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元 (江蘇省宜興市老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 214200)
松材線蟲、昆蟲和菌類研究性錯誤及根源
胡和元 (江蘇省宜興市老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 214200)
以往有關松材線蟲及昆蟲和菌類的研究性錯誤,既冤枉了有益線蟲、有益昆蟲和菌類,又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F(xiàn)對松材線蟲和昆蟲及菌類研究性錯誤及根源進行了論述,以期國內(nèi)外研究者今后在昆蟲、線蟲、細菌、真菌、毒素等研究領域確診真正的病原體,從而使用科學的接種方法,準確地應用試驗材料和研制出真正有效的藥物。
松材線蟲;昆蟲;菌類;研究性錯誤;根源
自2001年以來,出于對林業(yè)事業(yè)的責任和對林業(yè)科學的愛好,筆者對松樹大面積死亡的原因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觀察和試驗,除發(fā)現(xiàn)松樹主要死于蚧、螨、蚜等刺吸式有害昆蟲外[1-4],最主要的是發(fā)現(xiàn)在自然界里,松材線蟲[5、6](包括擬松材線蟲等)與它們的間接媒介松褐天牛(包括小灰長角天牛等)、松象甲(包括馬尾松角脛象甲等)、松小蠹(包括馬尾松梢小蠹等)、白蟻[7](包括黑翅土白蟻等)、菌類[8](包括死木中的致萎物)等,都不會危害松樹活體,只寄生取食松樹死體的習性,因此,它們是死樹的蛀蟲、是死木的寄生物,不僅與松樹活體死亡無關,而且在分解森林死木回歸土壤供活樹吸收生長的過程中起到了益蟲的作用。
但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卻一直把松材線蟲、松褐天牛、松象甲、松小蠹、白蟻和菌類等當作是松樹活樹的有害生物來研究,為指明相關研究性錯誤,同時也為進一步引起國內(nèi)外研究者的重視,及時挽救有益線蟲、昆蟲及菌類,及時維護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現(xiàn)將造成松材線蟲、媒介昆蟲及菌類的研究性錯誤及根源論述如下。
1.1 認為松材線蟲能寄生松樹活體
2005-2006年,筆者多次在黑松、馬尾松、火炬松等的活枝、活干、活根上取樣鏡檢,均未見有松材線蟲[9];2013年,筆者將松材線蟲直接滴在20株黑松的枝干和基部土中干上,結果黑松沒有一株死亡。這表明松材線蟲是不可能寄生到松樹活體中去,即使能進入,在粘稠的松脂里也不能存活。所以,筆者認為松材線蟲能寄生松樹活體的觀點是錯誤的。1.2 認為松褐天牛能寄生松樹活體
2007年,筆者在松樹活體粗皮上接入松褐天牛幼蟲39條,結果沒有1條存活;2008年,筆者多次在松樹活體上進行強制性寄生試驗,結果松褐天牛雌成蟲拒不產(chǎn)卵。表明松褐天牛是不可能在松脂豐富的松樹活體上產(chǎn)卵,即使卵能產(chǎn)入,在粘稠的松脂里也不會孵化,且即使卵能孵化成幼蟲,在粘稠的松脂里幼蟲也不能存活。所以,筆者認為松褐天牛能寄生松樹活體的觀點是錯誤的。
1.3 認為松褐天牛補充營養(yǎng)就是在啃食健康松枝
經(jīng)筆者觀察,用于松褐天牛成蟲補充營養(yǎng)的松枝主要是松脂少的衰弱枝(衰弱原因主要是連年遭剌吸式害蟲危害造成)或是剛死于絕癥的松樹上的松枝。為驗證松褐天牛是不取食健康枝的結論,2010年筆者在松樹活立木上開展了強制松褐天牛取食健康松枝的試驗,結果出現(xiàn)松褐天牛先誤食、再拒食、后餓死的情況[10]。這一結果表明,由于松樹活體傷口會有粘稠松脂的涌出,松褐天牛是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啃食健康松枝的。所以,筆者認為松褐天牛補充營養(yǎng)就是在啃食健康枝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1.4 認為松褐天牛能通過啃食松枝傳播松材線蟲
2006-2008年,筆者多次鏡檢剛被松褐天??惺尺^的新鮮枝段和多次對被松褐天??羞^的松樹活枝、活干、活根進行取樣鏡檢,均未發(fā)現(xiàn)有松材線蟲。這表明具隱蔽習性的松材線蟲是不可能先從松褐天牛身體隱蔽處游出,在暴露自已后,再游過口器或尾部剌毛或氣門等到達啃食枝傷口上去。所以,筆者認為松褐天牛能通過啃食松枝傳播松材線蟲的看法也是錯誤的。
1.5 認為松褐天牛能通過產(chǎn)卵傳播松材線蟲
2008年,筆者強制松褐天牛在剛死亡的松樹主干上產(chǎn)卵獲得成功,但試驗結果表明,松褐天牛只能在松樹死體上產(chǎn)卵[11]。因此,在產(chǎn)卵時,如果松褐天牛受精囊和生殖器內(nèi)有松材線蟲(或擬松材線蟲)[12],是完全可以隨卵一起進入松樹死體內(nèi),國內(nèi)外研究者在松褐天牛曾經(jīng)產(chǎn)卵的松樹死體上取樣,在鏡檢下可以看到松材線蟲(或擬松材線蟲),也有力地證實了這一點。所以,筆者認為松褐天牛能通過產(chǎn)卵傳播松材線蟲的結論,實際上只適用于松樹死體,應用在松樹活體上是錯誤的,準確的說法應是松褐天牛能在松樹死體上通過產(chǎn)卵傳播松材線蟲。
1.6 認為松褐天牛能通過啃食松樹活體枝傳播細菌、毒素
2008、2011年,筆者強制松褐天牛成蟲取食松樹活體枝、活主干,但皮層受傷后的松樹至今都沒死亡。這一結果表明,松褐天??惺乘蓸浠铙w枝時不可能將細菌、毒素傳播到啃食枝傷口上。所以,筆者認為松褐天牛在啃食松枝時會傳播細菌、毒素的觀點是錯誤的。
1.7 認為松象甲、松小蠹和白蟻等能寄生松樹活體和傳播松材線蟲
2008年,筆者進行了松象甲、松小蠹和白蟻等危害松樹試驗,結果表明[13],它們與松材線蟲、松褐天牛一樣,也不寄生危害松樹活體,只寄生于松樹死體。同時,如果它們身上攜帶松材線蟲,在松樹活體上也不可能傳播,只有在松樹死體上松象甲成蟲可通過產(chǎn)卵、松小蠹和白蟻成蟲可以通過蛀入死體后,才有可能將自身攜帶的松材線蟲傳播到松樹死體上。所以,筆者認為它們能寄生松樹活體和能傳播松材線蟲的觀點是片面的,準確的說法應是松象甲、松小蠹和白蟻等只能寄生松樹死體上,同時也只能在松樹死體上傳播松材線蟲。
1.8 認為菌類能寄生松樹活體組織。
2006年,筆者用顯微鏡多次觀察松材線蟲林中松樹枝、干、根活體內(nèi)組織,均未發(fā)現(xiàn)細菌和真菌;2008年8月11日,南京林業(yè)大學趙博光教授的調(diào)查研究結果表明,健康松樹沒有內(nèi)生細菌,從患該病樣樹分離的松材線蟲中卻均分離到了多種細菌。所以,筆者認為細菌、真菌是不可能進入松樹活體的,只有當松樹活體細胞死亡后菌類才能直接進入或由松材線蟲間接帶入松樹死體內(nèi)迅速繁殖。因此,國內(nèi)外有些研究者認為菌類能寄生松樹活體活組織的結論是錯誤的。
2.1 接種方法不正確、不科學是造成松材線蟲、菌類研究性錯誤的主要根源
眾所周知,要確診松材線蟲、菌類是不是松樹活體死亡的病原體,可直接將松樹死體浸出液中的松材線蟲、菌類接種到健康松樹枝干或根部表皮上來進行強行感染死亡試驗或用含有松材線蟲、菌類的松樹死體緊靠健康松樹插于土中進行自然感染死亡試驗,而直接用松樹死體浸出液中的松材線蟲、菌類等,強行接種到健康松樹新鮮傷口上進行死亡試驗的做法,這就好比用寄生在死人尸體或活人死組織上的多種寄生物強行接種到活人活體傷口上進行死亡試驗一樣,這本身就是一種殘忍的、不正確的、不科學的、也是毫無意義的接種方法,得出的死亡結論也是錯誤的。所以,將松樹死體浸出液中的松材線蟲、菌類等接入傷口有時雖可導致一些松樹死亡,但只能證明從松樹死體中浸出的松材線蟲、菌類溶液中確有一種能通過破損的輸導組織進入松樹體內(nèi)使吸收根很快衰亡的不穩(wěn)定物質(zhì)在起作用,但不能證明這不穩(wěn)定物質(zhì)就是松材線蟲、菌類,因為只有當松樹被該不穩(wěn)定物質(zhì)害死后,到了傷口幸存下來的松材線蟲、菌類或原有寄生在松樹活體死組織上的松材線蟲、菌類,才有可能進入松樹死體迅速繁殖擴散。但長期以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卻一直把松樹死體浸出液中的松材線蟲、菌類等直接接種在松樹活體傷口上,把該方法當作是科學的試驗方法來推廣,想當然地把造成一些松樹死亡的不穩(wěn)定物質(zhì)當成是松材線蟲、菌類,把松材線蟲、菌類當成是自然界松樹死亡的真兇,這是嚴重的錯誤思維,是造成松材線蟲、菌類研究性錯誤的主要根源,也是松材線蟲和其它線蟲、菌類之所以一直蒙受危害松樹活體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
2.2 對伐倒木的性質(zhì)認識不清是造成松材線蟲、昆蟲和菌類研究性錯誤的根本性根源
經(jīng)觀察,離開了伐樁的伐倒木,由于樹體內(nèi)停止了樹液的流動,這時的伐倒木實際上就是一棵死亡的松樹[14],所以,松樹伐倒木(也包括斷了根的風倒木、雪倒木、松伐樁、高位折斷的無芽松立樁、松芽全被風雪摘掉的松立木、松疫木和死亡多年的松木)的干、枝、葉、松脂和愈傷組織與活立木的干、枝、葉、松脂和愈合組織在性質(zhì)上有著根本區(qū)別,用它們作試驗材料,實質(zhì)上就是在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當然會產(chǎn)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試驗結果。然而,長期以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卻一直把松樹伐倒木當作是松樹活立木來看待,把松材線蟲、松天牛、松象甲、松小蠹、白蟻、菌類等能在松樹伐倒木或死亡疫木上寄生試驗的成功和利用伐倒木(也包括人為致死的立木)作為誘木來誘殺它們的成功[15-17],就想當然地認為,松材線蟲、昆蟲及菌類能寄生取食伐倒木就能寄生危害松樹活立木、就能危害松樹活體,這是完全錯誤的思維,是造成研究性錯誤的根本性根源。
在植物病蟲菌研究上,在線蟲和一些昆蟲及菌類的研究上存在著嚴重的思維和方法錯誤[18],所以筆者認為,對于國內(nèi)外已經(jīng)寫入書本的名目繁多的植物病害需進行進一步研究驗證[19、20]。
[1] 胡和元,熊志安,范先榮,等.松樹死亡主要原因及對策[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7,(2):66-69.
[2] 胡和元,夏漢中,徐誠,等.挽救松樹死亡的可行性技術探討[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7,(5):106-107.
[3] 胡和元,范知菲.香樟葉蟲害的觀察與啟示[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 2014,(4):121-122,139.
[4] 劉方勤,徐燕,胡和元.大樹移栽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避免措施[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3,(1):93-94.
[5] 胡和元.驗證天牛、象甲、小蠹及蟻類危害松樹的研究[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9,(2):92-94.
[6] 胡和元,劉和元,蔣建平,等.松樹上松材線蟲的鏡檢觀察與分析[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6,(6):110.
[7] 胡和元,劉方勤,徐燕.白蟻取食樹木的觀察與分析[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1,(2):81-82.
[8] 張雙虎.松死誰手[N].科學時報,2009-3-16.
[9] 池樹友,韓正敏,何月秋.無菌松材線蟲對10年生黑松致病性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6,(10):71-73.
[10] 柴希民,蔣平,崔鵬程,等.松褐天牛成蟲補充營養(yǎng)特性研究[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1,(1):9-12.
[11] sanculans.小灰長角天牛[EB/OL].百度百科, 2015-04-1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dNuFH7WaC3DJ Q_x 1E2jACS5VBJbADK1rERh8Jfbx-ZPlTaUKFS7x533t zMX_Hni 0rIztcn1gTWaA2makZwCQa.
[12] 楊洪,王進軍,趙志模,等.松褐天牛與松材線蟲相互適應的研究進展[A]:農(nóng)業(yè)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研究論文集[C],2005: 153-159.
[13] 史勝利.擬松材線蟲媒介昆蟲調(diào)查及馬尾松角脛象甲生物學特性的研究[D].西南林學院,2006.
[14] 李海燕,熊惠龍,宋玉雙,等.疫木保濕直接培養(yǎng)松材線蟲的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08,27(1):38-40.
[15] 司徒春南,王健,付甫永.松褐天牛產(chǎn)卵繁殖研究[J].林業(yè)科技, 2012,37(2):25-26.
[16] 徐金華,黃秀鳳,徐華潮,等.松墨天牛室內(nèi)人工飼養(yǎng)及其生物學特征觀察[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9,(4):86-88.
[17] 王健,司徒春南,付甫永.馬尾松接種松材線蟲及松褐天牛蛀食性試驗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2,(2):139-140.
[18] Beyondjeal.柯赫氏法則的理論缺陷[EB/OL].道客巴巴, 2014-04-19.http://www.doc88.com/p-9347126759952.html.
[19] 何小兵.松材線蟲病真兇有新解——古稀林技員要為昆蟲冤案平反[N].江南晚報,2013-6-24.
[20] 宋衛(wèi)平,胡和元,錢洪濤.銀杏葉緣枯焦原因及預防措施[J].江蘇林業(yè)科技,2001,(2):37.
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