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卓資縣文物管理所
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廟坡底遺址發(fā)掘簡報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卓資縣文物管理所
卓資縣 廟坡底遺址 金元時期
廟坡底遺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首次被發(fā)現(xiàn),遺址位于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旗下營鎮(zhèn)廟坡底村北1公里的山間梯田,東南距卓資縣城約35公里,西南距呼和浩特市約30公里。地理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112°10'47"、北緯 41°01'86",海拔1353米(圖一)。2014年6月~7月,為配合呼和浩特至張家口高速鐵路建設(sh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卓資縣文物管理所對廟坡底遺址進(jìn)行了搶救性考古勘探及發(fā)掘,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廟坡底遺址位置示意圖
廟坡底遺址坐落于陰山山脈南麓的山間梯田中,依山傍水,地形復(fù)雜。柳溝河流經(jīng)遺址東側(cè),向西南匯入大黑河。遺址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360米,東西寬150米。遺址內(nèi)梯田高低錯落,海拔高度由西向東、由南向北逐級變低,遺址北端的海拔高度較南端高15米。梯田曾為農(nóng)地,目前大多荒置,雜草叢生。根據(jù)梯田分布情況,可將遺址劃分為南、中、北三區(qū)。其中南區(qū)北端的土埂上堆積著大量石塊、灰磚、筒瓦、板瓦,以及少量碎瓷片,梯田表面散落著灰陶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片、白釉黑花瓷片、鈞釉瓷片。當(dāng)?shù)卮迕裨谀蠀^(qū)發(fā)現(xiàn)過錢幣窖藏。中區(qū)地表散落有灰陶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片、白釉褐花瓷片、鈞釉瓷片、紅綠彩瓷片、灰磚碎塊、瓦片等遺物,分布較南區(qū)密集。北區(qū)田埂上堆積著大量碎磚、碎瓦、石塊,少見瓷片。當(dāng)?shù)卮迕衿秸萏飼r對遺址造成了嚴(yán)重的破壞,致使遺址的文化堆積層薄厚不均。鉆探結(jié)果表明,北區(qū)、中區(qū)、南區(qū)的文化層堆積厚度分別為1.1、0.5~1.7、1~1.5米。
本次發(fā)掘范圍位于遺址中區(qū)南部,共布10米×10米探方6個,發(fā)掘面積近500平方米(圖二、圖三)。共清理灰坑28個、石墻1條(圖四),出土各類遺物100多件。
圖二 遺址范圍及發(fā)掘區(qū)位置圖
圖三 發(fā)掘區(qū)
發(fā)掘區(qū)的上層文化堆積已被破壞,現(xiàn)存文化層堆積由東向西逐漸變薄,地層堆積最厚處厚約0.7米。現(xiàn)以T1107北壁剖面為例,將地層堆積介紹如下(圖五)。
第1層:耕土層,黃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約0.1~0.2米。出土少量元代陶瓷碎片和磚瓦碎片。該層下疊壓28個灰坑(H1~H28)和1條石墻(SQ1)。
第2層:元代文化堆積層,以灰褐花土為主,土質(zhì)疏松,距地表深0.1~0.2米,厚約0.25~0.3米,出土遺物有大量陶瓷碎片、銅飾、銅幣、石臼等。此層下為生土層。
T1108、T1109之間的第2層堆積中有許多碎瓦,碎瓦堆積的平面形狀為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16米,南北寬約9米,厚約0.3米。碎瓦堆積下為生土層,沒有發(fā)現(xiàn)建筑基礎(chǔ)。該碎瓦堆積與石墻(SQ1)應(yīng)為同組建筑。
遺跡主要為灰坑和石墻。
(一)灰坑
共28個。全部開口于耕土層下,分布集中但無規(guī)律,其中T1007中14個(H1~H14),T1107中14個(H15~H28),部分灰坑之間存在打破現(xiàn)象?;铱哟笮〔灰唬铱幼畲笳邽镠10,口徑2.21米;最小者為H7,口徑0.53米?;铱悠毡檩^淺,深度在0.35~1.1米之間,大部分灰坑內(nèi)無遺物。根據(jù)形狀可分為圓形斜壁圜底坑(1個)、圓形直壁平底坑(24個)、橢圓形直壁平底坑(3個)三類。
H7 位于T1007東部,開口于耕土層下,打破生土層。圓形坑口,斜壁,圜底。口徑0.53、深0.45米。坑內(nèi)堆積為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出土了少量炭化谷物(圖六)。
圖四 發(fā)掘區(qū)總平面圖
圖五 T1107北壁剖面圖
圖六 H7平、剖面圖
H23 位于T1107西南部,開口于耕土層下,打破生土層。圓形坑口,直壁,平底??趶?.62、深1.10米。坑內(nèi)堆積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出土了少量動物骨骼、泥質(zhì)灰陶片和白釉瓷片(圖七)。
H16 位于T1107東南部,開口于耕土層下,打破生土層。橢圓形坑口,直壁,平底。東西長軸1.34、南北短軸1、深0.48米??觾?nèi)堆積為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無遺物出土(圖八)。
(二)石墻
SQ1位于T1109東部,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石墻疊壓于耕土層下,建在生土層之上。殘存墻基部分,以石塊壘砌而成,石塊之下鋪有墊土。殘長9.5、寬0.5米、殘高0.3~0.4米。
圖七 H23平、剖面圖
圖八 H16平、剖面圖
出土遺物主要為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其中生活用品有陶瓷碎片、銅器、鐵器、石器等。
(一)陶器
陶器輪制而成,絕大多數(shù)為泥質(zhì)灰陶,器類有盆、罐、甕、陶拍、硯臺、陶錢等。器皿類陶器器形較大,但無完整器物。
陶盆 1件(T1107②:2)。泥質(zhì)灰陶,殘??谖?,卷沿,曲腹,平底??趶?8.5、底徑7.2、高6.7厘米(圖九,4)。
陶雙耳罐 1件(T1008②:5)。泥質(zhì)灰陶,殘存口部。侈口,束頸,環(huán)形立耳??趶?5.6、殘高6厘米(圖九,3)。
陶甕 1件(T1108②:30)。夾砂灰陶,殘存口部。斂口,口沿外卷,圓唇,筒形腹,上腹部有一周聯(lián)珠形附加堆紋??趶?0、殘高10厘米(圖九,5)。
陶拍 1件(H3:2)。泥質(zhì)灰陶,柄部為空心圓柱形,圓形拍,拍面較平,拍面上遍布圓形凹點紋。拍面直徑約12厘米,凹點紋直徑0.7、深0.2厘米,拍體殘高5.6厘米(圖九,7)。
陶硯 1件(T1108②:20)。灰黑色澄泥質(zhì)地,硯面呈梯形,硯首略寬于硯尾,硯堂較平,下斜形成箕形硯池,硯底面有一橢圓形凹槽,凹槽周圍三面有足墻。長6.7、首端寬4.5、尾端寬4.1、高1.5厘米(圖九,9;圖一六)。
陶錢 1枚(T1009②:10)。正隆元寶,泥質(zhì)灰陶,圓廓圓穿,范紋皆陰文,“正隆元寶”四字為反書楷體陰文,旋讀,范背無紋。錢徑2.35、厚0.5、穿徑0.7厘米(圖一四,6)。
(二)瓷器
瓷器以白釉瓷最多,其次為白釉褐花瓷和黑釉瓷,鈞釉瓷、紅綠彩瓷、青釉瓷及青白釉瓷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器類有碗、盞、盤、瓶、罐、甕等,部分瓷器帶有墨書款識。
圖九 出土遺物
白釉褐花淺腹碗 1件(T1009②:11)。殘,敞口,淺弧腹,圈足,足底中心有乳突?;疑?,施釉前敷白色化妝土,內(nèi)壁施滿釉,釉色白中泛黃,內(nèi)底部有一周澀圈,外壁施半釉,下腹及足底露胎,無化妝土處的釉色青灰且透明。碗內(nèi)壁中部繪一周褐色線紋,線紋上綴有綻放的褐色花朵紋,圈足內(nèi)用墨書書寫“士”字??趶?6.2、足徑4.9、高4厘米(圖一○,9)。
醬釉瓷盞 1件(T1108②:17)。侈口,斜腹,平底?;尹S色胎,內(nèi)壁腹部及內(nèi)底均施釉,外壁及外底部均露胎,口沿、外壁及外底部均有黑色煙熏痕跡??趶?.5、底徑3.5、高2.6厘米(圖九,1)。
黑釉瓷盞 1件(T1108②:35)。侈口,斜腹,平底?;尹S色胎,內(nèi)壁腹部及內(nèi)底均施釉,外壁及外底部均露胎。口徑6、底徑2.7、高2.7厘米(圖九,2)。
白釉褐花筒形罐 2件。突唇,深直腹。T1109②:5,下腹及底部殘缺,淺黃色胎,內(nèi)壁僅口部施釉,外壁施釉前先在胎上敷白色化妝土。外壁口沿下繪兩周褐色線紋,線紋下繪褐色寫意折枝花卉紋??趶?0.6、殘高6.2厘米(圖一○,11)。T1107①:4,下腹及底部殘缺,淺黃色胎,通體罩透明釉,外壁施釉前先在胎上敷白色化妝土。外壁口沿下繪兩周褐色線紋,線紋下繪褐色寫意折枝花卉紋。口徑21、殘高10.2厘米(圖一○,12)。
白 釉 褐 花 四 系 瓶 1件(T1107②:1)。殘,小口外撇,圓唇,束頸,頸肩之間對稱附四個雙條形系,溜肩,鼓腹,最大腹徑靠下部,圈足,足壁外撇,中心有乳突。瓶壁較厚,瓷胎灰黃粗疏,施釉前敷白色化妝土,外壁施透明釉,下腹和足底露胎,內(nèi)壁肩部以下露胎。四系上涂有褐彩,腹部由上而下繪三圈褐色線紋,線紋之間繪數(shù)組褐色寫意折枝花卉紋??趶?.1、最大腹徑21、足徑9.7、高31.5厘米(圖一○,13;圖一五)。
藍(lán)釉香爐 1件(T1108②:38)。僅存腹部,束頸,鼓腹。黃色胎,外壁表面模印一條翱翔的飛龍,內(nèi)壁露胎,外壁施藍(lán)釉。殘高4.9厘米(圖一○,10)。
帶墨書款識瓷片 全部為碗底殘片,在碗底露胎
處書寫墨書款識。T1109②:17,圈足內(nèi)墨書“張代平”(圖一○,7)。T1109①:3,外壁腹部墨書“秋奇”(圖一○,4)。H3:1,圈足內(nèi)墨書“李”(圖一○,6)。T1009①:1,碗底殘片,圈足內(nèi)墨書“韓”(圖一○,3)。T1008②:1,圈足內(nèi)墨書“士”字形款識(圖一○,1)。T1108②:4,圈足內(nèi)有字跡潦草的墨書款識(圖一○,5)。C:3,發(fā)掘區(qū)附近采集,腹部和圈足內(nèi)皆有墨書款識,腹部墨書可辨認(rèn)的有“王廣”(圖一○,2)。C:8,發(fā)掘區(qū)附近采集,圈足內(nèi)墨書兩字(圖一○,8)。
(三)銅器
銅器有銅簪、銅釵、銅耳墜、銅飾片、銅燈盞、銅錢等。
銅簪 2件。簪首略寬于簪尾,簪首無裝飾,根據(jù)簪身形狀分兩型。
A型:1件(T1108②:13)。簪首扁平,簪身呈圓柱形,簪尾尖圓。長14、寬0.2~0.6厘米(圖一一,2)。
B型:1件(T1108②:25)。通體呈扁條形。長13、 寬0.2~0.6厘 米( 圖一一,1)。
銅折股釵 1件(T1109②:14)。通體呈長U形,釵梁光素?zé)o紋,雙股中間略細(xì),尾端略粗。長10.5厘米(圖一一,4)。
銅耳墜 1件(H9:1)。整體呈“S”形,以圓柱形銅絲彎折而成,頭端的銅絲較細(xì),尾端粗鈍。頭端銅絲上下穿兩顆橢圓形珍珠,并在珍珠下方卷曲成漩渦形,珍珠上方用細(xì)銅絲作螺旋式纏繞,并向下繞過兩顆珍珠,對其形成撐托作用。墜高4.1厘米(圖一一,3;圖一九)。
銅 飾 片 1件(T1109②:18)。橢圓形扁平片,正面微突,背面略凹,其中一端有7個錯行分布的小圓孔。長3、寬2.4、厚0.1、孔徑約0.2厘米(圖一一,7)。
貝殼形銅飾片 1件(T1108②:32)。整體呈貝殼形,環(huán)形系梁,通體較薄。長6.5、寬5.5、厚0.05厘米(圖一一,9)。
銅燈盞 1件(T1108②:22)。燈柱及燈座殘失,僅存圓形盞盤,侈口、弧腹,圜底,外底殘存一小截?zé)糁?趶?、殘高2.2厘米(圖一一,10)。
銅錢 共8枚。T1108②:7,開元通寶??瑫?,直讀,方穿,光背。直徑2.41厘米(圖一四,4)。T1007②:4,圣宋元寶。篆書,旋讀,方穿,光背,直徑2.38厘米(圖一四,1)。T1109②:19,景祐元寶。篆書,旋讀,花穿,光背。直徑2.53厘米(圖一四,7)。T1107①:1,元祐通寶。行書,旋讀,方穿,光背。直徑2.45厘米(圖一四,8)。T1109②:13,元祐通寶。行書,旋讀,方穿,光背。直徑2.37厘米(圖一四,5)。T1007②:3,崇寧通寶??瑫萁痼w,旋讀,方穿,光背。直徑3.48厘米(圖一四,9)。C:9,皇宋通寶。發(fā)掘區(qū)附近采集,楷書,直讀,方穿,光背。直徑2.46厘米(圖一四,2)。T1008②:12,裝飾錢。圓形外廓,穿緣呈內(nèi)弧形,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延伸出斜尖紋。外廓與穿孔之間遍布圓珠紋,方穿右側(cè)有一個凸起月牙紋,方穿下方靠近外廓的位置有一個圓形小針孔。錢背無廓緣,穿孔上方焊接一條“U”形彎曲的小銅鈕,穿孔左側(cè)有一個下凹的月牙紋,其位置恰好與錢面上的凸月牙紋相對應(yīng)。錢背上的金彩脫落嚴(yán)重。直徑2.09、厚0.16厘米,重3.6克(圖一四,3;圖二〇)。
圖一二 出土石器
(四)鐵器
鐵鏃 1枚(T1108②:3)。鏃首整體呈三角形,菱形截面。長4.4、寬1厘米(圖一一,8)。
鐵釘 4枚。根據(jù)頂帽形狀,分為二型。
A型:3件。泡釘,圓傘形釘帽。根據(jù)釘身形狀分為二亞型。
Aa型:2件。釘身四棱柱形,釘頭較尖。T1108②:2,長11.8、釘帽直徑6、釘身寬0.6厘米(圖一一,12)。T1108②:31,釘帽殘缺,殘長10.4、釘身寬0.8厘米(圖一一,5)。
Ab型:1件(T1109②:1)。釘身圓柱形,釘頭尖圓。長9.2、釘帽直徑3.3、釘身直徑0.6厘米(圖一一,11)。
B型:1件(T1108②:24)。環(huán)首釘,釘首彎折成環(huán)形,釘身四棱柱形。長7.5、釘身寬0.4~0.7厘米(圖一一,6)。
(五)石器
石臼 2件,分二型。
A型 1件(T1009②:3)。殘,臼壁和臼槽均為圓形,直口,圓唇,弧腹,平底??诓客獗谟袃芍芡焕?,突棱之下雕鑿一圈仰蓮瓣紋??趶?3.6、底徑10.4、高13.8厘米(圖一二,4)。
B型 1件(T1009②:9)。底部略殘,方形外壁,圓形臼槽,口部略大于底部。口部微侈,斜腹,平底。外壁表面有許多縱向鑿刻痕。口邊長14.7、底邊長12、臼槽直徑10.6、高13.8厘米(圖一二,3;圖一八)。
門砧石 1件(T1008②:11)。半球形,頂面較平,中心有圓形凹槽。口徑15、凹槽直徑3.4、高15厘米(圖一二,2)。
石雕 1件(T1108②:5),殘,整體造型疑為獅子踩繡球,現(xiàn)僅存獸足部分,獸足踩踏在圓形球體之上。殘高11厘米(圖一二,1)。
(六)陶建筑材料
主要有板瓦、筒瓦、瓦當(dāng)?shù)龋瑪?shù)量較多,但破碎嚴(yán)重。
獸面紋圓瓦當(dāng) 1件(T1109②:3)。邊緣略殘,邊輪較寬,當(dāng)面圖案為威嚴(yán)兇猛的獸面,眉弓粗壯,小眼圓睜,蒜頭鼻,呲牙咧嘴,額頭及兩鬢的毛發(fā)卷曲成綹。當(dāng)面直徑12厘米(圖一三,1、圖一七)。
圖一三 瓦當(dāng)拓片
圖一四 銅錢及陶錢拓片
圖一五 白釉褐花四系瓶(T1107②:1)
圖一六 陶硯(T1108②:20)
圖一七 獸面紋圓瓦當(dāng)(T1109②:3)
獸面紋半瓦當(dāng) 1件(T1108②:28)。當(dāng)面局部殘損,寬邊輪,邊輪上有一道凹線,當(dāng)面圖案為兇猛猙獰的獸首紋,雙耳向兩側(cè)聳立,雙眉粗壯彎曲,怒目圓睜,呲牙咧嘴,額頭及兩鬢毛發(fā)飛揚。當(dāng)面殘長13.9、寬8.7厘米(圖一三,2)。略窄于瓦尾,截面為圓弧形。外表光素,凹面內(nèi)有清晰的麻布印紋和箍扎痕。瓦長33.8、頭寬17.4、尾寬22、厚1.8~2.8厘米(圖九,8)。
筒瓦 1件(T1108②:39)。淺灰色瓦身,橫截面為半圓形,瓦舌向凹面束攏,凸面光素,凹面有麻布印紋,局部可見褶皺痕。長30.6、瓦頭寬14.2、瓦尾寬14.6、厚1.6~3.2厘米(圖九,10)。
陶角 1件(T1109②:4)。建筑屋頂構(gòu)件龍吻的角部,略彎曲,表面刻劃葉脈紋。殘長18厘米(圖九,6)。
圖一八 B型石臼(T1009②:9)
圖一九 銅耳墜(H9:1)
圖二○ 裝飾錢(T1008②:12)
板瓦 1件(T1108②:40)。淺灰色瓦身,瓦頭
廟坡底遺址在當(dāng)?shù)卮迕衿秸碌爻蔀樘萏锏倪^程中已被嚴(yán)重破壞,現(xiàn)存地層堆積較薄,出土遺物較為破碎。第1層下灰坑普遍較淺,出土遺物以元代陶瓷碎片為主。灰坑的形成時間主要有元代和現(xiàn)代兩個時期,現(xiàn)代坑系當(dāng)?shù)卮迕裨诎l(fā)掘區(qū)挖坑尋找遺物所致。地層堆積及灰坑的上半部分皆被毀壞,使所有灰坑的開口都位于同一平面,為灰坑年代的準(zhǔn)確界定增添了困難。
碎瓦堆積中出土的獸面紋圓瓦當(dāng)(T1109②:3)與托克托縣出土的金代獸面紋瓦當(dāng)①相似,獸面紋半瓦當(dāng)(T1108②:28)與赤峰敖漢旗出土的元代紀(jì)年瓦當(dāng)范②圖案相近,據(jù)此可知碎瓦堆積可能源自于金元之際的一處大型建筑,殘存的石墻可能是建筑群落的一部分。“正隆元寶”陶錢(T1009②:10)的出土,表明廟坡底遺址的年代上限可追溯至金代,但發(fā)掘區(qū)內(nèi)沒有發(fā)現(xiàn)金代的地層和遺跡,反映出元代居民對金代文化遺存也曾進(jìn)行過非常嚴(yán)重的破壞。
第2層出土的白釉瓷、白釉褐花瓷、黑釉瓷,鈞釉瓷、紅綠彩瓷、青釉瓷、青白釉瓷皆是元代常見的瓷器類型。白釉褐花四系瓶(T1107②:1)、白釉褐花淺腹碗(T1009②:11)與包頭燕家梁元代遺址出土四系瓶(JC12:65)、直口盤(T0539③:3)③的造型圖案相似,其紋飾疏朗俊逸,體現(xiàn)出元代繪畫追求神似和簡逸,重視情感發(fā)揮的時代風(fēng)貌。
H9中出土的銅耳墜(H9:1)在蒙元時期較為流行,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蒙元墓葬出土的金耳墜(SZⅡM1:1、SZⅡM2:2)及銅耳墜(SZⅡM9:1)④即為相同的造型和工藝,蒙古國后杭愛省胡拉哈山谷M8也曾出土過一枚類似造型的金耳墜(M8:12)⑤。
裝飾錢(T1008②:12)是元代婦女佩戴的一種特殊裝飾品,又稱“春錢”。元人吾衍《閑居錄》中載:“至大改元,婦人首飾皆以金銀作小錢,戴之謂之春錢?!雹薮哄X的出土實物并不多見,李逸友先生曾對敖漢旗瑪尼罕鄉(xiāng)五十家子村古城及元上都城南砧子山第34號墓中出土的2枚春錢進(jìn)行研究,并認(rèn)為春錢懸佩在簪、釵的上端,錢上穿孔用細(xì)線吊懸,行走或搖頭時能產(chǎn)生輕盈搖曳的美感⑦。
廟坡底遺址周圍沒有發(fā)現(xiàn)城墻遺跡,遺址面積也小于其它金元時期的縣級城址,應(yīng)為當(dāng)時的一處低于縣級建制的集鎮(zhèn)遺址。廟坡底遺址位于元代木憐道驛路的沿線上,該驛路是從上都出發(fā),向西經(jīng)豐州西北甸城山谷出天山,西北至汪吉河,向北行達(dá)和林。廟坡底遺址西南距豐州城約32公里,東距被認(rèn)定為元代燕只哥赤斤站赤的卓資縣土城子⑧約15公里,廟坡底遺址由于靠近驛路,勢必會為保障驛路暢通和物資補充供給起到輔助作用。此次發(fā)掘因面積有限,尚不清楚遺址的街道布局及房屋分布情況,也未發(fā)現(xiàn)碑刻一類能夠準(zhǔn)確判定遺址名稱的文字線索,許多問題仍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工作去解決證實。
附記:本次考古發(fā)掘的領(lǐng)隊為宋國棟,參加發(fā)掘人員有曹鵬、李春雷、包蘇那嘎、麻志強、那仁畢力格、鄭建勛。發(fā)掘期間得到卓資縣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卓資縣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執(zhí)筆:宋國棟 曹 鵬 李春雷馬 婧 馬 艷
繪圖:馬 婧
拓片:李 威 曹 鵬
攝影:宋國棟 曹 鵬
注 釋
①陳永志:《內(nèi)蒙古出土瓦當(dāng)》,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09頁拓片144、145。
②邵國田:《赤峰敖漢旗出土元代紀(jì)年瓦當(dāng)范》,《文物》1987年第7期。
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包頭燕家梁遺址發(fā)掘報告》,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365頁、彩版八○,1、2。
④魏堅、李興盛、謝寒光:《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及墓葬》,《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705頁。
⑤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園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09頁。
⑥(元)吾衍:《閑居錄》,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孫道明抄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⑦李逸友:《略論元代的春錢》,《中國錢幣》1994年1期。
⑧陳得芝:《元嶺北行省諸驛道考》,《蒙元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責(zé)任編輯:黨 郁
Zhuozi County; Miaopodi Site; Jin and Yuan Period
From June to July, 2014,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Zhuozi County jointly excavated Miaopodi site, which located in Miaopodi villiage of Qixiaying town, Zhuozi county, Ulanqab City, and the excavation area is 500 square meters. There are 28 ash pits, 1 stonewa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earthed objects such as pottery shards, bronze, iron and stone artifacts are similar with the relics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t is preliminarily conceived that the site should be a town for commodity exchange, a status lower than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