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渠 段運平 董民堂 郭 峰 任小燕 石紅衛(wèi)
玉米品種華美368及栽培技術
劉守渠 段運平 董民堂 郭 峰 任小燕 石紅衛(wèi)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太原030031)
華美368玉米品種是由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自選自交系H07-47作母本、H07-122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2014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2014008。該品種雙穗率高,適宜寬窄行和立體種植,等行距種植密度以4000株/667m2為宜,寬窄行種植密度以3500株/667m2為宜;一般每667m2產量在800kg以上,高產記錄達到1198.05kg。該品種子粒脫水快、容重大、半活稈成熟、高產、優(yōu)質、抗病、適宜機械化播種與收獲,適合山西省春播晚熟區(qū)、東華北春播區(qū)以及部分夏播地區(qū)種植。
華美368是以自選自交系H07-47作母本、H07-122作父本,2007年在海南雜交,經過鑒定試驗、品比試驗、預備試驗、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逐級選育而成。父本:PH4CV×自選系太系3→F1×PH4CV→BC1×PH4CV→BC2→自交5代。母本:PH6WC×自選系2000-1118→F1×PH6WC→BC1×PH6WC→BC2→自交6代。
山西春播生育期127d,與對照先玉335相當,需要≥10℃活動積溫約2700~2800℃。幼苗第一葉葉鞘紫色,尖端圓到匙形,葉緣綠色。株形緊湊,總葉片數19片,株高305cm,穗位高110cm,雄穗主軸與分枝角度小,側枝姿態(tài)中度下彎,一級分枝3~4個,最高位側枝以上的主軸長29cm,花藥紫色,穎殼綠帶紫色,花絲淺紫色,果穗筒型,穗軸紅色,穗長21.0cm,穗行16行左右,行粒數40粒,子粒黃色、半馬齒型,子粒頂端黃色,百粒重38.0g,出子率89.5%。
子粒營養(yǎng)成分:由山西省種子站統(tǒng)一提供樣品,經農業(yè)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測中心(哈爾濱)測試分析,子粒含粗蛋白10.46%、粗脂肪3.28%、粗淀粉74.25%、子粒容重777g/L。
抗病性鑒定:2012-2013年經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山西農業(yè)大學農學院人工接菌抗病性鑒定,抗玉米大斑病,中抗玉米莖腐病、穗腐病,感絲黑穗病、玉米矮花葉病和粗縮病。
2012-2013年參加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區(qū)耐密組區(qū)域試驗,2012年每667m2產量940.4kg,比對照先玉335增產8.3%;2013年產量893.5kg,比對照先玉335增產7.3%;2年平均產量916.9kg,比對照增產7.8%,18點試驗,全部增產。2013年生產試驗,每667m2平均產量843.8kg,比當地對照增產7.1%,8點試驗,全部增產。在2015年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承擔的,山西省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糧食高產優(yōu)質高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忻州水地玉米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示范與推廣”中,華美368表現出非凡的增產潛力。
2015年9月28-29日項目組邀請山西省農科院、忻府區(qū)農委、忻州市科技局、忻州市種子管理站專家對在忻府區(qū)秦城鄉(xiāng)、播明鎮(zhèn)、高城鄉(xiāng)、新建路辦事處等4個鄉(xiāng)鎮(zhèn)辦的華美368高產樣板田7hm2、示范田135.5hm2和輻射推廣田68.3hm2進行了抽樣測產結果如下:(1)高產樣板田每667m2平均產量1198.05kg,比對照增產19.3%;(2)示范田:平均產量912.6kg,比對照生產田增產16.0%;(3)輻射推廣田:平均產量842.8kg,比對照生產田增產7.1%。
4.1 種植方式 寬窄行種植 華美368雌穗粗長,在株行距較大的條件下雙穗成穗率很高。而且上部雌穗不會因第2穗的生長發(fā)育造成減產,在寬窄行種植下,每667m2穗數控制在3500~3800株時,第2穗的子粒產量可以達到上部雌穗產量的30%~50%。在土壤肥水較好的地塊,采用寬窄行種植,玉米每667m2產量可以達到1200kg以上。
2015年在山西省忻府區(qū)秦城鄉(xiāng)泡池村進行了寬窄行和等行距種植試驗,結果差異明顯。試驗處理與設計:試驗設等行距(CK)、寬窄行種植和寬行密株3種種植模式,種植密度為4000株/667m2、3800株/667m2和3500株/667m2。等行距種植為行距50cm;寬窄行種植為寬行80cm,窄行40cm;寬行密株種植模式為寬行70cm。小區(qū)面積200m2。試驗結果:華美368在等行距種植方式下,以4000株/667m2密度產量最高,每667m2產量為1068.0kg;在80cm×40cm寬窄行種植模式下,以3500株/667m2產量最高,產量為1177.1kg;在70cm寬行密株種植模式下,以3800株/667m2產量1073.5kg為最高??偟膩碚f,以80cm×40cm寬窄行,密度3500株/667m2種植模式下產量最高。
立體種植 華美368雙穗率高,葉距大、葉片直立上沖,透光性好,非常適宜與經濟作物間作套種,搞立體種植模式。常見種植模式為:(1)玉米大豆模式:玉米與玉米之間行距100cm,2行玉米之間種植4行大豆,大豆行距20cm,玉米株距20~22cm,玉米密度在3000~3300株/667m2,玉米產量可以與正常大田生產相當;(2)玉米茴子白模式:玉米與玉米之間行距135cm,2行玉米之間種3行茴子白,茴子白行距33~35cm,玉米株距18~20cm,玉米密度在2500~2700株/667m2;玉米產量可以達到正常大田的2/3;(3)玉米花生模式:玉米與玉米之間行距200cm,2行玉米之間種6行花生,花生行距30cm,玉米株距15cm,玉米密度在2220株/667m2。玉米產量可以達到大田產量的50%以上[1]。
4.2 機械播種與收獲 機械化單粒播種和機械化收獲果穗,是當前玉米生產發(fā)展的方向和要求。華美368由于是用美國先鋒種質選育而成,種子成色好、大小均勻、含水量低、顆粒飽滿、發(fā)芽勢強,播種后出苗一致,非常適宜機械化單粒播種。機械播種可以減少間苗、定苗勞動力成本,還可以減少蹲苗時間,玉米生長整齊一致。同時由于該品種是半活稈成熟,果穗包葉薄、成熟時包葉開裂變干,子粒脫水快、穗位高整齊一致、抗病、抗倒伏,適宜機械化收獲[2]。種植華美368可以節(jié)約勞動力成本、產量高、收益大。
4.3 播前準備 施足底肥,澆好底墑水 為了達到蓄水養(yǎng)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一般在前年秋季每hm2施入農家肥15~30m3,并結合秋翻、整地,以加深活化土層、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耕層構造、提高土壤有效肥力、減輕病蟲草害。同時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入含氮、磷、鉀百分比15-15-15的復合肥450~600kg/hm2作底肥。如果播前土壤底墑較差,在播前10~15d要澆足底墑水,并及時旋地耙磨保墑。
適期播種 選用包衣劑種子對地下地上多種害蟲防治有效。適期播種,過早過晚播種均不適宜,土壤溫度的高低對玉米出苗和以后的生長發(fā)育影響極大,土壤表層5~10cm溫度穩(wěn)定在12℃即可播種,一般地區(qū)在5月上旬左右。個別高寒地區(qū)在5月中旬都可以正常播種。
4.4 加強管理,合理促控 玉米在苗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地溫偏低,通過中耕松土提高地溫,活化耕作層有效菌群,達到底肥快速分解、熟化土壤增進肥力,促進玉米表層根系迅速下扎,及時吸收速效養(yǎng)分,達到壯苗早發(fā)的效果[3]。對于前期生長過快、密度較大的玉米,中耕又可以起到斷根,控制無效營養(yǎng)生長。大喇叭口期是玉米水肥臨界期,要根據玉米長勢一般結合灌水或雨前每hm2追施尿素450~600kg。
4.5 病蟲害防治 后期雨水較大,低溫高濕時主要以大斑病發(fā)生嚴重,往往造成全株葉片干枯。常用藥劑有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在發(fā)病前期連續(xù)噴藥2~3次,每次間隔7~10d。玉米絲黑穗病是土傳性病害,往往在穗部發(fā)病,造成果穗不能形成子粒,損失產量。主要防治方法是采用種衣劑包衣種子;其次是有效輪作,降低過冬菌源量;重茬地要及時拔除病株,減輕次年病害。玉米蟲害主要以玉米螟為害為主,前期主要取食葉片,后期鉆食花絲莖稈,嚴重時引起莖折,隔斷養(yǎng)分運輸,造成早衰,降低產量。防治方法有:在玉米苗期至抽雄前期用10億~20億單位的通殺乳劑噴霧防治2~3次[4]。
4.6 適時收獲,及時晾曬 華美368屬于半活稈成熟,子粒脫水快,當玉米進入蠟熟期時,莖稈、葉片還持綠時包葉就已經外表干黃,但子粒乳線還未完全退去,很難判斷收獲適期,以子粒乳線黑色層達到4/5以下時可以收獲。收獲后要及時退除包葉,攤薄晾曬,當玉米子粒含水量達到17%以下時,采用機械脫粒后晾曬子粒,水分達到13%~14%時裝袋入倉。
[1] 張振林.玉米與蔬菜立體種植模式效益分析.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7):183-185
[2] 張書溢.關于發(fā)展玉米機械化收獲的思考和建議.農業(yè)科技通訊,2014(3):16
[3] 段運平,田清震,劉守渠,等.特早熟玉米種質改良與耐低溫高產雜交種選育.山西農業(yè)科學,2007,35(6):42-46
[4] 王富榮,石秀清.山西省玉米病害的發(fā)生現狀及防治對策.玉米科學,2000,8(3):79-80
2016-06-23)
山西省攻關項目(20140311002-2);山西省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糧食高產優(yōu)質高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2015-10)
段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