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洋文 汪萌萌
摘 要:目的: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慢性NLBP普遍存在,由于長期受疾病的困擾,生活質(zhì)量下降,運動能力水平降低,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比賽。為了尋找到慢性NLBP患者與無下腰痛的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相比軀干肌肌力特征,對慢性NLBP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等速運動條件下軀干肌肌力指標進行探究,為防止腰部損傷,進行下腰痛的臨床診斷以及指導競技健美操運動員下腰痛患者的康復訓練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受試者為 10 名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慢性NLBP患者以及 10 名無下腰痛的男性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分別作為腰痛組和正常組,利用瑞士產(chǎn)的 CON-TREX 軀干等速肌力測試與訓練系統(tǒng),讓受試者在不同角速度下分別做軀干等速向心和等速離心運動。將腰痛組軀干肌肌力指標 PT,PT/BW 與正常組進行對比,分析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慢性NLBP患者軀干肌的肌力特征。結(jié)果:(1)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軀干屈肌的 PT/BW在不同角速度時與正常組相比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2)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軀干伸肌的 PT/BW 在不同角速度時均低于正常組,且在 30°/s、60°/s 和 90°/s 時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 120°/s時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3)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軀干屈伸肌 PT/BW在兩個角速度時與正常組相比均沒有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結(jié)論: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慢性NLBP患者存在著軀干屈伸肌肌力下降現(xiàn)象,并以向心運動時變化明顯。
關鍵詞:競技健美操運動員;NLBP;軀干??;等速運動;肌力特征
非特異性下腰痛(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始發(fā)于腰部的癥狀,既沒有神經(jīng)根受累也沒有嚴重潛在疾患的下腰痛[1]。臨床上 85%下腰痛患者均屬于 NLBP[2]。
一、研究對象
在成都體育學院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研究生中選擇 10 名無下腰痛的運動員和 10 名患有慢性NLBP 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按照研究對象是否患有慢性 NLBP 分為正常組和腰痛組。腰痛組下腰痛發(fā)生時間均在 2~3 年,下腰疼痛程度根據(jù)視覺類比法(1~10)進行評定為 3~6,即為輕度或中度;腰痛組研究對象在測試時均不在急性發(fā)病期。兩組研究對象均未參加過軀干肌系統(tǒng)訓練,均無脊柱外傷史、手術(shù)史,以及心血管疾病史等。
(一)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慢性NLBP的診斷
對腰痛運動員經(jīng)過病史采集、物理檢查,依據(jù)慢性NLBP的診斷標準認真判定是否是慢性 NLBP。病史的采集包括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等;疼痛的發(fā)病情況;疼痛的部位與性質(zhì);疼痛與體位和活動的關系等,根據(jù)這些病史做出初步判斷。物理檢查主要包括觀察患者的脊柱姿勢、局部形態(tài),有無畸形,局部有無壓痛、肌痙攣等,是否伴有前屈后伸疼痛等。
(二)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 1。
表 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二、研究方法
(一)實驗儀器
實驗儀器為瑞士產(chǎn)的 CON-TREX 等速肌力測試與訓練系統(tǒng)及其組件CON-TREX TP 1000,有表面肌電接口,可和表面肌電設備整合使用。此套系統(tǒng)力量測量誤差<1%,力矩測量誤差<0.5%,實驗結(jié)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二)實驗方法
測試前利用標準校正程序進行常規(guī)系統(tǒng)校準,并向受試者說明等速肌力測試的基本概念和應該注意的事項,要求受試者在測試前進行至少 15min 的腰背部熱身活動。按照 CON-TREX TP 1000 測力系統(tǒng)使用手冊的要求,受試者取直立位,雙足置于可調(diào)組踏板上,膝關節(jié)微屈,將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及肩部均用固定裝置固定,按動調(diào)節(jié)按鈕把動力儀軸心對準受試者軀干L5S1間隙水平與腋中線的交叉點。選擇等速測試模式。用 CON-TREX TP 1000 系統(tǒng)讓受試者在整個運動范圍內(nèi)做最大努力的等速向心和等速離心軀干屈伸運動。正式測試前,讓受試者在儀器上分別進行 3 次等速向心運動和等速離心運動的練習,以熟悉軀干等速肌力測試的模式。正式測試時,等速向心運動的角速度依次設定為 120°/s、90°/s、60°/s 、30°/s,等速離心運動的角速度設定為 30°/s、45°/s,每次完整的屈伸為一個運動循環(huán),每個角速度條件下分別進行 5 個循環(huán)的屈伸運動。每個角速度運動完后休息5min,向心和離心運動之間休息 15 min。測試數(shù)據(jù)由計算機系統(tǒng)自動記錄和保存。
(三)測試指標
1.峰力矩(PT):指在整個關節(jié)活動中肌肉收縮產(chǎn)生的最大力矩輸出,即力矩曲線上最高一點的力矩值,單位為牛頓·米(N·m)。PT 值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被視為等速肌肉測試中的黃金指標和參照值。
2.峰力矩體重比(PT/BW):指單位體重的峰力矩,即相對峰力矩,可進行不同體重個體與人群之間的肌力比較。有利于排除體重因素對軀干肌肌力測試的影響。
(四) 數(shù)據(jù)處理
實驗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 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各組數(shù)據(jù)均用平均值和標準
差(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0.05 表示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示
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三、研究結(jié)果
等速向心運動時腰痛組與正常組軀干屈伸肌峰值力矩體重比的比較
表1腰痛組與正常組 PT/BW (Nm/kg)的對比結(jié)果
注:*表示腰痛組與正常組相比,PT/BW 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示腰痛組與正常組相比,PT/BW 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四、分析與討論
各種原因的下腰痛在不同程度上與腰部肌肉收縮能力下降有著互為因果的關系[7]。有研究認為軀干肌屈伸肌肌肉力量的改變可能是誘發(fā)下腰痛并導致其拖延難愈和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之一[8]。當軀干屈伸肌力量下降時肌肉容易疲勞,很容易發(fā)生腰部肌肉的損傷,并引起腰痛的反復發(fā)作[9];肌肉收縮能力下降也可影響脊柱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造成椎間小關節(jié)及其周圍韌帶組織和椎間盤損傷,引起腰部疼痛[7]。另外,有研究認為,慢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疼痛而產(chǎn)生的肌肉反射性抑制;另一方面則由于活動時疼痛加劇,患者為避免疼痛,常減少腰部活動,導致較長時間肌肉靜力性負荷不足及運動缺乏,引起脊旁肌組織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的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體積變小、脂肪含量增加以及肌肉不同程度廢用性萎縮,這些肌肉廢用所致的變化導致腰痛癥狀的進一步加重,使得活動更加減少,肌力不斷下降,這種惡性循環(huán)是慢性腰痛病程中的一個顯著特征[10]。但張德輝等[11-14]認為,慢性LBP患者并不伴有腰背肌橫截面積的減小,即無明顯的腰背肌肉萎縮,其肌力下降主要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肌纖維募集率下降所致。
因此,慢性 LBP 患者軀干屈伸肌離心肌力的評價也是判斷肌肉肌力特征的一個重要指標。占飛、沈莉等[30]的研究發(fā)現(xiàn),等速離心 30°/s、90°/s 條件下, 慢性 LBP 患者屈伸肌 PT/BW 與正常組相比沒有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等速離心運動時,腰痛組軀干屈伸肌的 PT/BW 在 30°/s、45°/s 角速度時與正常組相比均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這可能是由于,向心收縮主要表現(xiàn)為肌纖維的募集,即參與肌肉收縮的肌纖維產(chǎn)生的張力。而離心肌力的大小除受肌纖維產(chǎn)生張力大小的影響外,還受到系列彈性成分的影響[15]。
五、結(jié)論
本研究通過對患有慢性NLBP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和無下腰痛的競技健美操運動員進行軀干肌等速向心及等速離心測試,將兩者軀干屈伸肌的肌力特征進行對比,得出以下結(jié)論: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慢性NLBP患者存在著軀干屈伸肌肌力下降現(xiàn)象,并以向心運動時變化明顯。
參考文獻
[1] Agency for Health Care Policy and Research. Acute Low Back Problems in Adults.Guideline overview [J]. J Natl Med Assoc,1995, 87(5): 331-333.
[2] Deyo RA, Weinstein JN. Low back pain [J]. N Engl J Med,2001, 344(5): 363-370.
[3] 靳安民.非特異性腰痛的對因治療[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22(12):1057-1060.
[4] 白躍宏.下腰痛臨床與康復[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303.
[5] 王斌.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與康復[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2):150-153.35
[6] 衛(wèi)杰,趙平等.表面肌電指標屈曲伸直比診斷非特異性慢性腰背痛的可靠性研究[J].中國骨傷,2008,21(6):411-413.
[7] 王健,方紅光.基于表面肌電信號變化的慢性下背痛診斷和運動療效評價[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5,18(4):287-292.
[8] 成鵬,畢霞等.速度因素對軀干等速肌力測試影響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8):578—580.
[9] Taimela S, Kankaanpa M, Luoto S. The effect of lumbar fatigue on the ability tosense a change in lumbar position: a controlled study[J].Spine,1999,24:1322-1327.
[10] Thorestensson A, Arvidson A. Trunk muscle strength and low back pain[J].Scand J Rehabil Med,1982, 14:69-75.
[11] 唐琳璇.武術(shù)專項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軀干屈伸肌群等速肌力測試的比較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 2008.
[12] 王翠霞.軀干等速屈伸運動時屈伸肌的力學特征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
[13] 張德輝,黃昌林,劉鼎成.青年軍人腰痛患者軀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研究[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03,21(4):279-291.
[14] 張德輝,黃昌林等.訓練性下腰痛軀干肌功能變化特點及防治干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4,29(4):289-291.
[15] Ellenbecker TS, Davies GL, Rowinski MJ. Concentric versus eccentric isokinetic strengthening of the rotator cuff: Am J Sports Med,1988,1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