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飛
因文施序越說越明
□陳燕飛
說明文是向讀者介紹知識或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如何把說明內(nèi)容安排得條清理晰呢?合理選用說明順序是關鍵。說明文主要有三種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我們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寫作需要和構思特點來安排說明順序。下面就具體談談在說明文中如何巧妙合適地選用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含程序順序),即以時間先后作為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介紹某類物品制作過程,說明生產(chǎn)技術、歷史發(fā)展、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可以采用這樣的說明順序。
例1: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端?jīng)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臺區(qū)的盧溝橋。
(選自《中國石拱橋》)
這個片段運用三個具體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的特點,從最早的旅人橋(公元282年),到趙州橋(公元605年左右),再到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遵循了由遠及近的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方式,或從外到內(nèi),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從整體到部分,依次進行說明。一般用于說明相對靜止的事物,如園林、建筑物、工藝品等。
例2: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huán)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tài)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選自(故宮博物院》)
這段文字以朱漆方臺為中心,運用空間順序條理清晰地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和作用。
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說明的邏輯順序是指依據(jù)事物之間或事物內(nèi)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確定說明內(nèi)容的先后。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等。
例3: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制作石料的工藝極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塊大石碑,又能把石塊雕刻成各種形象。在建筑技術上有很多創(chuàng)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有優(yōu)良傳統(tǒng),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筑用的各種石料,便于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選自《中國石拱橋》)
這里介紹說明中國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從主要到次要進行了說明,給讀者清晰的印象。又如學生作文《一年為什么有四季》,采用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先說明四季分明的季候特點,然后說明產(chǎn)生這種特點的原因有哪些,讓讀者明白一些科學知識。
有些說明文主體部分采用的是邏輯順序,但在局部內(nèi)容上也可以采用時間順序。
例4:偌大地域非“襄陽”不能涵蓋。作為一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上級行政區(qū)冠名“襄陽”者斷續(xù)綿延: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設襄陽郡;三國、晉、隋亦設襄陽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設襄陽府;元設襄陽路;明、清設襄陽府;民國初設襄陽道:新中國設襄陽專(地)區(qū)。
(選自《實至名歸話“襄陽”》)
這篇文章全文說明了“襄陽”改名的原由,但選取的一段文字運用了時間順序講述了“襄陽”名稱的歷史沿革,采用時間順序條理清楚地說明了“襄陽”作為行政區(qū)域冠名的演變過程,從古至今“襄樊”長期稱“襄陽”。
也有些文章雖然整體采用了時間順序,也可以在局部運用邏輯順序,比如:
例5:酸菜之所以酸,基于乳酸菌通過對白菜、青菜等多含維生素的蔬菜的發(fā)酵和一系列營養(yǎng)成分的變化。蔬菜的營養(yǎng)成分充分轉化為葡萄糖和多種微量元素,吃起來香脆、細軟、味甜而酸。在酸菜的制作過程中,同時會分泌出一種白色液體,因味酸適口,所以也叫“酸湯”。酸菜和酸湯都是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的佳品,還是宴席、早點的必備菜之一。
(《酸菜》片段)
這篇文章在介紹“酸菜”的制作工藝時,采用時間順序,但在局部內(nèi)容上就采用邏輯順序說明酸菜為什么會發(fā)酸,清楚說明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同樣一個說明內(nèi)容,可以選擇的說明順序也不是唯一的。請看下面以《書包》為對象進行說明的兩個片段:
例6:外層是我放一些雜物的地方,如:衛(wèi)生紙、發(fā)票、紙張等。這里通常亂哄哄的,總也整理不好。中層位于外層與內(nèi)層之間。它是這個包中最大的地方。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如果去補習班的話,就把書放在這一部分。有時去姥姥、奶奶家,我就把零食塞到這兒。
(《書包》片段)
例7:還記得我們70年代學生背的書包常常是薄薄的布包,偶爾有令人羨慕的用花布做成的書包,學生背著很風光。到了80年代,書包的種類和顏色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有布的、皮的,突破了以前黃色的單調色彩,可以說是色彩繽紛,它也不是薄薄的了,增厚了不少,當然它的容積變大了。走進90年代,書包可以說是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原來的基礎上不但變長增厚,而且包帶的數(shù)量也有了變化,由原來的一根發(fā)展到兩根甚至四根,有的還在腰間配根“保險帶”。
(《書包》片段)
例6采用了空間順序來介紹書包的結構與功用特點;例7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說明不同時代學生書包的典型特點,告訴讀者書包的演變歷史。當然,還可以采用邏輯順序,先說明書包的外形,再說明其功用,最后展望其發(fā)展。
總之,寫作說明文時選擇合適的說明順序,可以讓作文條清理晰,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