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
伊金霍洛旗敖包圪臺漢墓發(fā)掘簡報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
伊金霍洛旗 漢墓 陶器 錢幣
2015年8月,為配合中天合創(chuàng)鄂爾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廠外輸水系統(tǒng)工程沿線工程建設,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文博系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zhèn),距旗政府所在地阿勒騰席熱鎮(zhèn)26.4公里的敖包圪臺村(圖一)共清理發(fā)掘了6座被盜墓葬,編號為(M1—6);出土有陶、銅、鐵器等遺物,現(xiàn)將此次發(fā)掘情況報告如下。
圖一 墓地位置示意圖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共6座,除1座為豎井式土洞墓外,其余均為斜坡式土洞墓,各墓之間無打破關系(圖二)。
(一)斜坡式土洞墓 5座。均為東北—西南向。其中M3帶有側室,M5帶有耳室。余為單室墓。由于墓葬遭受盜擾,人骨及隨葬品分布散亂,隨葬品多為陶器。根據(jù)墓道及墓室形制的不同可分為三型。
A型:3座。墓道窄于墓室。墓室為單室。
M1 方向30°。墓道殘長6.8、寬0.88米。墓道北端距地表3.2米,在墓口處發(fā)現(xiàn)有盜洞,墓室進深長2.2、寬1.6、高1.04米。墓主人位于墓室北部,為男女雙人合葬墓,墓葬受到嚴重盜擾,人骨已擾亂,主要集中分布在墓室后部。葬式不清,葬具不明。隨葬器物大多破碎,僅存有少量隨葬品。出土有陶灶1個,陶罐1件,鉤形鐵器1件(圖三)。
M2 方向20°。是所發(fā)掘墓葬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墓室口朝向西南,墓葬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呈甲型??傞L13.8米,寬2.6米。墓道殘長10、寬1.5米,北端距現(xiàn)存地表深3.5米,墓門高2、寬1.5、坡長10.5米,底部至墓室口約1米的一段坡度變緩。墓道填土為花土,其中包括大量的大石塊、小石子等,墓道兩側為生土壁,壁面較粗糙,直壁稍有收分,上口略斂。墓室平面近長方形,由于頂部塌落嚴重,根據(jù)殘留頂部推斷應為拱形頂,四壁及頂部不見砌磚,皆為巖石。墓室進深3.8、寬2.6米,現(xiàn)存高2米。由于被盜,大量隨葬品遺失。墓底人骨位置被嚴重擾亂,葬式不明。發(fā)現(xiàn)有兩具人骨,但僅保留有兩個頭骨及少量肢骨。主要分布于墓室前部的邊壁兩側,殘存遺物及其擺放位置受到不同程度擾亂,隨葬品基本被洗劫一空。在墓室北半部,棺木腐朽嚴重,僅存朽木、木炭等遺痕,平面略呈長方形,棺木底部木炭中夾雜少量白灰。隨葬品皆為陶器碎片(圖四)。
圖二 墓葬分布平面圖
圖三 M1平、剖面圖
圖四 M2平、剖面圖
M4 位于發(fā)掘區(qū)的最西端,方向30°。墓道殘長5.1、寬1.2 米,北端距現(xiàn)存地表深2.4米。在墓道和墓室間,挖下一道寬23、深10、長96厘米的凹槽,其內有殘朽木渣,可能為墓門擋板。主室平面呈長方形,長3.1、寬2、高1.1米,平頂。人骨被擾亂,主要分布在墓室中后部西壁一側和緊靠墓室后部邊壁處,墓主人為一男性,葬式不明。葬具不明。出土陶盤1件(圖五)。
圖五 M4平、剖面圖
B型:1座。墓道口寬接近于墓室口寬,墓室東側帶有側室。
M3 方向30°。墓道殘長3.9、寬1.2、北端距現(xiàn)存地表深1.94米。墓室平面呈"凸"字形,進深長3.1、高1.3米,東西寬度為1—1.6米,平頂。人骨主要集中分布在墓室中部西壁一側,被嚴重擾亂,為一女性,葬式不清。出土有陶燈1件、陶樽1件,古錢幣17枚,銅泡釘1個(圖六)。
圖六 M3平、剖面圖
C型:1座。墓道窄于墓室,墓室東側帶有耳室。
M5 位于發(fā)掘區(qū)最東端,方向30°。墓道殘長8.4、寬1.3米,北端距現(xiàn)存地表深3.22米,主墓室長3.4、寬1.8、高1.2米,墓室口高1.36、寬1.22米。墓頂呈拱形。人骨主要分布在墓室中后部,死者為男女雙人合葬墓,已擾亂,葬式不清。在墓口處發(fā)現(xiàn)有盜洞。墓室東壁入口處有一掏洞耳室,呈平頂,高1.2、寬1、進深1.4米,無隨葬品。在墓道和墓室相交處兩側各有一道凹槽,可能是墓門擋板,東側凹槽寬18、深4厘米,西側凹槽寬14、深6厘米,但其內無墓門擋板類殘留遺物。隨葬品大多破碎,出土陶罐2件、灶1件(圖七)。
圖七 M5平、剖面圖
(二)豎井式土洞墓
M6 方向30°。墓道為豎井式,墓道長2、寬1.18、墓道南端距現(xiàn)存地表1.74米,墓道北端距現(xiàn)存地表2.7米,墓室口寬0.96、高1.54米,墓室口有封門磚,用長35.3、寬16.3、厚3.4-5.0厘米的榫卯式子母口磚和長34.8、寬17.3、厚4.0厘米的條磚縱向立砌封堵墓室口,現(xiàn)存有10層,在墓室口處發(fā)現(xiàn)盜洞。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長3.04、寬1.7、高1.54米,拱形頂。墓葬遭受嚴重盜擾,人骨保存狀況極差,僅存有四肢肢骨和顱骨碎片。出土隨葬品有灰陶罐2件、陶燈1件(圖八)。
圖八 M6平、剖面圖
所發(fā)掘的6座墓葬均遭破壞,出土隨葬品較少,共32件。除17枚銅錢幣、1個銅泡釘和1件鉤形鐵器外,其他均為陶器,燒制火候較高,多為輪制,為泥質灰陶。陶器多為罐、灶、燈、樽、盤、甑等,紋飾有弦紋及弦斷繩紋等。
鼓腹陶罐 5件,泥質灰陶。M6:4,侈口,方唇,細弧頸,溜肩,肩飾兩組繩紋,鼓腹,腹下部漸收,平底??趶?2.5、腹徑27.0 、底徑17.3、高23.6 厘米(圖九,1)。M1:1,敞口,束頸,溜肩鼓腹斜收,腹最大徑近肩,平底。肩部飾有數(shù)道弦紋。口徑8.4、腹徑15.3、底徑 7.5、高15.9厘米(圖九,2)。M5:1,侈口,尖圓唇微外卷,短直領,鼓圓肩,下腹內收,平底,肩處飾有一周壓印繩紋,中腹至底光素??趶?0.7、腹徑17.2、底徑7.6、高13.8厘米(圖九,3)。M5:2,侈口,短頸,溜肩,平底,肩腹交接處有折棱,肩處飾有一周壓印繩紋??趶?.4、腹徑16.7、底徑6.8、高13.8厘米(圖九,4)。M6:1,敞口,溜肩,鼓腹,腹下部近底處內收,平底。器身素面無紋??趶?.7、腹徑13.5、底徑6.7、高11.7厘米(圖九,5)。
壺形陶罐 1件,泥質灰陶。M6:2,喇叭口,方唇,溜肩,腹最大徑近肩,腹下內收,平底。頸部飾有多道弦紋,肩部飾一道繩紋,腹部飾七道凹弦紋。 口徑12.0、腹徑14.5、底7.2、高19.2厘米(圖九,6)。
陶灶 2件套,泥質灰陶。M1:2,釜與釜眼分離,灶面呈長半橢圓形,灶面平,上有三個依次遞增的釜眼及一個小煙囪孔。灶門位于正中,作長方形,灶后壁略呈斜面狀。灶長21.6、寬19.7、高8.3厘米。附有一釜,釜尖唇,平折沿,敞口,腹下斜收,平底??趶?.6、底徑3.2、高3.7厘米(圖九,7)。M5:3,灶前方后圓,呈半橢圓形,中間為品字形三火眼,前壁平直,兩側壁前半部平直,后半部圓弧后曲,前壁中間開長方形灶門,灶邊緣模印勺、刀、叉、蓋、幾、勾等圖案。長17.6、寬16.6、高8.6厘米。另附帶一甑一釜,均為尖圓唇,平折沿,直口,深弧腹,小平底,甑底部有七鏤孔。甑口徑8.4、底徑3.3、高4.5厘米;釜口徑7.4、底徑3.1、高4.3厘米(圖九,8)。
樽 1件。M3:2。殘,底部僅存一足,直腹筒形,平底??趶?8.5、底徑17.8、高13.9厘米(圖九,9)。
陶燈 2件。M3:1,豆型燈,淺盤,敞口,細長柄,喇叭形座,實心??趶?.2、底徑6.7、高6.7厘米(圖九,10)。M6:3,啞鈴型,淺盤,敞口,實柄束腰,實心底臺座??趶?1.0、底徑11.0、高14.5厘米(圖九,11)。
圖九 出土遺物
盤 1件。M4:1,尖圓唇,敞口,寬沿,淺腹,小平底。口徑13.8、底徑5.8、高3.4厘米(圖九,12)。
銅泡釘 1件。M3:3,呈蘑菇狀,釘截面為圓形。直徑2.3厘米,高1.2厘米(圖九,13)。
鉤形鐵器 1件。M1:3,長16.4、寬7.8、高3.4厘米(圖九,14)。
錢幣 17枚。均出自M3。16枚方孔錢幣和一枚布幣,方孔幣中2枚錢文為“五銖”,14枚錢文為“大泉五十”,1枚布幣錢文為“大布黃千”。
五銖錢 2枚,根據(jù)錢文可分二型。
A型:M3:4,“五”字中間兩筆交筆略直,“銖”字金字旁頭呈箭鏃狀,朱字頭方折,下筆微方折。錢面的穿上有一橫道,光背。錢徑2.5厘米,孔徑1.0厘米(圖一〇,1)。
B型:M3:5,“五”字交叉兩筆彎曲,“銖”字金字旁模糊,朱字頭圓折,下筆圓折。光背。錢徑2.5厘米,孔徑1.0厘米(圖一〇,2)。
圖一〇 出土錢幣
大泉五十錢 共出土14枚,均出自M3。因大泉五十存世較多,版別較多,故在此以一種較為簡單易辨的方式來分,可分四型。
A型:1枚。M3:6,“大”字呈橋形。錢徑2.3,穿孔邊長0.9厘米。篆書(圖一〇,3)。
B型:7枚。M3:7,“大”字呈圓形。錢徑2.3-2.6厘米,穿孔邊長0.9-1.1厘米。篆書。其中有1枚錢面凸背凹,似是沖壓錢肉形成(圖一〇,4)。
C型:3枚。M3:8,“大”字呈燕翅形。錢徑2.4-2.45厘米,穿孔邊長0.8-1.0厘米。篆書(圖一〇,5)。
D型:3枚。M3:9,“大”字呈窄肩形。錢徑2.3-2.6厘米,穿孔邊長0.9-1.1厘米。篆書(圖一〇,6)。
大布黃千錢 1枚。M3:10,錢體略顯寬大。長5.5、寬2.4厘米,“大”字頭部較短,下部兩斜筆較長?!包S”字中間“田”字底部低于方襠?!安肌弊稚詫挻螅扒А弊值谝还P和第二筆較短(圖一〇,7)。
敖包圪臺墓地分布于高出四周的丘陵坡地上,墓葬分布較為集中,墓向統(tǒng)一,均為東北-西南向,發(fā)掘的6座墓葬均為洞室墓,以拱形頂和平頂為主,墓室平面多呈長方形,除一條為豎井式墓道外,其余均為長斜坡墓道,墓道長度多在5-10米之間,墓底距原地表的高度約3米。多為男女雙人合葬墓,少數(shù)為單人葬。6座墓葬均遭盜掘,葬式及葬俗均不明,但根據(jù)以往鄂爾多斯地區(qū)漢代墓葬葬式分析,敖包圪臺墓地應為仰身直肢葬,葬具大都不存。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還有銅器、鐵器等。陶器既有實用器,也有專為隨葬用的明器,而且明器的器類多于實用器。陶器的組合主要是罐、灶、樽、盤、甑、燈等。其基本特征與鄂爾多斯其他地區(qū)及周鄰地區(qū)同時代墓葬隨葬品的特征相似,有濃郁的地方特征。隨葬品雖不是很豐富,但與鄰近地區(qū)同時代的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器物多以壺、罐、灶等為組合,壺罐多兩個一組出現(xiàn),其中M1:1陶罐和杭錦旗烏蘭陶勒蓋漢墓Ⅱ式罐①基本相近,M5:1陶罐和巴彥淖爾沙金套海B型Ⅲ式矮領罐(M13:1)②形制相近。樽和召灣59—89號墓葬B型Ⅱ式樽(M64:7)③類似,M5:3陶灶和鄂爾多斯市鳳凰山墓葬灶(M10:2)④的形制基本相同,M3:1陶燈和鄂爾多斯鳳凰山墓地陶燈(M10:1)⑤形制相似,M4:1盤和包頭召灣59—89號墓D型盤(M60:9)⑥相似。從巴彥淖爾沙金套海墓葬出土錢幣B 型Ⅱ式“五銖”錢與敖包圪臺漢墓A型“五銖”錢對比觀察得知,兩者相近,C型Ⅲ式“五銖”錢⑦與敖包圪臺漢墓B型“五銖”錢對比來看兩者基本相似。
本次發(fā)掘中雖然未出土有確切紀年的遺物,但從墓中出土的隨葬品在器物組合和形態(tài)上多具有中原及周鄰地區(qū)大量發(fā)現(xiàn)的西漢中晚期到東漢初期墓葬出土器物的基本特征,所發(fā)現(xiàn)的錢幣也都為西漢武帝、宣帝及新莽時期。因此敖包圪臺漢墓的年代,大體應屬于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初期。在文獻記載和以往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鄂爾多斯東部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是西戎、狄、林胡、匈奴等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地方,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為了對這一地區(qū)長久的統(tǒng)治和有效的加強邊境防御,所以從內地遷來大批移民屯墾戍邊,秦漢換代,漢承秦制,于漢武帝時期開始繼續(xù)對這里的開發(fā),使本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發(fā)生了由游牧到農業(yè)的轉變,敖包圪臺漢代墓葬的發(fā)掘再現(xiàn)了這一地區(qū)當時的歷史概況。
盡管此次敖包圪臺漢墓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墓葬數(shù)量較少,而且都被嚴重盜擾,墓葬中尸骨破碎,葬俗難以詳辨,隨葬品殘缺不全,但對于研究鄂爾多斯地區(qū)漢代社會文化,尤其是鄂爾多斯東部漢代遺存的文化面貌、社會經濟、埋葬習俗等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執(zhí) 筆:齊溶青 于昊申 李 犇姬鵬雅 曹永利
繪 圖:齊溶青 丁俊鳳
注 釋
①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杭錦旗烏蘭陶勒蓋漢墓發(fā)掘報告》,《內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1期。
②魏堅:《沙金套海墓葬》,《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年,第83—84頁。
③魏堅:《召灣59~89號墓葬》,《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年,第237頁。
④魏堅:《鳳凰山墓葬》,《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年,第165—166頁。
⑤魏堅:《鳳凰山墓葬》,《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年 ,第165頁。
⑥魏堅:《召灣59~89號墓葬》,《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年,第238—239頁。
⑦魏堅:《沙金套海墓葬》,《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年,第104—106頁。
責任編輯:黨 郁
Ejin Horo Banner; Tomb of Han Dynasty; Pottery; Coppers
The tombs excavated this time are almost earthen cave tombs with ramp passageexcept one vertical earthen-shaft tomb, and there is no brea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funerary objects are rare, some of them are potteries and coppers, which provide important material for researching the social culture of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feature, social economy and funeral customs of eastern Ordos during Han period.
附 表:墓葬登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