來說,神靈崇拜只是父母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對祭祀活動也處于可參與可不參與的狀態(tài),然而即使如此,作為傳承幾百年的民眾文化,“老萬歲”祭俗活動也并沒有在這一群體的儀式影響下慢慢消失,而是仍然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原因在于“老萬歲”崇拜的思想在人們的心里有著深厚的積淀和久遠的影響,耳濡目染中,人們不知不覺間接納了這樣的文化形式并加以崇拜。
(三)道德規(guī)范功能
作為民俗風情的啟蒙教化一旦被人們認可與接受,自然就變成了一種文化自覺,其間,民俗文化的規(guī)范價值就愈發(fā)彰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規(guī)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緊承啟蒙教化功能,是啟蒙教化功能的結果。道德規(guī)范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其特殊性在于: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機構所制定,也不靠強制的、威脅的手段去維護,而是由人們約定俗成,并且是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維護。此刻,這種約定俗成已經由他律轉化為自律。自律愈久,愈加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同樣,“老萬歲”祭俗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俗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同樣的功效。在村民的意識中,有“老萬歲”的庇佑,人們才得以家業(yè)興旺、五谷豐登。文革時期,小寨地處相對偏僻之所,村民偷偷地舉行祭祀活動才使得祭祀傳承至今,對于祭祀文化起到了相對的保護作用。祠堂存在的時間久遠,是村里唯一公認信奉的地方,逐漸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必需的場所,猶如村里的“精神診所”,解決人們精神上的問題。正是因為其特殊的歷史以及豐富的內涵,使“老萬歲”祭祀成了一種處于人們自覺狀態(tài)下進行的活動?!袄先f歲”祭祀活動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神靈所居住的地方是不可隨意侵犯的,這樣的價值觀念賦予人們對“老萬歲”最高的崇拜。在村民們看來,“老萬歲”能夠達成人們心中的愿望,對它的尊重和崇拜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接受它的“照看”,我們所作所為也能夠被“老萬歲”所感知。所以在村民的生活中,每個人的行為似乎都在無意間接受著“老萬歲”的洞察與監(jiān)督,不需要他人加以強制性的要求,“向善”、“求吉”的心里成為村民心中約定俗成的信條。人們不會逾越這個界限去做輿論、倫理不接受的事情。如果不遵守的話,將會遭到輿論的譴責、“老萬歲”的懲罰。于是,仍以農耕為基礎的小寨村,雖然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但對“老萬歲”的祭拜只增不減,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它對規(guī)范人們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和諧關系功能
和諧社會是社會的多元主體通過對某種行為文化的認同和行為選擇的協(xié)調,進而形成的一種有利于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精神氛圍。民俗文化的和諧就是社會的和諧,民俗文化與和諧社會存在著天然的本質的聯系。“老萬歲”祭俗活動在文化中完善的同時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完善,并且使社會在文化中得到發(fā)展,是民俗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得以長久存在的保證,體現了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強烈的參與性特點。首先,村民們在參與“老萬歲”祭祀活動中,有聚會的機會,可以在友好的氛圍中化解日常的分歧,增進彼此的友誼,這在小寨村集體祭祀中可以看出。在村民當中,長期受小農思想的熏陶、影響,由于利益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沖突、矛盾隨處可見,在此,“老萬歲”祭祀活動發(fā)揮了重要的調解功能,在一定層次上緩和了矛盾,成為化解矛盾的推進器。進行“老萬歲”集體祭祀往往會集中在祠堂進行,在這樣的場合下人們因為共同的心里訴求,需要共同參與祭祀活動,在人們的心中會有這樣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不能向神靈告知的,抑或是我們需要在神靈面前化解它們?!彼浴袄先f歲”祭祀活動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進而增進友誼,使人們在一個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中生活。其次,“老萬歲”祭祀活動一定程度上能夠增進因忙碌而淡化的親情、友情,這在村民選擇的個體祭祀中表現最為突出。由于個體祭祀所選擇的日期由個體所定,一般以家庭為單位進行,不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幾個家庭也有可能會在同一天進行祭祀,進而形成了所謂“小集體”祭祀。偶然形成的小團體祭祀不僅能夠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還能夠增進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小寨村,選擇到祠堂“還愿”是“做喜事、應好事”,家庭成員都非常樂于參加這樣的活動,而且在全過程中所有人都需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大人一般囑咐小孩子不能斗嘴或者吵鬧,在祠堂中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以免冒犯神靈使得愿望不能達成。在祭司的指導下,進行人員分工,男性燒水、殺雞并主導祭祀,女性折紙錢、煮飯以輔助祭祀,家庭成員間在神靈的幫助下進行心靈之間最純凈的溝通與協(xié)助,促進了人們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使彼此的關系進一步融洽,從而促進了各方面工作的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使人們在對其文化共同認知的基礎上,形成了共同的價值取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五)文化傳承功能
一定的文化形態(tài)是在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中形成的。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民俗亦是如此。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伴隨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它一經產生就規(guī)約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并呈現出群體性、傳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老萬歲”祭祀是在小寨村民中間發(fā)起的并慢慢發(fā)展完善的民俗活動,通過年復一年的祭祀儀式,使小寨地區(qū)的文化得到了傳承,而且在祭祀活動中逐漸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從起初單純的祈求陽光雨露、獲得糧食豐收的物質層面,慢慢融入了精神層面的東西,進而使得“老萬歲”祭俗活動擁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老萬歲”祭俗的沿襲,使得人們從神靈崇拜上升到了文化傳承的高度,對神靈的崇拜也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文化意識。其文化傳承功能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使一種愛土愛鄉(xiāng)的民俗習俗獲得了傳承。長期以農耕為基礎的小寨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土地的滋養(yǎng)下得以生存,村民們不管是依然留在村中抑或走出村子,人們依舊不會忘記“老萬歲”的祭祀,濃厚的家鄉(xiāng)情結在“老萬歲”祭祀活動的參與中更加深了對家鄉(xiāng)故土的熱愛;其次,它使一種地方規(guī)則獲得了傳承。在村中并沒有關于“老萬歲”活動相關的條例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然而卻在一定條件下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謹言語、慎做事”,可以簡單的用來詮釋“老萬歲”在人們生活中所起到的功用;最后,它使一種團結互助的精神獲得了傳承。勤勞、樸實、團結互助精神是小寨村民所固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老萬歲”祭祀活動中一步步得到了深化并擁有更為豐富的內涵。人們在參加“老萬歲”祭祀中人與神之間的互動使人的心靈得到慰藉,人與人之間在神靈面前交流時會不知不覺中加深彼此的情感。
“老萬歲”祭俗在文化的傳承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袄先f歲”的祭祀主要由村里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負責,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已經垂垂老矣,他們特有的祭祀能力是沒有人能夠完全沿襲的。因此,對年歲已高的傳承人進行集中保護,盡快整理其所擁有的文化成為了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此外傳承人的培養(yǎng)也成了此項活動中關鍵的一環(huán)。目前,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yǎng)以及傳承人的交接在本村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很多人對祭祀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深入研習者寥寥無幾。面對著這一傳承的尷尬局面,筆者希望村中有相對合適的村民能夠積極參與進來,老一輩祭司能夠不遺余力地傳授祭祀知識,政府或村中能為“老萬歲”祭俗的傳承提供人員和文化資源保障,使源遠流長的“老萬歲”祭祀文化得以長久流傳下去。
神靈崇拜是神、人心靈互動的過程,神靈的神圣性是不可磨滅的。祭祀神靈是人們信仰寄托的重要方式,“老萬歲”保佑村民,村民為了舉行祭祀儀式時要玩燈娛神,祈求得到它的庇佑,降福于村寨及其村民。“老萬歲”的神圣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更是基于村民對其的虔誠及其神性護佑之功。有著多重功能的“老萬歲”祭祀是小寨村民的心理依靠、精神信仰,更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耿德銘.保山文史縱橫[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2]保山文化志編纂委員會編:保山文化志[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
[3]江從延.明朝的屯民實邊與南京應天府柳樹灣,大理文化[M].2011,(10).
[4]向云駒.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責任編輯劉祖鑫)
On the Deity Narrative and Its Function of the Han Peop1e in the Frontier Areas -Taking the Lao Wansui Sacrifice of Xiaozhai,Baoshan as Examp1e
HONG Liji&QU Xiuzhong (Chuxiong Norma1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Lao Wansui,or the O1d Majesty,is the guardian deity of Xiaozhai,Baoshan.As a ho1y sacrifice of a 1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be1ief,the Lao Wansui sacrifice is c1ose1y re1ated to the spreading of the Han cu1ture.The specia1 sacrifice ritua1s give Lao Wansui a variety of functions,such as menta1 accommodation,en1ightenment,basic education,mora1 1esson,re1ation harmonization and cu1tura1 transmission.To some extent,it comforts your sou1 and comp1ements the missing.This way,1ife of the peop1e improves and they become more harmonious to each other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1 exchange.
Xiaozhai,Lao Wansui,sacrifice,function
K892.98
A
1671-7406(2016)04-0062-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非常態(tài)人物敘述者研究”,項目編號:14XZW025;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二十世紀以來中西方文學中的非常態(tài)人物敘述者比較研究”,項目編號:YB2013066;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外文學中的非常態(tài)人物敘述者研究”,項目編號:08Y0308。
2016-01-15
洪麗霽 (1976—),女,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