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一人食,并不是一個新鮮詞。
這是很多都市人群的常態(tài)——據(jù)說,倫敦的獨居人數(shù)接近三分之一,紐約和巴黎占到了將近一半。在中國的大都市里,當獨身人士已如星星之火,一人食自然毫不出奇。
可是,當一個有家有口有丈夫有子女的女人,一個習慣了與家人熱熱鬧鬧圍桌吃飯的女人,突然,被迫,將自己嵌入一人食的圖景,餐桌上將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
有人吃得豐盛,有人吃得清簡。
有人吃得溫暖,有人吃得冷淡。
有人吃得刁鉆,有人吃得寬容。
有人吃得恣肆,有人吃得克制。
一千個女人就有一千種吃法。但無論如何,不管你怎么吃、吃成怎樣,既然一頭撞進了這幅圖景,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享受你的一人食。
就像你的暖男對你說的: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一人食,是享受自由?還是咀嚼孤獨?
在高木直子的漫畫《一個人住第五年》里有這樣一個畫面:她不敢貿然一個人去餐廳吃飯,因為不確定是否有適合單人坐的位置,也不知道菜品的分量是否適合一人食。
一人食倒是自由,不用規(guī)定吃飯時間,也不用顧慮某人的口味,一切按自己的喜好來??墒悄撤N程度上,自由也意味著孤獨。
小時候,我家是典型的工農組合。爸爸在城里上班,媽媽在鄉(xiāng)下種地,哥哥在鎮(zhèn)上讀寄宿中學,我和弟弟在外婆家上小學。媽媽有一次說:“我們家5個人,在4個鍋里吃飯?!碑敃r,我們都哈哈大笑?,F(xiàn)在回味起來,媽媽開朗的談笑背后也不是沒有心酸和孤獨。
因為工作的關系,周一到周四我一個人在深圳住。晚餐常去各種餐廳解決,隔壁桌三五成群,談笑風聲還不算最尷尬的,最尷尬的是跟人家拼桌,感覺像兩只不甜的瓜被活生生地強扭在一起。另外,一個人在餐廳吃飯,被人家有意無意地注視,被貼上孤獨的標簽也會影響吃飯的心情。
不過,好在有了手機。每天半小時的晚餐時間,我一邊讀手機里的小說,比如《花街往事》《太陽黑子》《陸犯焉識》等,一邊吃蛋酒或小米粥,岐山臊子面或鴨血粉絲湯,上海小籠包或東北餃子,驢肉火燒或肉夾饃…..天南海北的食物,結合人間百態(tài)的小說,一度成為我的晚餐標配。
其實“一人居一人食”漸漸成為趨勢,大量的人要面對一人食的局面。媒體人蔡雅妮在2012年底推出《一人食》視頻,大受追捧。在百度百科里,一人食被重新定義為“不孤獨的食物美學”。
過去,如果一個人到餐廳吃飯,往往會被周圍人視為“沒有朋友的失敗者”?,F(xiàn)在這種觀念正在改變。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家“獨食”餐廳Eenmaal,只接待獨自前來用餐的顧客。每張桌子旁只放一把椅子,旨在希望顧客在不受干擾的環(huán)境下專心品味美食。如果說Eenmaal的理念是讓食客享受孤獨,同為單身食客餐廳的日本MOOMIN的主題則是對抗孤獨。在這家餐廳,每張餐桌旁都端坐著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毛絨玩具——芬蘭經典動畫形象河馬姆明。在姆明的陪伴下,單身食客可以避免尷尬和孤獨感。姆明餐廳人氣爆棚,每天都有顧客排長隊等位。
獨食族,到底是該將就,還是講究?我曾經是將就派。香港作家張小嫻曾跟蔡瀾去吃飯,一個晚上跑了八個地方。在一個地方坐下,食物來了,她說一聲“不大好吃”,蔡瀾立刻就說: “不大好吃就不要吃,我們到別處去。倪匡說的,在我們這個年紀,吃一餐就少一餐?!?/p>
自從知道吃一餐少一餐之后,我也變得比較挑剔了,不好吃的東西,絕不勉強接受。不喜歡的人,也絕不勉強自己與他同臺吃飯,寧愿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