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星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貴州法院正在通過司法體制改革,推動建立公正、高效、便民、廉潔的司法制度。
2014年11月,中央政法委批復《貴州省司法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貴州成為全國第一批司法改革試點省份。
2015年1月,貴州法院分別選取遵義市匯川區(qū)法院、貴陽市花溪區(qū)法院、黔南州貴定縣法院、黔東南州榕江縣法院啟動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同年11月,六盤水中級人民法院及安順市平壩區(qū)、黔西南州興義市、銅仁市碧江區(qū)和畢節(jié)市織金縣法院相繼啟動第二批司法改革試點工作。
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啟動以來,試點法院結案率同比平均提升2.72%,案件平均審理天數(shù)由50.05天下降為32.4天;法官人均結案數(shù)達98.23件,同比上升222.7%;當庭裁判率同比提升14.07%;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2.25%,同比提升1.57%。
突破藩籬
創(chuàng)新以案定員員額制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2015年10月15日,99名法官面對國旗莊嚴宣誓,成為貴州法院司法改革后核定的首批員額制法官。
以案定員,探索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員額制,是貴州法院司法改革最大的亮點。
“案多人少”曾經(jīng)是貴州基層法院普遍存在的難題,貴州法院的司法改革以優(yōu)化審判組織為突破口,通過科學測算辦案數(shù)量和辦案成本,合理確定了法官員額數(shù),貴州成為全國首批改革試點省份中唯一一個以案定員的省份。
“要以案定員,根據(jù)案件數(shù)量和法官業(yè)績的定期評估,建立員額進出機制,不斷激發(fā)法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fā)員額制的活力。”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孫潮談到法官員額制改革時反復強調(diào)。
通過統(tǒng)計法官有效工作時間,4家首批試點法院建立精確的員額法官核定模型。通過測算,花溪區(qū)法院員額法官為30名,匯川區(qū)法院員額法官為29名,貴定法院員額法官為20名,榕江法院員額法官為20名。
確定員額后,試點法院相繼規(guī)范了入額遴選方式,確保所有入額法官全部經(jīng)過遴選過程。根據(jù)人員類別最終確定了三種不同的遴選入額方式,兼顧了各類人員的實際情況,優(yōu)化了入額年齡結構,合理分配入額資源,科學組建審判團隊。
新型的辦案團隊由員額制法官與法官助理自愿結對,再配以書記員,組成了“1名主審法官1名法官助理(或N名法官助理)1名書記員”的基本審判單元,打破了以前的審判組織架構。
在“誰裁判、誰負責”的徹底員額制下,傳統(tǒng)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得以改變,行政管理與審判管理得以分離,縮短了審判管理鏈條。以前由分管院長、庭長行使的案件審判權、裁判文書簽發(fā)權下放給主審法官,由法官帶領審判員獨立辦案,主審法官簽發(fā)文書比例高達99.9%。
員額制法官一線辦案的同時,嚴格規(guī)范法官自由裁量權。各試點法院均建立了法官聯(lián)席會議制度,通過法官聯(lián)席會議對審判工作中疑難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為法官辦案提供咨詢意見,并通過法官聯(lián)席會議決定案件是否提請審委會研究,強化對法官自由裁量權行使的監(jiān)督制約和辦案質(zhì)量的指導。
以花溪法院為例,2015年全院共召開法官聯(lián)席會議82次,召開審委會35次,同比下降25.53%。
在貴州法院的司法改革中,員額制并不固定,而是動態(tài)的。員額法官名額并不一次用完,而是留有余地。
在貴定法院,根據(jù)40%以內(nèi)的法官員額比例,該法院可配置員額27名,但實際遴選員額法官20名,預留員額比例占25.9%。通過動態(tài)調(diào)整員額法官數(shù)量,可根據(jù)案件數(shù)量變化情況增加或減少員額法官,保障每位員額法官工作量飽和,但同時避免出現(xiàn)部分員額法官工作量過大的情況。
緊牽“牛鼻子”
建立司法責任制
針對以往的司法不公、司法腐敗、領導干預、冤假錯案等問題,貴州將實施司法責任制作為改革的牛鼻子,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實行主審法官責任制。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導各試點法院適應新型審判團隊運行機制,探索制定和完善權責清單,明確必須由院領導決定的重大事項,明確應當由主審法官、審判團隊行使的司法權力,明確各項權力行使的相應責任,真正做到“有權、有責、有效”。
隨著改革的推進,貴州試點法院均提出了權責清單,法官不再負責接待、送達、排期、調(diào)查、保全等事務性工作,專司庭審及裁判。
以前由院長、庭長行使的案件審批權、人員管理權、文書簽發(fā)權都下放給主審法官,形成扁平化的審判管理新格局,縮短了審判管理周期,保障了主審法官、合議庭依法獨立辦案。
各試點法院的所有法律文書均全部由主審法官簽發(fā),院長、副院長均不再簽發(fā)非自己主審案件的法律文書。貴州高院審委會專職委員張德昌說,審理者裁判要求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有權不接受內(nèi)外干擾而依法作出決定,相應地自然形成裁判者負責,真正落實了主審法官責任制。
“新型審判團隊將法官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庭前送達、擬寫法律文書等與審判無關的事務均不參與,由法官助理完成,法官回歸到審判工作的本質(zhì)。”花溪區(qū)法院刑事一團隊主審法官張德才說。
貴州法院在保障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同時,對審判權的監(jiān)督制約也相應加強,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貴州高院要求各試點法院強化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和裁判文書說理,簡易程序案件審理全程錄音,普通程序案件審理全程錄音錄像,審判活動全程留痕。
電子卷宗在各試點法院全面推行,生效判決文書實行上網(wǎng)公開,建立在線訴訟服務公布平臺,凡是依法可以公開的,各試點法院全部公開透明。
法官聯(lián)席會議制度為法官辦案提供咨詢意見的同時,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和辦案質(zhì)量進行監(jiān)督。試點法院內(nèi)部還通過加強案件流程管理和節(jié)點控制,完善案件分配、辦案流程監(jiān)控、案件質(zhì)量評查、工作績效考核等案件管理制度體系,強化對司法權力行使的內(nèi)部監(jiān)督制約。
以花溪法院為例,在實行司法改革的前11個月,該法院開展庭審巡查102件次,評查案件4337件,評查上網(wǎng)法律文書1811份。各審判團隊刻錄案件留痕光盤1810張,上網(wǎng)生效法律文書3042份。
蹄疾步穩(wěn)
推動司法公平正義
貴州法院在實施以案定員、司法責任制的同時,還探索建立了因案定補制度,構建法官職業(yè)保障制度。
試點法院不僅建立了法官單獨職務序列配套的薪酬制度,適當提高一線法官工資待遇,還實施辦案補貼政策,采取現(xiàn)行工資收入+辦案補貼方式,根據(jù)辦案數(shù)量測算辦案補貼,多勞多得。
以案定補原則、以案定補項目、以案定補標準及計算方法、各類人員分配比例、各類案件辦案成本核算以及績效定補扣減條件等形成明確規(guī)定。
從試點法院反饋的情況看,一線裁判法官人均收入每月提升2000元左右,司法輔助人員人均每月收入提升1000元左右。法官職業(yè)尊榮感明顯增強,改革讓“法官更像法官”。
審判質(zhì)效與績效掛鉤,直接激發(fā)了法官的辦案活力。截至2015年12月20日,榕江法院共收各類案件1403件,同比增加45.7%;結案1154件,同比上升46%。審判一線8名主審法官人均結案比上年同期上升274.7%;單案平均審理時間比上年同期縮短24天。
榕江法院并不是個例,自2015年初推行司法改革以來,試點法院的審判效率顯著提升,案件質(zhì)量大幅提升,辦案效果穩(wěn)步提升。
花溪、匯川、貴定、榕江四個試點法院人均辦案分別為346件、293件、179件和104件,同比增長2至4倍。平均審理時間分別為46天、31天、35天和42天,同比分別縮短23天、4天、7天和24天;當庭裁判率分別提高了18.3、17.1、23.4、14.3個百分點。反映審判質(zhì)效的法定審限內(nèi)結案率、服判息訴率、發(fā)回改判率等指標均呈良性增長。
對于當事人來說,司法改革讓司法更加便民利民,改革后各試點法院簡易程序適用率、當庭宣判率、當庭送達文書率大幅提升,平均審理時間大幅減少。法院通過短信平臺及時向當事人的手機推送開庭時間和地點等訴訟信息,更加方便當事人參加訴訟。
當事人及律師普遍感受改革之后法院立案更加便捷,庭前準備工作也更加細致,當庭裁判率明顯提高,不少案件還能當庭拿到法律文書,減少了往返法院的次數(shù),降低了訴訟成本。(責任編輯/喻 丹)