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湘臣
我國烹調技藝,堪稱世界一絕,但從事烹調技藝的能人,大多都是男性,尤其是皇宮御膳,充當“尚書”者只要男性,女的不能擔任。由于這種封建制度的影響,從古至今,烹調高手大多出自男性,但查閱有關史料,并不盡然,有的女性甚至強于男性,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即為一例。
董小宛不僅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琴棋書畫俱佳,而且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出色廚師,正如冒襄《影梅庵憶語》對其描述,食譜菜經莫不精通:“旁及飲食,挑凍瓜凝,秋棠蜜漬,瑣瑟米鹽,廡下舂爨”,樣樣皆行。
董小宛很善于汲取歷代飲食經驗,如“火肉之者煮無油,有松柏之味,風魚之煮如火肉,有鹿麂之味;醉恰如桃花,醇鱘骨白玉,油鯧如鱘魚,蝦須如龍須,烘兔酥如餅餌,可以籠而食之;菌脯如雞棕、腐湯如牛乳”,她都“細考之食譜”,一一加以驗證?!佰◤N中一種偶異,即加訪求,而又以慧巧化為之,莫異妙?!?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4/10/qkimagesrsblrsbl201608rsbl20160859-1-l.jpg"/>
據(jù)清代如皋《崇以咫聞錄》記載,相傳她還有一味菜在如皋流傳,叫作董肉,“又稱跑油肉,虎皮肉”(今稱之“走油肉”),卻和“東坡肉”相映成趣。“董肉”曾被抗清名將史可法稱為“天下一絕”。董小宛還為“董肉”寫有形象而生動的詩句:“眼眼見快,板板吟聲,刀刀顯功,片片生津。”這是董小宛描述切“董肉”的秘訣。
董小宛烹調時講究炒、燒、熘、炸、爆、煮、熬、燜、煨等多種方法,正如明末清初的愛國詩人錢謙益把董小宛烹調的菜肴,形象地譽之為“詩菜”,并贊道:“珍肴品味千碗訣,巧奪天工萬種情?!逼鋵?,董小宛烹調的菜譜,就是“詩訣”。比如“雨韭盤烹蛤”“霜葵釜割鱔”“溺后白蝦鮮”等。意思是說,烹蛤應選配雨后的韭菜,釜鱔須挑選霜打的葵葉,白蝦要選擇“清明”后的帶蝦子才鮮美,富有營養(yǎng)。
董小宛還會制作花露,會腌咸菜,還會制作糖果糕點。她“取五月枇汁、西瓜汁一瓢一絲遮盡,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攪糖細煉枇膏,如大紅琥珀,瓜膏可與金絲肉糖”。每到大伏天,她必取其汁,“坐爐邊靜看火候,成膏不使焦枯,分濃淡為數(shù)種,此尤異鄉(xiāng)異味也”。
董小宛制作的紅腐乳也很特別,“烘蒸各五六次,肉既酥,然后削其膚,益之以味,數(shù)月而成,絕勝”。她腌的咸菜“能使黃者如臘,碧者如翠,蒲藕筍蕨、鮮花野菜,枸蒿蓉菊之類,無不采入食品,芳者盈席”。
令人遺憾的是,清兵入關不久,董小宛同襄郎逃難他鄉(xiāng),輾轉流離,歷盡艱辛,襄郎大病不起,奄奄欲斃。董小宛日夜精心照料,終使其起死回生,而董小宛自己卻因操勞過度,終于心力交瘁,芳華早逝,年僅27歲。清初詩人王士祿(西樵)哀嘆董小宛詩曰:“漫道明妃尚有村,蘇堤難覓窈娘魂。凄涼何許傷心路,楊柳春風白下門?!?/p>
(摘自《彭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