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修云 陸森林 毛金鳳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226407)
稻麥周年生產產量19.5 t/hm2群體特征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翟修云 陸森林 毛金鳳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226407)
近年來,如東縣洋口鎮(zhèn)重點開展了稻麥周年生產群體特征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水稻產量12 t/hm2、小麥產量7.5 t/hm2、稻麥周年產量超19.5 t/hm2的成效。為促進該栽培技術體系的推廣應用,現對稻麥周年生產高產高效群體特征和水稻旱育壯秧機插及小麥適期機條播精確定量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介紹,以供參考。
稻麥周年生產;群體特征;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洋口鎮(zhèn)是如東縣主要糧食種植鎮(zhèn)(區(qū))之一,全鎮(zhèn)稻麥種植面積約0.9萬hm2,其中95%以上種植模式為粳稻-小麥兩熟。當地農戶比較注重水稻單產的提升,喜用養(yǎng)老稻來提高水稻產量,而水稻收獲偏遲導致小麥晚播晚苗,不利于小麥增產;同時,小麥播種期推遲,生育期縮短,不利于小麥穩(wěn)產,如此惡性循環(huán)嚴重制約了洋口鎮(zhèn)稻麥周年生產產量和效益的提升。2013年以來,圍繞建立最佳群體指標、選用最佳品種組合、采用最適宜的稻麥兩熟栽培技術、全配套最完善的農機農藝的技術思路,在洋口鎮(zhèn)周新莊、楊楝園村,建立了稻麥周年生產高產攻關田,2014-2015年經南通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組織專家驗收,洋口鎮(zhèn)周新莊村攻關田周年生產實收產量19.76 t/hm2(小麥產量7.81 t/hm2、水稻產量11.95 t/hm2),比大面積增產4.31 t/hm2,增幅30. 48%。通過近年來的試驗與探索,最終集成了適合本地區(qū)的稻麥周年生產高產高效群體特征和栽培技術體系(水稻旱育壯秧機插及小麥適期機條播精確定量高產栽培技術),現將相關研究內容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1 小麥高產高效群體指標
目標產量8.25 t/hm2,全生育期205 d左右,株高84 cm,有效穗數450萬~600萬穗/hm2,每穗粒數35~40粒,千粒重39~42 g;冬前總莖數450萬~525萬苗/hm2,越冬期總莖數600萬~675萬苗/hm2,高峰期總莖數1 050萬~1 125萬苗/hm2,成穗率45%~55%。
1.2 水稻高產高群體指標
壯秧指標:秧齡15~20 d,葉齡3.0~3.5葉,成苗1.5~2.5株/cm2,苗高12~17 cm,白根量10條/株以上,百株莖葉干重2.0~2.5 g,根部盤結牢固,提起不散,盤根帶土厚度2.0~2.5 cm,厚薄一致。
高產結構指標:目標產量11.25 t/hm2,全生育期156.4 d,株高99.8 cm,有效穗數315萬~345萬穗/hm2,每穗粒數130~150粒,結實率92%~95%,千粒重27~28 g。
選擇稻麥兩熟種植方式下適用的高產優(yōu)質稻麥品種組合,小麥選用“揚麥20”[1],該品種單株生產力高,抗倒、抗病、抗逆性強;水稻選用遲熟中粳“揚育粳2號”,該品種各項綜合性狀表現較好,增產潛力大。
洋口鎮(zhèn)小麥適栽期為10月底至11月5日,預計收獲期在6月1~5日;水稻移栽期在6月10~15日,為防止水稻超秧齡移栽,采用倒推法確定水稻集中育秧播種期為5月25日前后。示范田塊于11月3~4日播種,5月25~27日育秧,6月15~17日移栽。
4.1 技術思路
以“穩(wěn)穗、增粒、增重”為技術思路主線[2],即以適當降低基本苗數為基礎實現最佳穗數,具體可通過適宜基本苗數(播種量)、適期播種、適宜行距、高播種質量、適量基肥等手段來實現;以減少小花退化數為重點增加每穗粒數,控制中期施肥量、普施重施拔節(jié)孕穗肥;以抗逆防早衰為中心提高粒重,防漬、防旱、防凍、防倒,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從而實現小麥高產[3]。
4.2 技術要點
4.2.1 半精量播種
示范田小麥目標產量為8.25 t/hm2,基本苗數宜在210萬~240萬苗/hm2,采用半精量播種,播種量為120 kg/ hm2,以盡可能少的基本苗數獲得目標穗數,做到壯個體和足群體兼顧。
4.2.2 拌種、機條播
為提高小麥抗逆性,促進秧苗生根和小麥生長,播前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天豐素進行拌種。為增強田間通風透光性、優(yōu)化田間小氣候、協調小麥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建議全部采用6改5機條播,行距24 cm,一次性完成旋耕、施底肥、播種、鎮(zhèn)壓等4道工序,確保播種深度一致、播后田面平整。
4.2.3 精確定量施肥
基肥施40%(16-16-8)復混肥600 kg/hm2、人畜糞肥150 kg;葉色褪淡、高峰苗數下降、基部第1節(jié)間基本定長、第2節(jié)間開始伸長時施拔節(jié)孕穗肥,用45%高濃度復混肥300 kg/hm2+尿素75 kg/hm2;倒3葉期(劍葉露尖至破口期)施穗粒肥,用尿素75~100 kg/hm2;同時葉面噴肥2~3次,主攻大穗,提高粒重、結實率。
4.2.4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11月中旬進行冬前雜草化除,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加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對水450 kg/hm2進行莖葉噴細霧防治。2月下旬進行春季雜草化除,用50 g/L 唑啉·炔草酸(大能)乳油1 500 mL/hm2加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900 mL/hm2進行莖葉噴細霧防治。3月中旬用15%井岡·臘芽菌水劑1 800 mL/hm2或已唑醇1 200 mL/hm2加矮壯豐30袋/hm2防治小麥紋枯病。5月4、11日用46%赤克增1 050 g/hm2+28%快殺1 350 mL/ hm2各防治赤霉病1次,兼治白粉病??山Y合病蟲防治進行藥肥混噴,以預防早衰,保葉、保穗、增粒重。
4.3 抗災應對
為提高小麥產量與質量,應落實好以下抗災應對措施:(1)種子處理,防病壯苗。如針對小麥散黑穗病、紋枯病等系統侵染病害與土傳病害的發(fā)生,播前選用相應藥劑進行拌種。(2)三溝配套,排澇降漬?!胞溙镆惶诇?,從種喊到收”,播后適時高標準開好田間一套溝,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設施要求。(3)加強播后麥苗的鎮(zhèn)壓與覆蓋,防凍保苗。鎮(zhèn)壓時要鎮(zhèn)壓到位,提高種子和土壤的緊密度,促進齊苗、全苗,同時保墑防凍,確保麥苗安全越冬。(4)防早衰。結合揚花期“兩病”防治,搞好藥肥混噴以養(yǎng)根保葉,并增強抵御干熱風能力以防高溫逼熟。
5.1 機插水稻塑盤旱育秧技術
5.1.1 秧田準備
選擇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運秧方便的田塊作秧田,秧田板面應達到“實、平、光、直”的要求。秧田、大田比例宜為1∶80~100。
5.1.2 種子準備
風險導向審計在對審計對象進行風險評估時,不僅要求對審計對象進行內控檢查,而且還要求對其管理層的誠信保持職業(yè)警覺,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充分擴展審計范圍。
精選種子45 kg/hm2,并用藥劑浸種,大田備塑盤330張/ hm2左右,播種量為干種130 g/盤或潮種160~170 g/盤。5.1.3 播種期
根據適宜移栽期,6月11~15日移栽,按照秧齡15~20 d倒推,播種期為5月25~27日。5.1.4 病蟲害防治
秧苗2葉期后,應密切注意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及時對癥用藥防治。移栽前1~2 d用1次藥,堅持帶藥移栽。5.1.5 適齡移栽
于葉齡3.3~3.6葉、株高不超過15 cm時進行適齡移栽。
5.2 大田耕整與機械插秧技術
5.2.1 耕整作業(yè)
耕整時要求達到田平(田面高低不過寸)、水淺(寸水不露墩,寸水棵棵到)、肥足(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速效與遲效搭配)、泥熟(泥漿沉實不板結,上爛下實不擁泥)、無殘茬(大田耕整后要沉實2~3 d,保持清水插秧)的作業(yè)目標。5.2.2 施足基肥
5.2.3 插秧作業(yè)
插秧株距13~14 cm,穴數24萬穴/hm2左右,每穴栽3~5株苗,基本苗數75萬~100萬苗/hm2。栽插深度控制在1.5 cm以內,達到“不漂不倒,越淺越好”的要求。
5.3 大田培管技術
5.3.1 精確施肥
根據高產目標,水稻一生施純氮345 kg/hm2左右。促花肥在葉齡余數4~3.5葉、葉色褪淡、群體不超過480萬苗/ hm2時施入,用尿素180~225 kg/hm2+氯化鉀75~110 kg/hm2;葉色褪淡早、群體小的,可提早3~5 d追施促花肥,且用量相應增加10%~15%。?;ǚ试谌~齡余數2~1.5葉、葉色落黃褪淡時施入,用尿素75~150 kg/hm2。
5.3.2 水漿管理
薄水移栽;活棵后淺水勤灌;夠苗80%時開始擱田,宜輕擱且多次擱成;除減數分裂期和抽穗揚花期建立水層外,其余時間均采取間歇灌溉;收獲前7 d左右斷水。
5.3.3 搞好藥肥混噴
水稻生長后期根系活力下降,為延長上3張功能葉的功能期,必須在結實期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藥肥混噴,以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提高單產。
[1] 李軍,吳翠翠,鄔榮世.優(yōu)質高產小麥新品種揚麥20引種栽培[J].中國種業(yè),2012(9):66.
[2] 孫妍,孫朋,葉世超.灌南縣稻麥周年生產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初探[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5(01):104-106.
[3] 楊建昌,杜永,劉輝.長江下游稻麥周年超高產栽培途徑與技術[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8,41(6):1611-1621.
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